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故乡”——黄耀红作品中的美文传统与媒介转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4 18:22 1

摘要:自新文化运动发轫至今,现代白话散文创作的历史已逾百年。单以风格、旨趣而论,现代散文与唐宋以降的文言散文薪火相继,但不容忽视的是,它同时也是现代汉语文学及报刊杂志等媒介兴盛的产物,因此从一开始就肩负了保存传统与革新语文的双重意义。

自新文化运动发轫至今,现代白话散文创作的历史已逾百年。单以风格、旨趣而论,现代散文与唐宋以降的文言散文薪火相继,但不容忽视的是,它同时也是现代汉语文学及报刊杂志等媒介兴盛的产物,因此从一开始就肩负了保存传统与革新语文的双重意义。

初创时期的现代散文,在题材与创作角度方面,自觉向艺术性的“美文”靠拢,如《喝茶》、《荷塘月色》等名篇,聚焦于一人一事一景,内容偏简洁,文字尚雕琢,宁静雅致,与文言小品无异。

至于散文中的叙事,则深受口语习惯的淘洗浸润,活泼生动,布局谋篇也由传统文学常见的铺陈敷演,转向现代语境下的故事结构。

散文与现代媒介之间的约定一旦达成,此后百年间,散文主题与内容的变化,便与媒介形式的更新迭代相呼应,语体文之于广播,解说词之于电视,文旅散文之于卫星电视,每一次碰撞,都为散文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机遇,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散文创作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创作的主题、篇幅不再受局限,报刊上篇幅惊人的万字长文,在互联网上转化为20Kb的数据,还不及一张小图片占空间;单向度的信息传输遭到摒弃,互动成为书写本身;受众的口味与喜好,直观反映在点赞、转发、评论中,并且实时变化,散文创作比任何时刻都更接近于“内容生产”。

然而,保存传统与革新语文的任务,并不因此就失去意义,革新的成果,总在胶结固化之后形成新的传统,而传统常随因缘机变,为革新提供更为持久的动能。散文作家黄耀红在互联网时代的散文创作,就体现出这样一种延续与生长的过程,他在恪守美文“家法”的同时,求新求变,多方向探索,力图重建文字上的乡土秩序,彰显湖湘语文的基因,先后推出发掘湖湘地域文化传承的《吾土吾湘》,探寻先民自然观与世界观奥妙的《天地有节:二十四节气的生命智慧》,致敬与回归乡土母题的《一路还乡》,还有以岳麓山生态文明为主题、诗性与真实并存的《万年青翠》,完成了互联网传播路径下散文创作的系列实践,并形成了独特的场域创作理念,为接下来AI阶段的散文书写转向,提供了极具新意的参考价值。

黄耀红作品《吾土吾湘》(湖南教育出版社,2017),蒐集二十多位与湖湘有关的历史文化名人,迁谪而来的屈原、贾谊、柳宗元,本土出身的理学宗师周敦颐、思想家王船山,以文学与湖湘“云结缘”的陶渊明、范仲淹等,于近现代人物则着墨更多,曾、左而外,民主革命家黄兴、蔡锷,红色英杰徐特立、杨开慧,学者廖世承、钱基博,靡不齐备,作者以历史、地理为经纬,将人物置诸情境之中,营造出“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动人意象。

以湖湘人物小传形式念远怀人的做法,早在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中就已经成熟,黄耀红作品的精微之处,在于主动适应网络传播扁平化、互动性的特点,通过实地考察经历来入“场”,同时用诗意且简洁的语言,将结构性的历史知识还原成相应的“场域”,以故事来承接历史叙事的跌宕起伏,继而与受众分享作为个体的独到体验。

他写魏源,“就在他出生的前一年,有一行洋人自天津港登陆,那是远道而来的访问团,领团者曰马戛尔尼。”

写郭嵩焘,“郭嵩焘生于公元1818年,这一年,正好也是马克思降临于人间的时候。”

丰沛的冗余信息和平行视野,正是互联网传播的典型特征,而故事化、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显示作者在努力寻求美文传统与网络传播之间的动态平衡。

这样的努力意味着新的开端,其后的《天地有节:二十四节气的生命智慧》系列作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黄耀红主动从新的媒介视角切入,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用之道,举凡策划、撰写、传播,以至后续二次传播的长尾效应,直观展示了网络动态热点与PUGC(Professional User Generated Content,专业用户生产内容)交互作用的过程。

2018年前后,随着互联网亚文化圈层的“出圈”,传统文化成为网民关注的热点,视觉冲击感强烈的“国潮”跃升为前沿文化潮流,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化、视觉化表达,亟需现代文本作为支撑。黄耀红选择二十四节气作为书写对象,通过历时一年的“直播式”创作,完成一组色彩浓烈的散文作品,将美文传统与网络传播风格融汇为一体,凝聚成别具一格的生命景观。

在黄耀红笔下,高度抽象的“冬至一阳生”,由自然现象一举升华为人文精神:

“或许,从来没有人计较过白昼与黑夜的短长,但,天地在乎。”

他用直观而富有意蕴的语言描述道:

“从此,黑与白,是昼夜,是色彩,是时间,是对举与转化的力量。它蕴涵着生命大道,化身为更替与消长,转化与孕育,代谢与生长。由黑白出发,天地相亲,男女和合,阴阳相转,日将月就,潮涨潮落,存在与时间,成为生生不息的生命共同体。”

