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响柯克倒,下次轮到谁?10位专家携手,解密美国暗杀乱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4 12:44 1

摘要:短短一年多时间里,这个国家接连发生多起针对公众人物的刺杀事件——其中部分得逞。无论是总统特朗普、明尼苏达州议员及其配偶,还是联合健康集团首席执行官,再到最近遇害的保守派活动家查理·柯克,目标似乎不分政治立场与地域界限:无论是左派或右派人士,无论身处城市或乡县,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日新说观点

美国是否深陷政治暴力的恶性循环?现实似乎正给出令人不安的答案。

短短一年多时间里,这个国家接连发生多起针对公众人物的刺杀事件——其中部分得逞。无论是总统特朗普、明尼苏达州议员及其配偶,还是联合健康集团首席执行官,再到最近遇害的保守派活动家查理·柯克,目标似乎不分政治立场与地域界限:无论是左派或右派人士,无论身处城市或乡县,无论私人住宅或公共场所,都可能成为袭击目标。

尤其是查理·柯克之死,尤为震撼。这位年轻的政治明星深受保守派运动推崇,虽非民选官员却备受瞩目。事发时,约3000名观众亲眼目睹了血腥场面,惊恐逃窜。事件之后,人们不禁追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美国是否将面临更多袭击、更多指责、更多暗杀?

为了深入探讨如何遏制这股浪潮,《POLITICO》杂志采访了国内外多位政治暴力研究专家。其中许多人长期以来就对暴力升级趋势发出警示。以下是他们的观点精粹。

肖恩·韦斯特伍德(Shawn Westwood) 撰文

达特茅斯学院政府系副教授兼两极化研究实验室主任。

政治暗杀事件的余波,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国家民主的健康状况。2024年,时任总统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遇刺未遂后,两党领袖曾共同采取降温措施,发表一致的谴责声明以强化反暴力的社会禁忌。然而,在查理·柯克遇害后,关键政治人物却反其道而行。我们目睹的不是寻求团结的努力,而是冷酷地将遇难者塑造成烈士,并借此煽动更深的对立;没有共同的哀悼,只有将半数国民描绘成“凶手”的集体罪责指控。这种态势并非某党独有——众议院为柯克举行的默哀仪式,最终也演变成了一场争吵。我们的政治领袖正在将有毒的言论倾倒进公共水井,污染着整个政治生态。

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美国尚未陷入大规模的政治暴力运动。我过去三年的数据追踪表明,认为政治谋杀可被接受的美国人,仅占不到2%的极小部分。核心问题并非普遍存在的暴力倾向,而是对立阵营间深刻的误解。数据显示,近三分之一的美国人认为其政治对手支持党派谋杀。这种将对手视为庞大、凶残集团(而非零星极端分子)的认知,制造出了一个虚幻的敌人,使得国家安全感远低于实际水平。

这种恐惧氛围,正是公职人员遇害、犹太人遭袭、选举工作人员受威胁以及政府设施受攻击事件激增的温床。尽管这种趋势极度危险,但其本质是个人极端化,而非有组织的群众运动。它如同针对那些精神不稳者的私语,既强化了他们对“敌对势力”的杀戮恐惧,又为他们心中的私怨提供了公开借口。

遏制这种极端化滑坡的责任,不应落在厌恶暴力的普通美国人身上,而应由那些从愤怒中获利的政治领袖承担。现代政治的激励机制正在纵容极端主义:筹款、媒体关注和基本盘动员,都与高风险的末日论调紧密挂钩。长期代价——民主稳定的持续侵蚀——被领导人当作“外部性”而刻意忽视。他们可以继续煽风点火,撑过一个选举周期,也可以最终做出抉择:这个他们渴望领导的国家,值得从烈焰中拯救。短期内,我对他们做出正确抉择并不乐观。

芭芭拉·沃尔特(Barbara Walter) 撰文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全球政策与战略学院罗尔国际事务教授。其最新著作是《内战如何爆发及如何阻止它们》。

