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层次的父母,早就看清一个道理:父母能做的,是提供建议和陪伴,但绝不能剥夺孩子的选择权。
高层次的父母,早就看清一个道理:父母能做的,是提供建议和陪伴,但绝不能剥夺孩子的选择权。
罗老师 寄语
父母最大的错觉:以为孩子的一生都在自己手里。
很多父母心里都有一个潜意识:孩子是我生的,所以我有权替他安排一切。于是,从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到选什么兴趣班、考什么学校、将来学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父母都想替孩子想好。他们觉得,这叫为你好。
可是真相是,父母越是想牢牢抓住孩子的人生,孩子就越想挣脱。尤其在青春期,最容易爆发的冲突,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孩子要证明:这是我的人生,不是你的复刻版。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自主感是学习和成长中最核心的动力。心理学家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里有一个重要观点:当孩子感受到自己有选择权时,他才会更有动力去努力、去承担。相反,如果一切都被父母包办,孩子可能会学会无助,最后连自己想要什么都说不清楚。
说得更直白点:父母能给孩子的是建议权,而不是选择权。建议权意味着你可以告诉孩子你的看法,帮他分析利弊,提醒他可能的风险,但最后决定权应该在孩子手里。选择权意味着孩子要为自己的人生买单,无论结果是甜还是苦,他都会记住那是他自己的路。
很多父母嘴上说我尊重孩子,可一到关键时刻,还是忍不住替孩子做决定:
孩子说想学艺术,父母说不行,艺术没前途;
孩子想选文科,父母说文科找不到好工作;
孩子想去外地上大学,父母说离家太远,不放心。
父母以为自己是在给孩子铺一条最稳妥的路,但孩子心里却在想:我的人生,到底属于谁?
高层次的父母,早就看清一个道理:父母能做的,是提供建议和陪伴,但绝不能剥夺孩子的选择权。因为只有当孩子在自己的选择中成长,他才会真正有责任感、有动力,也才会感受到父母给予的尊重。
为什么说父母只有建议权,没有选择权
在我们中国式家庭里,父母常常自带一个身份标签,我比你大,所以我懂得比你多。于是,很多父母觉得,孩子的一切选择自己都有决定权。
但问题是,孩子的人生,不是父母的第二次青春。父母的经验固然宝贵,却不能直接照搬给孩子。父母最多只有建议权,却永远没有选择权。
1,建议权是什么?选择权又是什么?
我们先把两个词拆开讲。
建议权,是父母可以根据自己的阅历,给孩子提供一些看法、提醒和参考。比如:如果你选文科,将来可能在就业上压力更大,但你可以去读师范类,比较稳。
选择权,是最终做决定的人,是孩子自己。比如:孩子权衡之后,依然决定选文科,那么父母要做的,是尊重和支持,而不是强行推翻。
建议权就像导航,告诉孩子前面可能有高速路也可能有泥泞路;但握方向盘的,永远是孩子自己。
2,心理学研究:孩子越有自主感,越能发展出真正的责任心
心理学家的自我决定理论早就告诉我们:自主感、胜任感和关系感,是人类最核心的心理需求。
如果孩子有自主感,他会觉得,这是我选择的,因此更愿意投入努力;
如果孩子没有自主感,只是执行父母的命令,他可能会一开始听话,但内心里越来越空虚、抵触,甚至出现学会无助。
这就像一个孩子每天被父母逼着去学钢琴,可能学了十年,但一旦父母不盯,他立马不碰琴。因为那从来不是他的选择,而是父母的安排。
3,中国父母的错觉:我为你好,其实是替你活
很多父母会说: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我替你选,肯定没错。但问题是,你吃过的盐,是你的味道;孩子走的路,才是他的人生。
比如。
父母年轻时没条件学英语,于是强行要求孩子学各种英语班;
父母当年没考上大学,于是逼着孩子死磕清北;
父母觉得公务员稳定,就不允许孩子去创业。
父母口口声声为了孩子好,但往往忽略了:孩子需要的不是你的人生重来,而是自己的人生选择。
4,被剥夺选择权的孩子,长大后会怎样?
