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9日傍晚的市区钱江社区商业街,像被按下“播放键”。镜头扫过:树荫下,孩子的追逐声与夜色交织;休闲广场,老人们的谈笑声随晚风散开,满是生动的烟火气。市民林在野在钱江方洲北区住了5年,提起街区曾经的乱象仍有印象:“以前楼下绿化带根本没法看,落叶堆在草丛里没人清
9月9日傍晚的市区钱江社区商业街,像被按下“播放键”。镜头扫过:树荫下,孩子的追逐声与夜色交织;休闲广场,老人们的谈笑声随晚风散开,满是生动的烟火气。市民林在野在钱江方洲北区住了5年,提起街区曾经的乱象仍有印象:“以前楼下绿化带根本没法看,落叶堆在草丛里没人清理,夏天还招蚊虫,走路都得绕着走。”更让她头疼的是高峰时段的交通,“早晚出门,街区商户门口全是乱停乱放的电动车,推婴儿车都不好走,还有移动小摊贩占着人行道,堵得厉害。”
后来,林在野和邻居们找商户商量,大家一起梳理诉求,反映给街区服务中心。没过多久,变化就来了:服务中心请了专人定期修剪绿植、清扫落叶,在街角规划电瓶车停放区;街道也安排人员定期巡逻,及时劝离占道摊贩。“现在出门利索多了,看着清爽,心里也舒服。”林女士笑着说。社区周边的商业街,同样经历从“杂乱”到“有序”的蜕变。以前,店铺招牌五花八门,道路狭窄得错不开车,居民买菜、商户经营都受影响。如今,商业街换上“新装”,统一设计的招牌简约大气,拓宽的街道干净整洁,更是引入文创店、咖啡馆等新业态,与超市、餐厅相得益彰。
推开面包店“麦小甜”的玻璃门,街区喧闹的声音瞬间被隔绝在外。店内空气中裹着浓郁的黄油气息,刚出炉的椒盐花生饼金黄油亮,轻轻掰开,满是颗粒分明的果仁馅料,咬下时脆香直往舌尖钻。店主陈玲玲守着这家店已有7年,说起与街区的情缘满是感慨:“2018年刚开店时满心期待,可后来一段日子经营格外难,偏偏街区又在翻修,门口坑洼难走,客流掉了一大半。”好在后来街区慢慢有了新变化,路面重新铺得平整开阔,周边环境也变得亮堂整洁,服务中心还常在中央休闲广场办市集、搞促销,人气慢慢回升,“现在客流稳定,看着熟悉的老面孔,还有来打卡的新朋友,心里特别踏实。”
社区里曾经闲置的空地,如今已变身热闹的中央休闲广场。傍晚时分,夕阳刚收起余晖,这里便成了居民的乐园:孩子们在水池边嬉戏打闹,阿姨们随着音乐摆动身姿。晚风里,除了欢声笑语,还飘着各种小吃的香气——不少居民趁着热闹摆起小摊,王国霖阿姨的鸡爪摊就是其中之一。“以前这地方荒着,谁能想到现在这么热闹。”王阿姨一边麻利地给顾客装鸡爪,一边笑着说,“我每天傍晚来摆摊,广场上人气足,好多人逛累了来买份鸡爪当零嘴。要是赶上社区办文艺汇演、促销会,那更是挤着人,根本不愁销路。”说话间,又有几位熟客笑着走上前。街区在规划时,花了不少心思:把便民亭集中于道路中心区域,可以为来往车辆行人进行南北区分,统一的灰色门头和白色岗亭既显眼又不突兀,居民买水、取快递不用绕路;移动摊位沿着广场外围的步行道划分专属区域,用矮栅栏隔开,既不挡着行人散步,又能靠着广场的人流吸引顾客。这样一来,路上不堵,摊主不愁客源,居民买东西也方便,真正做到兼顾各方。
钱江方洲街区的活力,源于“横向切合,共享共治”的治理实践。街区服务中心以党建为引领,构建“居民—商户—物业—党群中心”四方协同体系,遇问题共商方案。街区坚持“小切口、微更新、精治理”,以低成本实现活力快提升、可持续,契合“人民城市”与“精细化治理”要求,未来还将推行“定期会商+问题清单+项目化推进”机制,推动共治常态化、制度化。从环境改善到业态升级,街区变化尽显治理温度。这份活力,藏在居民笑容与商户参与中,是“人人共建共享”的生动写照。街区活力是城市未来的动力,钱江方洲商业街区的实践,既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成为街区治理的可借鉴典范,让人们看到城市治理赋能下街区活力绽放的无限可能。
新闻短评
藏在社区里的“热闹密钥”
林阿姨推着婴儿车顺畅走过规划整齐的停车区,不用再绕开乱停乱放的电动车;陈玲玲的“麦小甜”门店里,因街区市集引来的客人正挑选糕点,客流稳稳当当;王阿姨的鸡爪摊前,广场上的居民逛累了就来光顾,一锅鸡爪很快卖空。这种从“处处闹心”到“事事顺心”的转变,是街区蜕变最生动的证明。“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钱江街区的实践恰好呼应这一要求:从清理绿化带、规划停车区的“小切口”,到“居民—商户—物业—党群中心”携手议事的“共治圈”,再到便民亭、休闲广场的“暖服务”,每一步都踩在民生需求上。盐城以精细化治理激活街区的生动缩影,正在钱江社区显现:当这里能让居民出门无顾虑、商户经营少烦忧,便触碰到城市发展的关键。这不仅为居民编织出满是幸福感的生活图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更为其他社区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治理范例。
来源:射阳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