政治暴力并非偶然。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的民主制度急剧衰退、社会因种族、宗教或民族而深度分裂、政治领袖纵容或煽动暴力,以及民众能轻易获得枪支时,暴力爆发的概率将急剧攀升。而美国,这四项指标全部达标,且无一改善。选举期间暴力事件往往激增,这意味着2026年和2028年的选举都将成为潜在的爆发点。

预防之路看似渺茫。民主党既缺乏加强民主制度的足够票数,也缺乏改革的勇气;而共和党则乐享当前“伪民主”体系之利,毫无改革动力。种族鸿沟虽略有收窄,但不足以化解冲突。特朗普等“让美国再次伟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运动的领袖持续以暴力威胁煽动恐惧,国会枪支管控议题也仍陷僵局。种种迹象表明,局势只会恶化而非好转。

但仍有一线突破的希望。过去二十年美国多数政治暴力事件,均由“孤狼式”袭击者实施——这些在网络上激进化的年轻男性。他们的激进化渠道,主要通过少数几家几乎不受监管的美国科技公司。若立法者愿意限制那些放大阴谋论、虚假信息和仇恨言论的算法,就能有效切断滋养暴力极端主义的源头。在查理·柯克遇刺事件后,这或许是当下最迫切可施行的对策。问题在于,美国是否具备在暴力升级前采取行动的意志。

乔尔·布舍尔(Joel Busher) 撰文

英国考文垂大学和平与安全中心政治社会学教授。

查理·柯克遇刺案再次印证了美国政治暴力令人忧虑的上升趋势。这表明,抑制此类暴力的社会规范正日益弱化,而助长暴力的因素却日益根深蒂固。现任政府内部及周边人士无疑会试图借此呼吁打击“激进左翼”,并宣称此次袭击不过是更广泛反政府运动的延伸与直接产物。然而,这种反应既误解了政治暴力升级的内在机制,更悲剧性的是,很可能只会导致更多暴力。

他国经验表明,遏制政治暴力的恶性循环虽困难重重,但并非完全不可能。要实现这一目标,两点尤为关键:首先,来自社会各阶层的政治和公民社会领袖必须携手重建抑制暴力的规范体系。必须对所有暴力行为予以强有力的批判与谴责,无论其政治立场或所谓动机如何。当然,在当前政治暴力批判长期沿党派路线展开的背景下,这绝非易事。

其次,必须认识到暴力并非局限于社会特定群体——这并非某个暴力运动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政治体系日益助长暴力的症结所在。这个观点很难被任何政治阵营接受,尤其当人们遭受伤害并产生可理解的愤怒时。但若美国要避免当前暴力升级循环的恶化,这一点至关重要。

克利奥纳·罗利(Cliona Rowley) 撰文

武装冲突地点与事件数据中心首席执行官。

查理·柯克这类知名政治人物遇刺事件,标志着“独狼式”暴力趋势的延续,而非有组织政治冲突乃至党派冲突的兴起。美国的严重暴力事件,集中表现为缺乏党派动机或趋势的个体袭击。校园枪击案、种族动机袭击以及针对政治领袖、企业高管和公职人员的定点杀害,其施暴者与受害者往往不具备明确的党派属性,甚至缺乏连贯的政治动机。正因为这些谋杀案并非源于共同的政治议程,它们恰恰揭示了美国在两极分化、高度武装的社会中,对个体化暴力的独特脆弱性。

美国确实存在共享政治议程的极端组织——无论是白人至上主义网络、“末日预备者”圈子还是民兵组织——但这些团体已呈现碎片化、弱化状态,其行为更具表演性而非实质性威胁。从这个意义上说,柯克遇刺案不应被解读为内战或叛乱的导火索,因为它与近期美国多起袭击事件一样,并非为服务于某个政治议程或组织而发生。

这表明,美国并未走向大规模有组织的政治暴力。真正的挑战在于防止零星的个体暴力,成为政治活动的常态化代价。这项任务虽非不可完成,但需要在安全保障、社会韧性及公共卫生领域持续投入。