教育学研究发现,青春期长期被剥夺选择权的孩子,容易出现三种状态:
依赖型人格:凡事都等别人替他做决定,长大后不敢独立生活。
反抗型人格:表面听话,内心对父母充满怨气,一有机会就彻底逃离。
空心型人格:成绩不错,但活得像机器,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很多父母以为控制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但最后换来的,却是孩子要么没有责任心,要么没有自我。
5,高层次父母的格局
真正高层次的父母,会这样思考:
我能看到更多的信息,但我不会替孩子走路。
我会提醒,但我不会强迫。
我能提供参考,但我不会代替。
因为他们明白:父母的责任,是守护孩子的人生,而不是替孩子活一生。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最大的觉醒就是:我的权力到此为止,我有建议权,但没有选择权。
父母越是强行替孩子做选择
孩子越可能失去三样东西
很多父母在孩子小时候,总觉得自己是掌舵人。但在青春期,父母依旧想牢牢控制,就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研究和大量家庭案例都证明:当父母替孩子做选择,孩子很可能会失去三样最宝贵的东西,责任感、动力和信任。
1,第一丢失:责任感
责任感的养成,离不开这是我选的,我要负责。但如果所有关键选择都由父母代劳,孩子心里会觉得:既然是你决定的,那你就得为结果买单。
举个简单的例子:
父母坚持让孩子学医,孩子其实并不喜欢。
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孩子第一反应不是我要想办法,而是谁让我爸妈非要逼我选的。
于是,孩子很容易把责任推给父母。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外部归因。当孩子习惯把一切责任都推到外部,他就很难发展出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换句话说,责任感是在选择+后果中生长出来的,而不是父母嘴里喊出来的。
2,第二丢失:动力
动力从哪里来?不是来自父母的鞭子,而是来自内心的火。
教育学研究表明:孩子只有在感受到自主选择的时候,才会出现深度内驱力。比如,孩子主动决定学篮球,他会拼命练,因为那是他的爱好。可如果父母逼着他学奥数,他可能每天都在磨蹭、抱怨、敷衍。
这就像打游戏。没有人逼孩子打,但因为是自己选择的,他能坐在那里连续五六个小时不动弹。所以问题不是孩子没动力,而是动力被堵在了父母的强制选择里。
很多青春期孩子嘴上说我不想学了,背后真正的意思是:我对这件事没有认同感,它不是我选择的。
3,第三丢失:信任
亲子关系中,最脆弱的部分就是信任。当父母总是替孩子做选择,孩子会产生一种被忽视的感受:你根本没把我当独立的人,你只是把我当成你的延伸。
这种感受会让孩子越来越封闭。
父母说一句这是为你好,孩子心里却在想:你从来没问过我想要什么。
父母说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多,孩子心里却在想:那是你的路,不是我的路。
时间久了,孩子可能表面顺从,但心门已经锁死。父母说什么,他听不到,也不愿意再说自己的想法。这就是很多家长吐槽的现象:我家孩子不跟我交流了。
其实不是孩子不想说,而是他早已失去了对父母的信任。
4, 三样东西一旦丢失,后果很严重
没有责任感的孩子,长大后遇事习惯推卸,凡事怪别人。
没有动力的孩子,长大后即使生活顺利,也常常迷茫、空心。
没有信任的亲子关系,家庭会变成一座围城,父母和孩子互相消耗。
所以,父母替孩子做选择,看似是护航,其实是拆掉了孩子的翅膀。
为什么高层次父母只给建议
很多父母心里会有个疑问:如果我不替孩子做选择,万一他走错路了怎么办?难道我眼睁睁看着他掉进坑里?
