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Goldman Sachs Research高盛研究最新发布的《The Rise of Chinese Beauty Brands IV: Framing thepremiumization opportunity》(中国美妆品牌的崛起IV:把握高端化机
2011-2021年,中国高端美妆市场以21%的复合增长率增速狂飙突进,欧莱雅、雅诗兰黛们凭借百货专柜的奢华体验与中产红利,缔造了黄金十年。
然而,Goldman Sachs Research高盛研究最新发布的《The Rise of Chinese Beauty Brands IV: Framing thepremiumization opportunity》(中国美妆品牌的崛起IV:把握高端化机遇)报告显示:2021-2024年,中国高端美妆复合增长率下滑3%,市场规模从2578亿元缩水至2364亿元,四年蒸发214亿。
“疫情冲击、免税分流与线上价格战”,撕碎了曾经的繁荣表象;30岁以上高收入女性主导的消费理性化,让囤货式狂欢退潮,成分与功效成为主流品类护肤品的购买决策核心。更严峻的是,线上渠道以64%的占比碾压线下,三线城市新增专柜与低线消费潜力难掩整体疲态。
这场失速背后,是国际品牌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深挖的转型阵痛。
黄金十年后的“急刹车 ”,有两大主因
回望过去的十几年,中国美妆市场发展迅速。
据Euromonitor统计数据,2011-2022年期间我国美妆市场规模呈逐年递增趋势,从2011年的2309.44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6164.33亿元,复合增长率约为9.3%。据高盛研报数据,2011-2021年,中国高端美妆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达21%,较美妆总市场高出10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化妆品市场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这期间,欧莱雅、雅诗兰黛等国际巨头在进入中国的首个十年凭借“10年不盈利”的定力沉淀扩张,成为中国高端美妆消费的第一批“导师”,在2011年后则开始大力拓展生意,充分享受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红利;赫莲娜、海蓝之谜等超高端品牌则在经济增速最高的时期进入中国,深度挖掘高净值中产人群。
百货专柜的奢华体验和明星产品的科技叙事,共同筑起了高端市场的黄金时代。
然而,狂飙突进的剧情在2020年后骤然转向。据高盛数据,2021-2024年中国高端美妆市场复合增长率跌至-3%,市场规模从2021年的2578亿元的峰值缩水至2024年的2364亿元,蒸发214亿元。
所以第一个问题是,近4-5年高端美妆市场失去的200多亿元体量,究竟是从哪里流失的?
最直观的答案永远在渠道里。
据高盛数据,2020年,中国线上高端美妆消费额首次反超线下,线上1325亿元与线下845亿元,以高出480亿元的碾压性优势,宣告了线下“百货专柜时代”的式微。线上销售额占比从2019年的44%飙升至2024年的64%,并预测2025-2027年,线上销售额占比将稳定在64%+的状态。
以上图表数据可见,线下的高端美妆生意在5年中共损失了超过500亿元。《FBeauty未来迹》发现其中原因有两个:
首先是线上的虹吸效应,“电商对线下市场的冲击在高端美妆生意中也非常明显,客人已经形成了在线下试用、在线上买单的消费习惯。”一位华东百货负责人认为,线下渠道虽仍是高端体验的堡垒,却难挡流量红海的吞噬。
在这样的冲击下,线下百货迎来“关店潮”,连带着百货美妆柜台的数量开始锐减。Nielsen尼尔森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3月期间,随着零售寒冬,全国51个城市的化妆品柜台数量总体下降了36%。
在高端美妆消费向线上结构性迁移的同时,消费者的高端美妆支出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高盛将高端美妆消费人群按年支出划分了三个层级:每年护肤和彩妆支出在3000元和1500元以下的被称为“入门级”消费者;护肤和彩妆支出在8500元和6000元以上的为“高价值”消费者;支出在二者之间的为中端消费者。
截至2022年,入门、中端和高价值消费者的每年高端美妆支出分别变动了-9%、-1%和1%。这表明,高端美妆可能正在失去“入门级”消费者和小部分中端消费者,而高价值用户则更为稳定。
近年来美妆消费观念的转变,也侧面映衬了以上的数据变化。在成分与功效成为决策关键、“该省省该花花”的精打细算之下,高端美妆想要持续地吸引“入门级”消费者,越来越难了。可见这场失速背后,渠道主权更迭与价值认知重构是两大主要原因。
高端美妆陷入红海“困局”
那么,当下高端美妆的竞争格局究竟有哪些新的变化?《FBeauty未来迹》结合高盛统计的中国高端化妆品市场Top20品牌线上交易额数据(涵盖淘天、抖音、京东和快手)发现,高端品牌正在一场“红海困局”中缠斗。
