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里的维多利亚时代:阅读如何从 “特权” 变成全民日常?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4 18:05 3

摘要:19 世纪的英国,正处在工业革命与社会变革的浪潮中,而 “阅读” 这一行为,悄然从贵族与精英的 “专属特权”,变成了全民共享的 “文化日常”—— 这便是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最鲜明的文化印记之一。彼时,教育改革的推进与印刷技术的革新双管齐下:187

19 世纪的英国,正处在工业革命与社会变革的浪潮中,而 “阅读” 这一行为,悄然从贵族与精英的 “专属特权”,变成了全民共享的 “文化日常”—— 这便是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最鲜明的文化印记之一。彼时,教育改革的推进与印刷技术的革新双管齐下:1870 年《初等教育法》强制推行免费初等教育,让工人阶级子女也能走进课堂,民众识字率从 1800 年的约 40% 飙升至 1900 年的 90% 以上;而蒸汽印刷机的普及则让书籍、报纸的成本大幅下降,“一便士报纸”“平价小说” 开始出现在街头巷尾的报刊亭,阅读终于挣脱了 “价格枷锁”,触达更广泛的人群。

对维多利亚时代的人来说,阅读从来不止是 “打发时间”。在那个价值观鲜明、社会议题激荡的年代,书籍与杂志是人们理解世界的 “窗口”: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揭露贫民窟的苦难,让中产阶级读者直面社会不公;勃朗特三姐妹的《简・爱》《呼啸山庄》以女性视角叩问爱情与自由,在保守的社会氛围中撕开一道思想裂缝;乔治・艾略特的《米德尔马契》则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乡镇生活,探讨道德选择与个人理想的碰撞。

这些小说不仅是 “故事”,更是引发全民思考的 “社会议题载体”。而连载出版的形式更让文学成为 “集体事件”—— 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从 1836 年开始每周连载,读者会在报刊亭前排队等候新一期,街头巷尾讨论 “匹克威克先生的遭遇”,甚至有人因小说中角色的命运落泪。这种 “共同追更” 的体验,让不同阶级、不同身份的人共享着同一份情感与思考,悄然编织起一张全民共通的文化网络。

更有趣的是,维多利亚时代的阅读从未 “孤独”。在没有电视、手机的年代,“朗读” 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环节:傍晚时分,全家人围坐在壁炉旁,由父亲或兄长朗读最新的小说章节,母亲一边缝补衣物,孩子们一边聆听,文字中的情节变成了全家共赏的 “有声剧”。而城市里的文学社团更是蓬勃发展,从伦敦的 “文学协会” 到小镇的 “读书俱乐部”,人们聚在一起讨论狄更斯的写作手法、争论《简・爱》中男女主角的关系,甚至分享自己的短篇习作。这种 “阅读社交”,让文字不再是纸上的符号,而是连接人与人的桥梁。

性别差异也为维多利亚时代的阅读文化增添了独特色彩。彼时女性的社会活动范围有限,阅读成为她们接触外部世界、实现精神突围的重要方式 —— 通过《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她们看到独立女性的姿态;通过乔治・艾略特的小说,她们思考自我价值与社会角色的关系。许多女性甚至会在日记中记录阅读心得,将书籍视为 “灵魂的挚友”。而男性则更倾向于通过报纸与期刊关注现实:《泰晤士报》的政治评论、《自然》杂志的科学发现、《经济学人》的商业动态,都是他们茶余饭后的 “必修课”,阅读成为他们参与公共事务、了解时代脉搏的途径。

如今,那些留存至今的老照片 —— 壁炉旁围坐朗读的家庭、咖啡馆里专注读报的市民、文学社团中热烈讨论的男女 —— 仍在默默诉说着那个时代的阅读故事。对维多利亚人而言,阅读不是一种 “选择”,而是一种 “生活方式”:它承载着道德思考,连接着社会情感,更滋养着每个普通人的精神世界。而这份对文字的热爱,也成为维多利亚时代留给后世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来源:世界史大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