极具张力的书写,不仅为节气这一古老的文化符号增添了生命哲学的深度,文中对偶、音律带来的特殊美感,也彰显出现代汉语在复刻文言神韵时所能达到的高度。

《天地有节》系列作品通过网络广泛传播之后,以其对节气主题精准且独特的表达,引发了多种形式的互联网二次创作:网友以《天地有节》精彩片段为基础,自发创作相关视、音频内容,受其影响,不少同主题国潮文创产品先后发布,实现了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无缝衔接,甚至在作品发布数年之后,新的视、音频相关内容还在不断产生。

内容溢出文本本身,向其他媒介和视域渗透发展,正是优质文本之于互联网路径传播的必然结果。

如果说《吾土吾湘》和《天地有节》中对文化脉络的探讨,相当于在互联网信息的汪洋恣肆中建立精神定位,那么,《一路还乡》则明确将“故乡的回望与重建”作为主题,同时也对黄耀红本人首创的“湖湘语文”概念,进行了一次带有回归和实践性质的阐释。

在散文创作史上,“故乡”广受聚焦,近代以来经久不衰的城市化进程和移民潮,制造了一代又一代人物理上的故乡,也成就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的野菜》、《背影》、《端午的鸭蛋》等名篇里的“故乡”。

然而,高铁、高速,5G网络的普及,无限拉近故乡的时空距离,城乡二元的叙事惯性必然有所变化,因此,“回望与重建”故乡,更加侧重于个体精神层面的建构。在黄耀红看来,“还乡不仅仅是文学的母题,更是生命的美学”,他意图将“血脉故乡”、“精神家园”和“文化根基”在思维层面统一起来,这已经远远超出“故乡”的地理意义。

如此复杂的路径指向,通常意味着高度概括性的宏大叙事,黄耀红敏锐意识到,立足于审美之上的回望,需要在“所有的功利、焦虑、实用都散去之后”,“自觉选择,淘汰、忽略、遗忘,重构昔日生活的影像。”

他自觉选择温和的“本地化”叙事,艺术构图一样精准有力,如《白果树》的开头:

“白果树像一个孤独的哲人,在朱家祠堂右侧的山嘴上,守着这个寻常村落的无语沧桑。它以轮回的方式,记录着生命的代序。”

即便是追念父亲的厚重主题,他也给出了一个具身性极强的叙事角度,陡然将读者带入没有预设的场景中:“磨子找不到了,而推磨的父亲也已在故乡的青山上长眠。”

接下来,他用充满声、光、影的画面,重新建构起关于父亲与故乡的影像记忆,“重建”让“回望”有了明确指向,而信息世界的深度介入,使得“故乡-湖湘”的精神组合有了重新编码的可能,因此在《一路还乡》中,精神故乡的范围随着作者的足迹越来越宽广,从安沙棠坡,延伸至天南海北,直至落子岳麓山。

一方面,“故乡”的意义半径在不断扩大,一方面,网络社区的潮流越来越指向“附近”,二者碰撞与拥抱的结果,便有了系统记录岳麓山生态文明的《万年青翠》。

黄耀红的《万年青翠》,与谢宗玉的《千年弦歌》、王开林的《百年群英》同为“致敬岳麓山三部曲”,以主题而论,《万年青翠》以岳麓山生态文明为书写对象,将这座千古名山的山水、人文、草木、众生以至意境囊括其中,汇聚成流。

具体到写法上,书中记录的四时风景、历史故事,还有人与自然的关系,摆脱了“一人一事一景”的局限,体量上蔚为长篇,内容上兼顾历史、文化,而汇总于生态,整部书的书写过程,更接近于一部完整的City walk‌(城市漫游)记录。

作者“熟悉每一条山路,就像熟悉手上的掌纹”,为了勾勒山水之间的生态脉络,他考察了左近的桃子湖、咸嘉湖、湘江、靳江,如此深度参与,迥异于传统的“游记”、“纪行”。作者通过文字重新建构“附近”,将一个又一个符号化、抽象化的网红打卡点,还原为个体认知的真实空间,并以此为基础,刷新受众对于创作客体的认知:

“由自卑亭到道中庸亭,再到极高明亭,自下而上,它们分别立在山脚、山腰和山顶,构成岳麓山上一条中国哲学之路。天下名山何其多,真正能这样将中庸思想外化为道路山亭的,非岳麓山莫属。”

作为城市生态景观的岳麓山,至此与作为文化符号的岳麓山合二为一,甚至每一次“行走”,都被赋予特殊的哲学意义。作者通过对自然生态的主动考察,融汇历史人文知识,注入对生命的哲思,由此生成的独特文本,也构成了一方观照历史、光照现实的开放空间。

王国维曾提出“一代又一代之文学”,从传播的视角来观察,文学的代际演进,既是作者群体主动求新求变的结果,亦是媒介不断“提升、过时、复活、逆转”的结果(麦克·卢汉等,1988)。

作为一名有着深厚传媒经验的专业学者,黄耀红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非同一般的主体意识,他珍视以“美”为指归的散文传统,又能主动把握新兴媒介的传播需求,作品中浓郁的实验色彩和超越精神,显示出独特的创造性。

他深耕于“湖湘语文”,却不设藩篱,始终以开放的思路和心态,接受“故乡-湖湘”的变化,接受媒介形态的演变,体现出时代文学创作者的自信与自觉。这份自信与自觉,既来源于学者的专业,亦来源于文学创作者的执着与情怀,因此必定在“映现着遥深历史”的同时,“更映现着浩荡未来。”

作者:周凌峰

来源:潇湘晨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