这正是大多数普通父母和高层次父母的分水岭。普通父母害怕孩子犯错,于是牢牢抓住选择权;高层次父母相信,孩子只有在自己的选择中,才能学会真正的人生功课。
1,高层次父母的思维:陪跑,而不是掌控
高层次的父母往往有一种思维方式:
我能帮孩子看清前方的路,但不能替他走路。
他们明白,父母的人生经验再丰富,也只能是参考,而不是孩子的人生剧本。就像教练在赛道旁边给运动员喊加油、提醒战术,但冲刺的那几秒钟,必须是运动员自己完成。
在心理学里,这叫支持型养育。研究表明,这类父母不仅能帮助孩子保持学习动力,还能显著降低孩子的焦虑感和叛逆行为。
2,给建议的三个黄金原则
高层次父母在给建议时,往往遵循三条原则:
第一,信息更全面父母的作用,是帮孩子看见盲点。比如孩子只看到学艺术很自由,父母可以提醒:但艺术这条路竞争很激烈,你有没有心理准备?这样孩子能做的是知情选择,而不是盲目选择。
第二,决定在孩子哪怕父母内心有不同意见,他们也会在最后一步停下,说一句:这是你的人生,你自己决定。这不仅是一句尊重,更是一种责任的交接。孩子会明白,选择权在我,那么我就必须承担后果。
第三,结果仍然陪伴孩子可能会选错,但高层次父母不会甩手说活该。他们会陪孩子一起面对结果:失败了也没关系,至少你学会了如何调整。这种陪伴让孩子明白:父母不是操控者,而是支持者。
3,同样的选择,不同的结局
有个很典型的案例:两个孩子都在高二阶段选择文理分科。
第一个孩子的父母很强势,说:理科好就业,你必须选理科。结果孩子成绩每况愈下,心态崩溃,最后连大学都没考上。孩子始终觉得:理科是爸妈逼的,我讨厌。
第二个孩子的父母给了建议:理科就业面更宽,但如果你真的热爱文科,就要想好将来怎么走。孩子思考后坚持选文科,虽然最后上的是普通院校,但大学期间积极努力,后来考研读了新闻传播学,真正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区别不在于文科还是理科,而在于:第一个孩子被剥夺了选择权,第二个孩子拥有了选择权。
4, 研究支撑:自主选择的孩子更有内驱力
哈佛大学的一项长期研究发现:青春期阶段,如果孩子在关键决策中有较高的参与感(例如课程选择、课外活动选择),他们在大学阶段的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显著高于那些被父母替代决策的孩子。
换句话说,父母只给建议、不替代选择,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还能让孩子更快乐。
所以,高层次的父母早就明白:
孩子不是父母的人生备份。
父母的责任是提供灯光,而不是拉着孩子的手走路。
父母能做的最佳角色,就是顾问+陪伴。建议权属于父母,选择权属于孩子。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被尊重的选择权
很多父母会说:我控制孩子,是因为我怕他选错。但在孩子眼里,最可怕的从来不是选错,而是没得选。
1,青春期孩子最渴望的:掌控感
心理学研究指出,青春期孩子的大脑正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尤其是负责决策和自我意识的前额叶。这个时期,孩子会强烈渴望我能自己做主。
他想选择自己的衣服,是在宣告:我是独立的个体。
他想决定自己的兴趣,是在寻找:我到底是谁。
他想决定交朋友的方式,是在建立:我的社交边界。
所以,当父母剥夺孩子的选择权,本质上是在否定孩子的成长。孩子会觉得:你不信任我,我就更要用对抗来证明自己。这就是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常常顶嘴、关门、冷战。
2,学习可以被逼一时,但人生不能被逼一世
很多父母有过类似的经验:小学还能逼孩子写作业,初中还能管管成绩,到高中就越来越难。再到大学,父母想管也管不住了。
原因很简单:学习可以靠外力逼一阵子,但人生只能靠孩子自己走一辈子。
你可以逼孩子考上某个大学,但逼不了他一辈子热爱一个专业;你可以逼孩子去相亲结婚,但逼不了他一辈子经营幸福婚姻。
所以,父母该想清楚:你要孩子短期的听话,还是长期的成长?