通过调查和起诉,可以成功压制有组织的极端主义团体——正如2021年1月6日国会事件后所证明的那样,民兵式网络遭到严重破坏。但要防止“独狼式”袭击,则需要采取不同的协调措施。此类袭击之所以致命,有两大核心因素:枪支的广泛流通和未得到治疗的精神健康危机的普遍存在。大幅限制高容量武器获取渠道、增强警方与法院识别并约束危险分子的能力、强化政治人物的保护性情报工作,均可有效降低风险。在社区层面采取干预措施,有效减少和识别孤立现象、遏制激进化趋势、打击网络极端主义宣传,同样至关重要。

埃里卡·弗兰茨(Erica Frantz) 撰文

密歇根州立大学政治学副教授。

查理·柯克遇刺案是一场国难。可悲的是,这并非孤立事件。此前已发生多起令人震惊的政治暴力行径。这些骇人事件是美国政治暴力升级的缩影,其导火索正是2021年的国会暴乱。

遗憾的是,当前局势与最新研究预测完全吻合。正如我和同事们在其他文章中所述,执政党个人崇拜——即政党沦为领导人谋求仕途的工具,而非推行明确政策纲领的载体——对民主制度具有破坏性。在个人崇拜政党中,精英阶层往往选择追随领袖,而非反对权力滥用。政党精英对领导人行为的默许,向支持该党的普通民众传递出“一切正常”的信号。我们的研究表明,这种现象进而扭曲了政党支持者对“健康民主”的认知,使其更倾向于为政治暴力辩护——尤其是在政党败选的选举中。

正如我们在美国所见,政治暴力往往催生更多政治暴力,由此形成恶性循环。要终结这一循环,必须自上而下重塑美国政治运作的叙事框架,重建对健康民主行为准则的共识。

索尔维格·希勒松(Solveig Hillesund) 撰文

挪威奥斯陆大学政治学系博士后研究员。

尽管任何社会——无论是否民主——都无法完全隔绝个人持械袭击政客的行径,但各国及不同时期政治暴力程度的显著差异表明,必然存在可控措施。我与其他学者对政治暴力的研究揭示了一个普遍规律:民众对政治体系的认知至关重要。

关于集体政治暴力的研究表明,尽管怨愤可能成为暴力动因——尤其当怨愤具有集体性且被具有强烈群体认同感的人们共享时——但通常并非如此。怨愤在政治领域如何表达或显现,取决于群体与个体如何感知政治机会结构。若某个组织化群体认定无法通过选举政治取得成功,或无法以非暴力抗议对当局施加足够压力,他们就更可能选择集体暴力。

个人对暴力的支持亦遵循相同逻辑。当民众认为政治体系对其诉求反应迟钝时,更可能将怨愤转化为暴力支持。反之,若个人或群体对政治体系的响应能力抱有信心(学者称之为“高政治效能”),则更倾向于通过现有政治渠道宣泄愤怒。几年前,我与合著者卡琳·迪尔斯塔德(Karin Dyrstad)研究冲突后社会对政治暴力的支持度时——基于北爱尔兰、危地马拉和尼泊尔的调查数据——发现北爱尔兰对暴力的支持度最低,该地区不仅拥有最响应民众诉求的政治体系,在三地中政治效能感也最高。

这项研究虽未针对美国或政治暗杀现象,但表明除非能重建受委屈民众对政治体系的信任,否则政治暴力循环将持续(或升级)。美国全国选举研究调查显示,大量受访者认同“公职人员不太在意像我这样的人的想法”等表述,表明其政治效能感较低。重建制度信任,需要让民众感受到自身声音对掌权者具有影响力。人们需要确信,至少存在某些开放且有效的政治发声与施加影响的渠道:例如公平选举、政党及组织工作、与民选代表接触、签署请愿书等常规政治参与形式;或者抗议等合法的非制度化手段。

若所有和平途径看似封闭、无足轻重或伴随重大个人风险,更多人将认定政治暴力具有正当性。这一切都凸显出:必须以普通民众可见且可信的方式,维护并强化响应迅速、高效运作的制度

