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潮:大国崛起与集体焦虑?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4 18:10 1

摘要:这不仅仅是中国这样发展中国家人民的不幸,更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人民的灾难。因此,和中国人民一道,推翻那个腐朽的殖民主义霸权体系,重建一套和平发展的新格局,才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出路。

霸权主义,必然触发军备竞赛;各国争相崛起,必然引发集体焦虑。

这不仅仅是中国这样发展中国家人民的不幸,更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人民的灾难。因此,和中国人民一道,推翻那个腐朽的殖民主义霸权体系,重建一套和平发展的新格局,才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出路。

今天打出租车,快要下车时,一个之前干包工头的司机师傅突然叹息着问我:你说,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啊?

这句突如其来的话,令我非常震惊,因为他的声音里,带着某种茫然和绝望;也让我突然意识到了某种思潮正在滋长。因为,这不是我最近第一次听到这种话语了,而是很多次。

新一轮的产业转型和升级,正在进行,一个大国正在崛起和复兴,我和所有人一样,都感到无比的欢欣与骄傲。但请诸位观察者们,除了为崛起而振奋的同时,也用余光扫视一下那些在科技崛起的浪潮中,被淘汰的“产能”们。

他们也是人。他们不是西方人说的“过剩的产能”,也不是东方人说的“过时产能”。他们不仅仅是一串串跌宕起伏的数据,还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血有肉,有痛有泪,有家庭,有子女,有父母;他们,还有哭泣的权利。他们大多数都是无产者,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上一次产业升级时代的螺丝钉,是我们崛起之路上的功臣,更是我们执政的根基。

大国崛起之路上,总会伴随着某些群体的集体焦虑。这是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决定的,也是大国崛起必须付出的代价。

第一次工业革命,让英国崛起,成为日不落帝国和世界工厂,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也让无数旧的手工业者被淘汰出局,陷入困境;第二次和第三工业革命,让美西方成为世界的中心,成就了无数的富豪寡头,但同时也让那些被新科技取代的人,丢掉饭碗,陷入迷茫;如今,我们每个人正在经历的,正是以数字化、智能化和新能源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不管是英国还是法国,美国还是日本,每个国家都不甘落后,也不敢落后。我们,自然也不可能屈居人后。但是,从欧洲到美洲,从南亚到东亚,从美国到中国,每个被淘汰掉的“产业”背后,依然是无数人沉重的焦虑。

由科技推动的生产力发展,是不可遏止的大趋。但大国崛起背景下,这部分群体的集体焦虑,也不能被观察者们忽视。这不仅关乎民生好坏,也关乎国运兴衰,关乎我们能走多远,走多稳的问题。执国者当有所察觉和调研,并在经济转型、科技迭代、产业升级的巨变中,平衡好各个群体的利益。这是《易经》革卦和鼎卦中蕴含的深刻奥义,不可不察,“巩用黄牛之革”,改革的意志要坚定,但巩固成果的方式,是平衡好各方利益,不然鼎也会“巅趾折足”。

9 月10 日,特斯拉 CEO 埃隆・马斯克在出席《All-In》播客时宣称,最快在明年,AI在所有方面的智能性,将超过单人,并预言2030年,AI将与全人类的总智力水平持平,甚至超越。

对这种观点,博主虽然持保留态度,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人工智能等新产业生态的崛起,原先传统行业的从业者,正在被时代的列车撇下;原先工业化大生产机器上陈旧的螺丝钉们,正在这台机器加速旋转的过程中,被甩出去。

被撇下,很无助;被甩出去,很疼。

我们很多观察者,习惯以文学的笔法、用轻描淡写的几句话描绘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提升。话语间,显得多么从容,多么理所当然。但殊不知,这些每颗被淘汰的螺丝钉背后,是无数从业者不忍对外人言的心酸,是无数家庭负重前行的泪水,是无数被迫唱起那首“重头再来”的人的悲歌,是千般的无奈。

“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那位出租车司机的话在我的心头萦绕,令我久久不能释怀。我也无数次地问自己,人类劳动的意义是什么呢?难道不是为了幸福吗?那么生产力的提升,不是应该让每个人都活得更加轻松,更加衣食无忧,更加幸福吗?但现实为什么却有这么大的出入呢?

事实证明,资本主义方式下的生产力提升,往往只能提升剥削的效率和隐秘性,诞生的只是一个个富翁和寡头。而只有离新的生产力、最近的人,才能赚得盆满钵满。但世界各国,谁离最新的生产力最近呢?不言而喻。所以,我们的思维方式,该换一换了,西方那套陈旧的经济学理论,未必适合东方。

所以,我反复地告诉自己,他们不仅仅是数据,不仅仅是“产能”,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是和你我一样,有血有肉,有温度的人。

他们也许是美国街头、某个刚刚被裁员的流浪汉,是好莱坞被AI抢掉饭碗的小演员,也许是中国小饭馆里、匆忙来去的外卖小哥,早出晚归的网约车司机。而在不久前,他们还是某个CBD里西装革履的白领,某个工地指挥施工的包工头,某个机构桃李无数的老师,某个小卖部悠闲度日的老板。