3,被尊重的孩子,才会真正听父母的建议
有意思的是,很多研究表明:当孩子感受到父母尊重他的选择时,他反而更愿意听父母的意见。比如:
父母说:你可以选理科,也可以选文科,我们可以一起分析利弊,最后决定权在你。孩子会更认真地听分析,因为他知道父母没有要夺权。
相反,如果父母直接下命令:你必须选理科!孩子第一反应不是思考,而是反抗。
所以,尊重并不是放任,而是在尊重中建立影响力。
4,真正的力量:不是替孩子做决定,而是守护孩子的选择权
父母要明白,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父母的替代选择,而是:
在选择前,父母能帮忙分析利弊;
在选择时,父母能把决定权交给孩子;
在结果后,父母能陪伴孩子一起面对。
这是尊重,也是高层次的智慧。
因为被尊重的孩子,才会成长为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成年人。
父母如何做到只建议、不替代选择
很多父母听到这里,心里还是有疑问:我也想尊重孩子的选择,可要是真把选择权给他,他会不会选得一塌糊涂?
这其实是父母最真实的担心。尊重不等于放任,建议不等于撒手不管。那么,高层次父母是如何做到只建议、不替代选择的呢?下面五个方法,父母可以直接用在日常生活里。
1,把选择拆小:让孩子从小决定一些事
孩子一开始没有独立选择的经验,如果突然就要决定大事,他可能慌张。所以父母要做的,是从小选择开始训练。
比如:
小学阶段,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周末去图书馆还是去户外。
初中阶段,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参加哪一个社团。
高中阶段,可以让孩子自己权衡要不要报竞赛。
这样孩子慢慢积累选择—承担结果的经验,到关键人生节点,他才不会慌乱。
2,提供选项,而不是下命令
父母很多时候喜欢说:你必须这样做。这会让孩子觉得被剥夺了自由。
更好的方式是:给孩子两个或多个选项。比如:你是想先写数学作业,还是先写英语作文?比如:你是想选文科,还是理科?我们可以一起分析未来的方向。
当孩子有选项的时候,他就会觉得:这是我的选择。父母也能在选项设计中引导孩子往更合理的方向走。
3,陪孩子分析利弊,而不是下结论
父母的阅历确实比孩子多,这是宝贵的财富。但这份财富,不该以命令呈现,而该以分析呈现。
比如孩子想报考艺术,父母可以说:
优点:你很有兴趣,学习过程中会更有动力。
风险:就业竞争压力大,需要更多努力。
现实:家庭条件能否支持你的选择?
把利弊摊开,让孩子自己权衡。这样父母既尽到了提醒责任,又保留了孩子的自主权。
4,留出试错空间
很多父母最怕的就是孩子犯错。可问题是,没有人能一生不犯错。如果父母从小就不给孩子犯错的机会,孩子长大后就更容易跤大摔。
比如,孩子坚持要报一个不热门的专业。父母可以尊重,但同时说:你要想好,未来可能要多花几年时间找工作。当孩子亲身经历一次不理想的结果,他会学到比父母的说教更深刻的道理。
允许孩子在可控范围内犯错,就是最好的教育。
5,面对结果,不说我早就告诉你
这句话,是很多父母的口头禅。可是,每一次我早就告诉你,都是对孩子自尊的伤害。孩子听到的不是父母的智慧,而是你看,你不如我。
更好的做法是:当孩子的选择结果不理想时,父母可以说:
我知道你很难受,我们一起想想下一步怎么做。
失败不可怕,重要的是你学到了什么。
这种回应,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不是裁判,而是队友。
只建议、不替代,听起来很抽象,但落实到日常就是:
小事训练选择权,
大事提供选项和利弊分析,
留出试错空间,
结果陪伴而不是指责。
这样,孩子既能得到父母的智慧引导,又能真正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当孩子的选择和父母期待冲突时,父母该怎么办?
