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雷章科,一级军士长军衔,现任第76集团军某旅光电仪器高级技师。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7项,获得软件著作权3项,被评为首批“陆军工匠”人才培养对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人物小传
雷章科,一级军士长军衔,现任第76集团军某旅光电仪器高级技师。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7项,获得软件著作权3项,被评为首批“陆军工匠”人才培养对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前不久,第76集团军某旅一级军士长雷章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快递。拆开一看,是一本印着国徽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战友们围拢过来,热烈的掌声里,他的目光飘向窗外训练场,思绪瞬间回到26年前。
1999年,雷章科入伍后被分配到高炮修理专业。仅有初中学历的他,面对图纸上的零件符号,常常一头雾水,第一次专业考核就排在全连末尾。
“不能就这么认输!”要强的他憋着一股劲,把业余时间全泡在修理间,摸零件、记笔记,第二年就冲进全连前三。
真正的转折,源于一次维修任务。那年夏天,一台高炮瞄准镜出了故障,几名老兵排查半天无果。雷章科主动请缨试一试,他蹲在装备旁,用手电筒一点点照,顺着线路慢慢摸,最终找到直径不足2毫米的松动接线端子。
这一幕被光电专业班长罗木军看在眼里:“这小子心细,是块好苗子!”罗木军当即申请把他调到光电装备修理岗位。
可转专业的难度远超想象。光电电路图比高炮图纸更加复杂,还涉及光学原理、电子技术,对雷章科来说如同“天书”。
转眼一年过去,雷章科虽然能处理一些简单故障,但面对复杂的修理任务,还是感到力不从心。看着桌上厚厚的专业书,想着一眼望不到头的钻研路,他甚至萌生了“等服役年限到了就复员回家”的想法。
关键时刻,罗木军点醒他:“玉精琢方能成器,何不去考士官学校系统学学?”雷章科茅塞顿开,自那以后每天抱着高中数理课本“恶补”,一年后他顺利考上士官学校,选了光电维修专业。
军校三年里,他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参与小型设备改良,毕业时成绩名列前茅,他更加明确了自己“追光”的方向。
回到部队后,雷章科一心想把知识转化为战斗力。他发现高炮炮管校靶靠人工校准、肉眼观察,耗时久还受天气影响大,便萌生了用激光技术改进的想法。
但攻关不易。连续三个月,他带领小组反复调试,参数始终不达标。一天深夜,雷章科看着满桌图纸和数据,忍不住说:“要不……算了吧?”
刚从院校进修回来的助手高峰立马反驳:“我跟教授聊过咱们的构想,再改改肯定行!”战友的韧劲点燃了雷章科的斗志。接下来的一个月,他们每天做上百次测试、记录上千组数据,终于攻克了技术瓶颈。
还有一次,部队淘汰了一批老旧光电装备,雷章科牵头的某模拟器项目突然没了对标装备。单位及时协调院校、工厂专家指导,帮团队调整方向,项目才得以继续。
“没有单位搭台、团队扛活,我早就被淘汰了。”雷章科说,这些扎实成果,也成了他选改军士的“硬底气”。几次选改,与专业院校毕业生、比武尖子竞争,雷章科凭多项推广成果和解题能力,次次胜出。
晋升军士长前,一次演练让雷章科彻底明白:“基层骨干不能只会‘一招鲜’,必须‘一专多能’。”当时指挥所移动电站断电,指挥镜黑屏,离实弹射击只剩半小时。他主动请缨,听声音、查状态、找线路,8分钟就排除故障,成了战友眼中的“多面手”。
“高级军士不能只解决当下问题,必须看向未来、坚持创新。”一次,他发现配发的光学工具箱机动性差,便带队研发出“便携式光电仪器修理箱”,获军区技术革新三等奖,效率提升一倍。
这些年,他和团队紧盯战场需求,研制出多用途微光夜视镜、通用网络控制设备模拟器等6型训练装备,获7项国家专利,写下十余万字维修笔记,发表70余篇论文。
2023年冲击一级军士长考核时,面对涵盖多领域技能的苛刻标准,以及“光电指挥镜黑屏+移动电站断电”的复合特情,雷章科沉着应对,几分钟就排除故障,考官称赞:“这水平够得上‘工匠’标准!”
但最让他自豪的,不是个人荣誉,而是带出了一支过硬队伍——他培养的300多名修理工中,20多人成为技术骨干,在比武中摘金夺银、立功受奖。
如今,雷章科又把目光投向了无人作战领域。他带领一群年轻官兵泡在工作室,研究外军资料、组装穿越机、测试系统融合……
看到年轻官兵眼中闪烁的光芒,雷章科相信,那些看似遥远的战斗设想,必将在这些年轻人手中实现。
■欢迎积极投稿,邮箱:jiankesan001@163.com;点个“在看”鼓励一下剑客呗
来源:三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