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金属增材制造领域,美国企业 Velo3D 正在通过一系列动作加快其在国防和高端制造市场的布局。2025 年 8 月,该公司宣布获得一份价值 600 万美元的合同,将为其 Sapphire 系列激光粉末床熔融(LPBF)设备开发并认证铜镍合金(CuNi),直接
在金属增材制造领域,美国企业 Velo3D 正在通过一系列动作加快其在国防和高端制造市场的布局。2025 年 8 月,该公司宣布获得一份价值 600 万美元的合同,将为其 Sapphire 系列激光粉末床熔融(LPBF)设备开发并认证铜镍合金(CuNi),直接服务于美国海军的海事工业基础计划(Maritime Industrial Base Program),以缩短舰艇维修周期、增强舰队战备能力。
铜镍合金的开发
铜镍合金因其优异的耐海水腐蚀性和较高的导热性,在舰船冷却系统、海水淡化设备、气动系统等应用中十分常见。然而,传统铸造方式在制造复杂部件时存在效率低、成本高和返工率高的问题。通过 Velo3D 的 Rapid Production Solution(RPS,快速生产解决方案),这些限制有望被突破——不仅生产周期更短,还能提高零件一致性和可靠性,增强供应链的韧性和灵活性。该方案的核心逻辑是由 Velo3D 自身先行验证工艺、提供批量零件,再推动用户采购更多设备,形成持续增长的应用市场。
此次认证工作将在 Velo3D 位于加州弗里蒙特的研发中心进行,合金粉末由美国本土开放供应商提供,以确保海军关键原材料的独立性。其大尺寸 Sapphire XC 打印机(成形范围直径 600 mm、高 550 mm)将成为首个能够认证 CuNi 合金零件的同类设备。这一进展不仅扩大了可应用场景,更意味着未来舰船所需的大型复杂零部件能够通过 3D 打印实现快速交付。此外,Velo3D 系统符合美国国防部的网络安全标准,可直接接入军事网络,保障制造过程的安全性与保密性。
美国海军加速增材制造的合作推进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美国海军与增材制造的合作正在加速推进。早在 2021 年,3D 打印机与耗材供应商 MatterHackers 就签订了一份价值最高达 500 万美元的五年期合同,为海军和海军陆战队提供 75 套可部署的工业级打印系统,涵盖 Ultimaker S5 打印机、优质耗材、IT 支持与培训等。2025 年 7 月,美国本土企业 Synergy Additive Manufacturing 还获得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NAVAIR)的 SBIR 资助,开展极高速激光熔覆(EHLA)工艺研究,用于提升直升机钛合金气缸内壁的寿命与性能。这些项目都显示出美国海军在通过 AM 技术延长零部件寿命、降低维护成本与缩短停机时间方面的持续投入。
Velo3D 自 2014 年成立以来,始终以突破传统金属打印的设计与工艺限制为目标,其 Sapphire 打印机、Flow 软件和 Assure 质量系统吸引了包括 SpaceX、霍尼韦尔和 Lam Research 在内的客户。公司曾在 2021 年通过 SPAC 上市,但随后因行业低迷和成本压力遭遇困境,股价长期下跌。2025 年 8 月,Velo3D 完成了一次重要的资本动作:通过公开募股融资 1750 万美元,并正式从 OTCQX 市场转板至纳斯达克资本市场(代码 VELO)。这一动作不仅改善了其资金状况,也提升了市场知名度和投资者信任度。
Velo重新上市后的战略布局
在新任 CEO 阿伦·杰尔迪(Arun Jeldi)的带领下,Velo3D 正在推动战略转型。杰尔迪本人拥有医疗与镁合金制造背景,曾收购镁资源开采与加工企业,并创立 Arrayed Additive 开发镁和铝的增材应用。他将 Velo3D 纳入其制造生态系统,并提出通过纵向整合从原料到设备的供应链来提升韧性与盈利能力。他认为 AM 技术最适合在航空航天、国防与半导体设备等高价值、低产量的行业落地,而通过 RPS 模式降低客户进入门槛,可以在市场真正成熟前先行证明价值,最终推动设备销售和持续性收入。
当前,Velo3D 的战略重点集中在开发高性能合金(如 Inconel、钛合金、铜、铝、铌合金等)以及与关键客户的长期合作。美国防务市场的巨大体量为其提供了稳定的需求基础:从价值数十万美元的导弹,到数百万美元的飞机零件,再到数十亿美元的潜艇项目,增材制造的快速交付与复杂成形能力都极具吸引力。随着美国本土制造与供应链独立性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Velo3D 的 CuNi 合金项目不仅是一份合同,更是其在国防与高端制造生态中进一步扎根的关键一步。
航天3D打印点评
整体来看,Velo3D 通过 CuNi 合金认证、资本市场回归以及 RPS 模式的推广,正在逐渐走出低谷,重新确立自身在金属增材制造领域的核心地位。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这一案例展示了美国在增材制造与国防工业结合上的深度布局:一方面注重材料、设备与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另一方面通过灵活的商业模式和资本运作推动企业稳健发展。这种结合产业战略、资本市场和国防需求的路径,或许值得中国企业在思考 AM 技术如何融入国家级战略时加以借鉴。
注:如需转载或引用本文,请注明来源。欢迎添加作者微信交流更多产业一线动态
来自:航天3D打印
来源:江苏激光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