但生产力的发展,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显得无情而残酷。他们打拼半生,本以为马上就可以歇歇脚了。但时代的巨轮、碾压过来,他们还没来得及闪躲,就被冲到路边,变成了过时的生产力,过气的劳动者;还没来得及提升自己的学历技能,他们连同他们昔日赖以为生、引以为傲的行业,都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了。

而他们中的很多人,早已在上一场的激烈竞争中,在大国博弈的战场上,耗尽心力,疲惫不堪;有的人到中年,有的年过半百,眼花手慢,脊背也不再复当年般挺拔;如今突然被妈妈丢下,一个个愣住原地,站在雨中,不知所措,无助、茫然、而又悲壮。

他们并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但他们还是只能责怪自己。怪自己没本事,没竞争力,技不如人。所以,他们只能自我焦虑,并不断地压抑这种焦虑。因为,他们不愿意把这种焦虑传导给家人、朋友,更不敢轻易弥散到社会公域空间。那样,就会被扣上“负能量”的帽子。只能把无奈的焦虑和无声的哭喊,化作一句哲学玄思的问号: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他们虽然无力抗争,但我说过,他们有哭泣的权利。虽然成年后的他们早就不敢轻易使用这种权利,但作为观察者,不能不及时地预判和察觉这种、压抑在很多人心中,沉默的哭声。

沉默,是一种力量。

家长们害怕孩子们成天哭闹,但比哭闹更令人害怕的,是自闭般的沉默。

沉默,是一种力量。而集体的沉默,便会汇聚成思潮。所以,作为时代思潮的观察者们,请务必关注这种生产力快速发展带来的集体焦虑,这种沉默的力量。

但仅仅关注还不够,还需要拿出具体的措施,来平衡这种集体焦虑。历史的经验有以下这些:

1. 平抑物价,尤其是压低衣食住行这些基本民生商品的价格,减轻低收入者对生存成本的担忧?但西方经济学告诉我们,这会造成通缩。博主对这一观点,持保留意见,就像有些专家说给低收入群体补贴,就会养懒人一样。但现实依然在用行动证明,西方经济学的这种观点,仍占据主流地位。

2. 做大蛋糕,再用税收等方式增加福利,平衡地域间收入,和阶层间贫富差距;美国就曾经对企业征收九成的高额税率,用提高工人工资的方式,反补给底层工人?但这可能会引起企业高管和资本的不满,与我们鼓励投资和创业的宗旨有冲突。更与第一条提及的主流经济学观点冲突。

3. 转移矛盾,用外部力量平衡这种内部结构问题?但治标不治本,还容易引发地缘冲突,当年的殖民国家就是这么做的。但我们不可能、走那条帝国主义的老路,所以此路不通。

4. 减缓产业升级的速度,给夕阳产业的从业者、留出转行谋生的缓冲期?但这一点也几乎不可能,尤其是在当下东西方对抗加剧的节骨眼上,更是无法做到。我们慢了,对手就赢了;我们输了,就要再用几代人为代价去重新突围。这是因小失大,是不可能被采纳的。

5. 转移人口,鼓励企业出海和人口移民,把中国的商品、文化带到其他国家?这点倒可以考虑,但能出海的企业和具备移民能力的人,大多是拥有一定资产实力的群体。出海可以,旅游也许,但移民的话,无疑是把我们的“优质资产”送给别人。因而,也只能折中,即只鼓励企业、商品和劳务出海。

6. 鼓励自主创业,让旧产业的从业者,重头再来?这个我们还是颇有经验的。也是被现实验证,唯一的出路。

综上所述,在上一场经济赛马中,被淘汰出局的人,如果不想被永远留在历史的尘埃里,除了打起精神,从零开始,重新学习新技能,争取赶上新工业革命的末班车之外,别无选择。

记住,焦虑的不只有我们,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东西两大阵营都在咬牙坚持。事实证明,西方霸权主义零和博弈的思维,对世界各国人民都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霸权主义,必然触发军备竞赛,各国争相崛起,必然导致集体焦虑。

美西方把海量的资源,投入到围剿他国的军事布局中,引发全球军备竞赛,这不仅仅是中国这样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灾难,更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人民的灾难。因此,和中国人民一道,推翻那个腐朽的殖民主义体系,重建一套和平发展的新格局,才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出路。

尽管东西两大阵营正在激烈对抗,但我们是一个有温度的民族。所以,不管你是美国的白领,还是中国的蓝领,是德国的工人,还是越南的外卖小哥,我们都是兄弟,因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是一家。故谨以此文,告诉那些仍在迷茫中焦虑、甚至绝望的同胞和外国朋友,还有人在关注你们,为你们的困境而忧虑,为你们的未来喊加油。

好了,关于我关于对大国崛起中、集体性焦虑问题的论述,您有什么需要批驳或补充的,欢迎打在评论区里和大家一起讨论分享,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记得点赞、收藏、推荐或者转发、关注。如果你想通过打赏的方式对博主表示支持,也可以找到赞赏按钮,对视频打赏鼓励。

来源:静哥哥Jin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