从Top20高端品牌的线上生意看,20名以内的品牌矩阵已经相对“固化”,但K型发展趋势明显,尤其在高端品牌和“超”高端品牌,前者普遍遭遇增长困境,后者则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曲线:
以兰蔻、雅诗兰黛为代表的高端品牌在2025年前2个月下滑明显,而海蓝之谜、赫莲娜、肌肤之钥、莱珀妮等超高端品牌的增长表现更好。另外,毛戈平作为高端市场前20唯一的国货选手,在2025年持续异军突起,甚至跻身至高端品牌Top5。
高盛数据也侧面印证,其实高端美妆整体市场份额的停滞从2021年就开始了。相比之下,超高端品牌还一直维持着低速但稳定的份额扩张。
面对这样的困局,部分高端品牌选择“流量打法”。
Whoo后去年踩中“商品下沉”重心,去年双十一期间,在抖音平台与头部主播广东夫妇合作,直播间内两条合作链接销售额过亿,总销量超22万件,合计创下超3亿元的销售额;在快手平台Whoo后更是一家独大,在头部主播辛巴的直播间上架的“天气丹光耀焕活紧颜礼盒7件套”价格1360元,曾在一个半小时内卖出了100万套,销售额达14亿元。
然而,在业内人士眼中,急速的“商品下沉”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都难以持续——过度依赖超头主播导致价格体系混乱,与此同时,持续的流量打法也遭遇“不投流不卖货”的危机。在2025年1-2月,Whoo后的增幅从去年全年接近翻番,开始急转直下进入负增长。
超高端品牌的策略则与上述“流量思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比如海蓝之谜在今年2月推出专供医美院线的「浓缩修护精华膏」,联合Boss H Medspa等高端机构,瞄准更高阶的术后修复需求;莱珀妮在2024年6月年推出1500元的“鱼子精华喷雾”吸引新客,9月上市15500元的“生机焕活臻研面霜”巩固忠实用户。
据拜尔斯道夫内部数据,莱珀妮喷雾购买者中80%为新消费者,而万元面霜70%由老客复购,印证了“入门产品引流+顶级产品锁客”的有效性。这种分层定价既能抵御中端市场竞争,又能维持超高端调性,为品牌在分化市场中找到平衡点。
无论在传播层面提升科技价值,还是通过产品来重塑价格体系,归根结底,这两种策略的心法都在于满足新需求、获取新人群。
正如欧莱雅中国副首席执行官及高档化妆品部总经理马晓宇在2025年欧莱雅发展战略沟通会上所说:“中国消费者是最精明的,他们需要的是超越产品本身的体验与价值认同。消费者们追求的不仅是质价比、心价比,更看重品牌能否触动他们。”
有业内人士进一步表示:“在高端品牌面对的一系列价格崩塌、消费者祛魅、品牌老化、定位尴尬等问题时,它们需要以攻代守激活核心价值。”
如何在线下重塑价值?
高盛报告指出,如今消费者更关注产品长期价值与体验,这种需求是推动市场结构性调整的原始动力。而且线下渠道仍是高端美妆的“命门”,其40%以上的销售额依赖百货与购物中心。
在线下失守、入门级人群摇摆不定的背景下,高端品牌在线下的打法或许也需要从“卖货思维”转换到“价值重塑”——一个共识是,线下渠道正在从“销售网点(POS)”转向“体验网点(POE)”。
高端品牌的操盘手们已经认识到,这些线下触点不仅需要宽度与广度,还需要用服务深度去渗透品牌价值和形象。
线下渠道的价值在低线城市尤为显著。据BCG调查,三线及以下城市新增高端美妆用户占40%,但这些城市的现有消费者仅占市场的30%;Nielsen尼尔森数据显示,三线城市2023年的数量同比增长了9.1%,新增专柜538个。
2024年,兰蔻新入驻新疆昌吉、浙江金华等三线城市购物中心;海蓝之谜进军长春、兰州等非一线市场,全年新增专柜中9%位于下沉市场,印证了低线城市的消费潜力。
马晓宇表示:“希望品牌能够在线下,被消费者实实在在、有血有肉地看到、体会到。因此无论是大众化妆品部还是高档化妆品部,都将加大对三四线城市购物中心的拓展,包括皮肤科学美容事业部也在积极与更多有资质的诊所合作,在相关诊所中希望有更多品牌的露出。”
百货和购物中心在“价值触点”论上也有实践得来的发言权。
“品牌下沉是形象与价值的渗透,而不是单纯的商品流通。”银泰商业集团首席运营官邓朝军表示。比如仙桃银泰通过“硬件升级-宣传造势-精准蓄水”三步策略引入迪奥、兰蔻,年销售规模破亿;宝鸡开元商城组建“顾客委员会”,绑定城市意见领袖以深度链接消费者。
事实证明,无论高端美妆还是超高端品牌,都需要通过服务来为消费者提供附加价值——海蓝之谜线上线下会员权益统一,在线上购买套装也可享受专柜的SPA护理服务;赫莲娜线下专柜80%+都配有美容房,美容服务手法经由法国培训师专门研发。
中国高端美妆市场的终局,或许藏在“价值重塑”与“体验深度”的辩证法中。
当兰蔻在新疆昌吉开出首柜,当毛戈平借东方文化系列叩击高端美妆Top5的大门,唯一确定的是: 长期潜力属于那些真正深挖价值的玩家——无论国际巨头还是本土品牌,都需在这场理性觉醒中,重新定义高端。
本文为FBeauty未来迹原创作品,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通过技术抓取用于AI训练。
作者/张韵洁
编辑/吴思馨
排版/阳艳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