摘要:做海豹“阿侬”这个选题时,我脑海中常会出现这句话。我们总是很喜欢去猜一只动物的心情,它是不是很开心?是不是喜欢跟人玩?是不是把渔民当朋友?但其实我们哪知道呢。
大量游客在海边围观海豹阿侬。图片截至抖音账号“阿侬海豹”直播画面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做海豹“阿侬”这个选题时,我脑海中常会出现这句话。我们总是很喜欢去猜一只动物的心情,它是不是很开心?是不是喜欢跟人玩?是不是把渔民当朋友?但其实我们哪知道呢。
阿侬是一头野生斑海豹,2024年夏天不知怎么游到了海南文昌,在海边待了15个月。渔民们喂它、喊它名字,它也会游过来,探出脑袋,让人抚摸。那时候,它就像渔民的“邻居”,大家对它充满怜爱。(详见报道《投喂一年多,胖了几十斤:当野生斑海豹意外成为网红》)
后来,它火了。短视频让它很快成了“网红海豹”。海边涌来一批又一批游客,渔民说人多的时候能有数千人。沙滩上全是举着手机的人,无人机在阿侬的头顶盘旋。有人喂它,有人摸它,还有人下水跟它一起游。热闹是真热闹,可那种热闹,对阿侬来说是什么滋味?我其实没办法知道。
我采访了渔民,也听到他们的矛盾心情。一方面,他们觉得人气高了,村里的鱼能卖出更好的价钱。另一方面,他们也担心阿侬被人伤到。阿侬的背上出现一道划痕,但是渔民却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下的。渔民说起这些,语气里带着一种无力。保护,是他们的愿望,但不是他们能掌控的事。
游客的心情我也能理解。难得见到野生海豹,谁不想近距离看看,甚至摸一摸,拍个视频,发个朋友圈。但问题在于,这种热情和好奇,往往会起到反作用。就像有专家说的,频繁地投喂、触摸,让阿侬开始依赖人类,这会损害它的健康。再加上海南的高温环境,本来就不适合斑海豹长期生活。最后,当地政府不得不介入,把它转运到救助中心,体检后准备放归。
在阿侬被转移之前,作为记者,我也有点矛盾。写下它的故事,本身就是在放大它的曝光度。报道带来关注,而关注常常伴随更多的干扰。可如果什么都不写,它的遭遇可能又没人知道。得知阿侬被转运那天,我心里竟也松了一口气。因为至少,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它可以不用再被“表演”,不用每天面对成百上千的镜头和叫喊。
这不是第一次了。可可西里的“网红狼”、重庆的鲤鱼“莽子”,甚至沈阳二环边的“葫芦”,它们都因为偶然走红,被人追捧,也被围观,最后结局大多不太好。人类总说自己爱它们,但这种“爱”里夹杂着一种霸道:要靠近、要触摸、要拍照、要掌控,仿佛它们的存在是为人类的情绪和流量服务。
我们太习惯把自然看作舞台,动物是演员,而自己是观众。它们的一举一动,都该为我们表演、取悦我们。可是自然并不是这样运转的。动物的世界,并不是为人类而存在。它们有自己的规则和节奏,我们懂的其实很有限。
我越来越觉得,所谓善待野生动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距离。别把我们的热情,我们的好奇,变成它们的负担。学会保持距离,别急着去触摸、去喂食、去打扰。我们并不是一切的中心。
阿侬的故事,或许很快会被遗忘,新的网红动物还会出现。但我希望,当我们下次遇见一只突然走红的野生动物时,能稍微停一停,问自己一句:我是真的在爱它,还是只是在满足自己?
南方周末记者 陈佳慧
责编 何海宁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