这大概是所有父母最难熬的时刻。
孩子说:我想读艺术。父母心里想:这行太难混了。孩子说:我想去外地上大学。父母心里想:离家太远,我不放心。
孩子说:我不想学你安排的专业。父母心里想:这不是浪费青春吗?
当孩子的选择和父母的期待发生冲突时,家里的空气常常冷到窒息。很多家庭的矛盾,就是在这种冲突里一步步升级的。
那么,父母到底该怎么办?
1,接受一个事实:弯路也是路
很多父母心里有一个执念:我得帮孩子把弯路都挡掉。但现实是,弯路并不一定是坏事。
心理学研究发现,适度的失败体验,能够培养孩子的挫折耐受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没有经历过失败的孩子,一旦遇到困难,很容易崩溃;
经历过弯路的孩子,反而更懂得如何调整和自我反思。
父母要明白:孩子的人生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场探索。弯路,可能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2,学会边界共处:你的期待 vs 孩子的决定
父母和孩子的冲突,本质上是两种边界的碰撞。
父母的边界是:我希望你安全、稳定、成功。
孩子的边界是:我希望自己独立、有选择权。
高层次的父母不会试图抹掉孩子的边界,而是学会边界共处:
你有你的期待,但我不会强加给你;
你有你的决定,但我会提醒和陪伴你。
这是一种互相尊重的姿态。孩子会感受到:父母并不是要夺走我的人生,而是在守护我的人生。
3,三个心态转变,父母必须练习
第一,把控制换成信任父母的焦虑往往来自不信任。信任孩子,并不等于放手不管,而是给他试错和成长的空间。
第二,把结果换成过程,父母常常只盯着结果:考什么大学、找什么工作。但孩子更需要的是:在做选择和承担结果的过程中,学会独立。
第三,把赢在起点换成赢在成长,很多父母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但真正的赢家,不是跑得最快的人,而是那个能不断调整方向、能坚持到底的人。
4,父母的智慧:做孩子的备用灯塔
孩子在大海上航行,可能会偏航,甚至会迷路。父母的智慧,不是强行把孩子拖回某一条航道,而是做一盏备用的灯塔。
当孩子顺利时,不必过度干预;
当孩子迷失时,灯塔能给他照亮方向;
当孩子跌倒时,灯塔还在,提醒他:你不是孤单的。
这种存在感,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安全感。
当孩子的选择和父母期待冲突时,请记住:
弯路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成长的阶梯;
父母的期待很重要,但孩子的人生更重要;
真正的爱,不是强迫一致,而是允许不同。
高层次的父母,会让孩子在自己的选择里成长,同时在背后默默守护。
父母最大的格局:不替孩子活,而是陪孩子走
很多父母嘴上说我爱孩子,可行动上,却是把孩子的人生牢牢攥在自己手里。他们以为,这是爱。可实际上,这是一种变相的剥夺。
真正高层次的父母,早就明白一个道理:父母的爱,不是替孩子活一遍,而是守护孩子走好属于他自己的路。
父母的人生,已经走过一段;孩子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你可以告诉他哪些路更平坦,哪些路更坎坷;你可以陪伴他在黑夜里不至于孤单;但你不能替他走路。因为他的人生,不该是你的投影,而是独立的风景。
当父母只坚持建议权,而把选择权交还给孩子,孩子会慢慢学会:
这是我的决定,我要负责;
这是我的道路,我要坚持;
这是我的人生,我要活得有尊严。
等到有一天,你发现孩子能独立面对挫折,能自己扛住压力,还能回头和你说一句,谢谢你当年给我选择的自由,那一刻,你才会真正体会到:父母最大的格局,不是控制,而是成全。
所以,请记住这句话: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替他活一生的父母,而是一个愿意陪他走一程的父母。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说到了你的心里
请「点赞、分享、收藏」
帮助更多父母走出焦虑
照亮孩子的未来
点赞
收藏
分享
来源:育儿经从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