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运河之畔的邗江,每一位教师都是托举未来的力量。第41 个教师节如约而至,为呼应“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主题,展现邗江教师润心启智、守护成长的风采,凝聚家校社尊师重教的共识,特别推出“致敬师者・托举未来——我眼中的邗江好老师”专栏,从家长
十九年耕耘
在童真麦田里守望教育温度
机关园 冯 君
在运河之畔的邗江,每一位教师都是托举未来的力量。第41 个教师节如约而至,为呼应“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主题,展现邗江教师润心启智、守护成长的风采,凝聚家校社尊师重教的共识,特别推出“致敬师者・托举未来——我眼中的邗江好老师”专栏,从家长、学生、搭档的视角,讲述教师在平凡教育工作中的暖心点滴,呈现他们乐教爱生、协同育人的动人模样,展现邗江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晨光熹微时,她蹲在幼儿园门口为哭闹的孩子擦泪;暮色四合时,她伏案记录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这是冯君老师十九年如一日的剪影。作为她的搭档,我见证了她从腼腆新手成长为年级组长的蜕变。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她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告诉我:教育最动人的力量,藏在这些琐碎而温暖的日常里。
一、团队点灯人:独木成林的温度
“年级组是棵大树,每片叶子都应沐浴阳光。”冯老师在接任年级组长的第一天,便将这句话郑重地写在日记本的扉页上。新学期,年级组迎来了两位新教师,面对哭闹的孩子们,她们显得无所适从、满脸焦虑。冯老师敏锐地捕捉到了大家的状态,并未急于召开管理会议,而是启动了“星光结对”计划。考虑到搭班合作的重要性,她亲自带领年轻教师梳理晨间接待流程,并将其绘制成卡通示意图,帮助她们迅速找准工作方向。
这些细微的关怀渗透在每个细节之中。降温时,她会在群里温馨提醒大家添衣;家长开放日前夜,她会在桌角贴上鼓励的便签;暴雨天,她为每位小朋友穿上小黄鸭雨衣,并逐一送到家长手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冬至那天,保育老师请假,冯老师清晨七点便到园打水、消毒,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当孩子们捧着温暖的杯子咯咯笑时,我看到她在晨光中笑得比糖还甜。
二、课程魔法师:让墙壁会呼吸
申报市优秀班级时,冯老师提出了“把夏天装进教室”的创意。当我们在“缤纷夏日”主题前犹豫不决时,她注意到孩子们常围绕在种植区掉落的莲蓬热烈讨论,便灵机一动,提议道:“不如来场‘荷’你‘藕’遇?”
这场夏日探秘意外地成为课程革命的起点:在科学区解剖莲蓬时,孩子们发现了孔数与莲子数之间的奥秘;在美工区,他们用藕节拓印荷花,冯老师则引导他们调出十八种绿色,细腻地表现荷叶的光影变化;户外活动时,轮胎与彩纱巧妙变身龙舟,她高唱童谣,充当鼓手。评委们惊叹道:“教室仿佛在呼吸。”而冯老师则举起孩子们制作的荷叶伞,自豪地说:“是他们在创造光。”
这份创造力源自于冯老师的深耕细作。她的读书笔记上贴着泛黄的《早期教育》剪报,批注密密麻麻,其中一句尤为醒目:“幼儿与环境应是对话关系”——这恰好印证了教育叙事中应让环境成为“第三位教师”的先进理念。
三、毕业掌灯者:每棵小树都有星空
在大班毕业典礼筹备会上,冯老师在白板上绘制了一棵枝桠各异的小树,巧妙地将教育理念融入每个活动环节,由此生成了“让每棵小树都成材”的毕业主题。
在冯老师的引领下,活动三大板块由此诞生:
科技创新区:蕴含着她的教育远见。当3D打印笔在轩轩手中颤抖时,她蹲下身握住孩子的手,轻声说道:“根要扎深,风才吹不倒我们。”最终,在立体树模型上,轩轩刻下了“想当植物学家”的字样。
环保时装秀:见证了她“隐形推动”的智慧。希希用塑料袋制作的婚纱总是滑落,冯老师悄悄在肩带里缝进了皮筋。孩子谢幕时那晶亮的眼神,比聚光灯更加耀眼。
甜蜜分享区:体现了教育留白的艺术。当孩子们捧着蛋糕献给父母时,她退到光影交界处,微笑着注视。强强爸爸哽咽着拍下儿子喂他食用甜品的瞬间,这帧照片后来成为园所家长会上的教育案例。
典礼结束的那晚,她办公室的灯光亮至深夜。次日的活动复盘会上,冯老师深情地说:“教育不是修剪成材,而是守护每棵树触摸属于自己的星空。”
四、师德传薪者:暗夜里的长明灯
冯老师带徒弟有套独特的“三不原则”:不坐而论道、不越俎代庖、不说“当年我”。青年教师小张面对攻击性孩子崩溃大哭时,冯老师递给她一张泛黄的照片——画面中,她正被孩子咬着手臂,却依然笑着帮孩子擦口水:“看,这是我带第一个自闭症孩子的第九十三天。”
最令人动容的是去年的流感季。保育老师因病倒下,但班级秩序依旧井然有序——冯老师清晨七点便赶到学校,毅然承担起所有保育工作:她挽起袖子清理教室,跪在地上逐一消毒玩具,午睡时耐心轻抚难以入睡的孩子,用温柔的嗓音哼唱摇篮曲。放学后,她仔细检查每一个角落,确保环境整洁如初。那几天里,她不仅是传道授业的师者,更是无微不至的“临时母亲”。孩子们依旧欢声笑语,家长们甚至未曾察觉任何异常——这一切平静无波的幕后,是冯老师以透支的体力和加倍的责任心默默守护的周全。
她常对徒弟说:“真正的教育者,眼里不能只有教案和课本,更要有人。”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那份“三不原则”背后,是她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师德并非遥不可及的理念,它就蕴藏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体现在对每个生命的尊重里,藏在从敬业到爱心再到宽容的成长轨迹中。她如同麦田里的守望者,深情而坚定地守护着一茬茬生命的成长,让“师德”二字如同时刻燃烧的灯盏,长明不灭,温暖着、也照亮着后来者的路。
撰文者感言:
与冯老师共事多年,我深刻感受到她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年级组长,更是一位真正的教育者。她以自身的言行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展现出“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在她的引领下,我们年级组宛如一个温馨的大家庭,每个人都得以成长与进步。能遇见这样优秀的搭档和组长,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大的幸运。她如同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又似春风,温暖每个人的心田。感谢冯老师,让我们领悟到教育不仅是职业,更是一场温暖的修行。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