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旬重庆市民邓婆婆因重度二尖瓣反流导致顽固性心力衰竭,合并脑动脉瘤手术病史等多种基础疾病。近日,她从重庆赶到武汉就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医院心血管急重症中心运用国际领先的“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EER),以3毫米创口微创介入成功修
极目新闻通讯员 宁亚飞 郭姗姗
七旬重庆市民邓婆婆因重度二尖瓣反流导致顽固性心力衰竭,合并脑动脉瘤手术病史等多种基础疾病。近日,她从重庆赶到武汉就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医院心血管急重症中心运用国际领先的“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EER),以3毫米创口微创介入成功修复心脏“阀门”,术后第2天,她即可下床活动,重燃生命希望。
近年来,家住重庆的邓婆婆,反复出现胸闷、心慌、乏力、呼吸困难、下肢水肿、胸腔积液,多次住院治疗效果不佳。6年前,她曾因脑动脉瘤行动脉栓塞术,2年前,她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接受了永久起搏器治疗。
近一周,邓婆婆再发夜间呼吸困难,自测心率达每分钟104次,且活动时心慌、胸闷、乏力明显,伴双下肢水肿。心脏超声显示,她的二尖瓣严重关闭不全,同时合并心脏结构功能改变、二尖瓣重度反流。由于她既往的情况,加上她还合并严重的心功能不全及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实施外科开胸换瓣的手术风险极高,传统药物治疗已无法逆转心脏结构损伤,邓婆婆一度陷入“无路可治”的困境。
邓婆婆的家属了解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医院在难治性心力衰竭方面具有丰富经验,3月下旬,她从重庆赶到武汉求助。入院后,该院心血管急重症中心主任陈静教授团队即刻开启抗心衰治疗。
由于病情危重,医生在入院初期予以了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辅助循环,并予以了一系列强化治疗手段以改善婆婆的心衰症状。经过积极救治,婆婆的心衰症状得到显著改善。
同时,该院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超声科、麻醉科组成MDT团队,经全面评估,发现她为Carpentier III b型重度关闭不全,前后瓣叶活栓系(后叶显著),反流主要来源于1-3区,反流宽度较宽。由于患者高龄,且左室射血分数极差,心血管外科专家评估外科开胸换瓣手术风险极高。
“患者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无法修复,她将再次面临反复住院的困惑。”陈静教授认为,TEER技术(经导管二尖瓣或三尖瓣修复术)可能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该技术通过股静脉建立通路,将特制的二尖瓣夹精准输送至心脏病变部位,以“缘对缘”方式夹合反流瓣膜,无需开胸、无需体外循环,极大降低手术风险。
但患者前后瓣叶活动受限,瓣叶抓捕有难度,手术难度较大;患者反流宽度宽,可能仅有一枚瓣膜夹机会,手术风险较高。MDT团队迎难而上,反复讨论为患者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及相应预案。
4月1日,在麻醉科的保驾护航下,面对术中瓣叶抓捕难度大、反流宽度宽等挑战,陈静教授团队凭借精湛手术技巧,通过3毫米切口,历时2个多小时顺利完成心脏“阀门维修”。术后即刻超声显示:二尖瓣反流从重度降至轻度。
“感觉胸口的大石头被搬走了。”第2天清晨,邓婆婆已能自主下床活动,呼吸困难显著缓解。术后3天即达到出院标准,当得知可以出院回家时,邓婆婆满脸不可置信,她说:“我的心脏是个大毛病,没想到这么快就恢复了。”得到医生肯定答复后,邓婆婆开心不已,对接下来的康复充满信心。目前随访显示,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二尖瓣反流是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病,TEER技术是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革命性突破。主刀医生陈静教授介绍,对于高龄、心功能差、无法耐受开胸手术的患者,这项微创技术既能有效修复瓣膜,又将创伤降至最低。专家提醒,若出现活动后气促、下肢水肿、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症状,请及时求助心血管专家。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医院心血管急重症中心是集胸痛中心、心衰与心肌病中心,及心脏重症监护病房为一体的综合性诊疗中心。中心在心血管急危重症救治领域具有显著技术优势,同时,在复杂冠脉介入精准化治疗、高危心脏瓣膜介入手术(如TAVR、TEER)以及罕见心肌病诊治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患者提供全方位、高水平的诊疗服务。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