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场源于今年7月30日韩美达成的协议。根据协议规定,韩国承诺向美国投资3500亿美元,并采购价值1000亿美元的液化天然气等能源产品。
9月11日,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向韩国发出了“赤裸裸”的威胁。
要求韩国要么接受美国提出的贸易协议,要么面临高达25%的关税惩罚。
接着韩国总统李在明面对全国镜头直言:“如果协议对我们没有好处,我们为什么要签?”
这番话一出口,那场高达3500亿投资,关乎韩国经济命脉的博弈就此上演。
这场源于今年7月30日韩美达成的协议。根据协议规定,韩国承诺向美国投资3500亿美元,并采购价值1000亿美元的液化天然气等能源产品。
作为交换,美国承诺产品的关税税率从25%降低至15%。
但是在后来的谈判中,双方在投资的具体构成和利润分配上却产生了严重分歧。
美方要求的利润分配方案是,在本金收回前,美日双方五五分成。成回收后,其中90%的利润要归美国所有。并且投资项目要由特朗普“亲自挑选”。
这“霸王条款”对韩国来说肯定难以接受。这才有了李在明面对全国镜头直言的一幕。
3500亿美元已经相当于韩国外汇储备的84%,如此巨额资金,不论是筹集还是管理,对韩来说都是难题。然后还要遵循所谓的“霸王条款”,这让韩国如何接受?
就像韩国总统室政策室长金容范说的那样,从外汇市场筹措并管理承诺投资的3500亿美元,已经超出了韩国现在的能力范围,现在谈利益分配,完全是为时过早。
并且在谈判期间,美国移民执法部门还突袭了韩国现代汽车,和LG新能源位于佐治亚州的合资电池厂,以涉嫌“非法居留”为由抓捕了超过300名韩国公民。
意图通过此事向韩方施压,要求韩国企业为工人“办理合法的签证”。
事件发生后,引起了韩国国内舆论的强烈不满。作为总统,李在明也表示:“这将影响韩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
在9月11日记者会上,李在明又再次态度坚决的表示:“我们不会达成任何秘密协议,也不会达成有损国家利益的协议。”
也就是说,当时的投资协议只是为了降低关税,但现在关税不降了,那投资就没了意义。说到底,还是因为没有利益了,那干脆就不签了。
之所以韩国会“与虎谋皮”,主要还是韩国最赚钱的半导体产业,迎来了来自中国的挑战。
2025年上半年,韩国芯片出口额为733亿美元,但中国芯片出口额却高达约930亿美元,首次实现了对韩国的超越。这让韩国开始担心自己未来的发展了。
半导体作为韩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如今一面是来自各国的冲击,一面又是美国的不公平要求。这让韩国一时之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与此同时,高达1000亿美元的能源采购,同样有能源安全的担忧。要知道韩国的液化天然气进口本就源自很多国家。
像卡塔尔、澳大利亚本来就是韩国多年的合作伙伴,如果一下子过度依赖美国,那如果美国哪天翻脸断供,韩国还不得陷入能源危机?所以韩国政府才不得不谨慎考虑,一直拖着不签字。
说到底,还是此次贸易谈判已经超出了经济范畴。已经成为了国家主权与外部压力的较量。
如果李在明政府选择签字,那韩国经济主权必将受到长期损害。如果不签字,那就要继续承受高关税带来得压力。所以,李在明政府现在已经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是妥协换取短期的关税压力,还是保住国家尊严和经济自主权。就看李在明政府最后要如何选择了。
不过不论结果如何,结局很可能会重新定义韩美关系,进而影响亚洲乃至全球的经济格局。这是所有国家都不愿意看到的。
来源:景云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