香农·希勒(Shannon Hiller) 撰文

普林斯顿大学“弥合分歧计划”执行主任。

美国正面临极其复杂的政治暴力风险环境。除近期连环暗杀与袭击事件外,政治暴力威胁正持续攀升:普林斯顿大学“弥合分歧计划”团队追踪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美40余个州的地方公职人员遭遇的威胁与骚扰事件超过250起,较2024年同期增长9%。州级及联邦官员(包括法官)也呈现类似趋势。

研究表明,刺杀等高关注度事件,会对官员及更广泛社区的公民参与产生寒蝉效应。例如在特朗普遇刺未遂事件后,BDI与CivicPulse联合调查的当地民选官员普遍报告,对敌对环境的担忧显著加剧,这直接导致他们降低了竞选连任、处理争议议题或参与公共活动的意愿。在过去两个月针对明尼苏达州暗杀及枪击事件的访谈中,官员们也向我们讲述了类似的经历。

尽管个别行凶者的具体动机往往复杂多变,但我们清楚,这种整体敌对氛围正在压缩公民空间、阻断建设性对话渠道,从而加剧暴力风险。

但我们不必将这种氛围视为新常态。柯克遇刺案是社区安全与民主健康发展的又一转折点。要打破升级循环,领导人必须拒绝报复呼声,杜绝暴力常态化。地方层面的调查显示,威胁行为跨越党派界限,民调也持续表明,绝大多数美国人反对政治暴力。当前存在跨党派合作的契机,既可引领我们摆脱恶性循环,又能推行常识性政策——短期内降低危害风险,同时为长期构建可持续的社区安全解决方案奠定基础。我们的领导人应抓住机遇,围绕能保障全体美国人安全的应对措施凝聚共识,而非归咎于特定社会群体,或利用这起骇人袭击事件制造分裂。

达莉亚·伯科维茨(Dahlia Berkowitz) 撰文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民主、冲突与治理”项目高级研究分析师。

我们可能正走向美国数十年未见的暴力报复循环。历史上,针对人的暴力多源于极右翼,而针对财产的暴力则多来自极左翼。若左派也开始出现针对人的袭击(柯克案尚待定论),我担忧暴力将呈螺旋式升级,未来数十年美国恐难重建非暴力常态。

为这些行为辩护的言论正在摧毁我们的民主。针对政治领袖煽动性言论的研究表明,此类言论可能直接煽动针对特定群体的暴力。而社交媒体上歌颂袭击的帖子,则可能助长暴力行为常态化。这类言论为暴力分子提供了行为正当化的借口。

这些袭击发生在国民警卫队部署(未来可能进一步扩大)以及政府削减反恐项目和机构经费的背景下。

尽管我们不得不加强针对政治人物、公职人员及法官的物理安保和社区安全措施,但同时必须在各自社群内谴责这些行径,并要求我们的领导人同样如此。政治与公民领袖必须跨越党派分歧,共同遏制煽动性言论与暴力行为,向公众表明:解决深刻分歧绝非此道。我们通过投票、抗议、辩论、竞选公职、与民选官员对话及社区协作来发出声音。无论对柯克的政治立场持何种看法,我们都应谴责针对他的暴力行径。若我们纵容此类暴力,这将成为国家的常态,且难以轻易扭转。届时,无人能预知下一次袭击的幸免者是谁。

罗伯特·佩普(Robert Pape) 撰文

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

查理·柯克遇刺身亡虽属悲剧,却在预料之中。我曾在六月于《纽约时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我们正站在重大政治暴力的边缘。而此次事件,正是我所警示的政治暴力类型。不幸的是,我担忧的局面正在成为现实。

我们首要认识到的是,这绝非完全无法预见的事件。驱动此类暴力的确有实际成因。过去三年间,我们目睹了左右两派的政治暗杀企图:最高法院大法官布雷特·卡瓦诺(Brett Kavanaugh)、民主党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针对唐纳德·特朗普的暗杀行动,仅举几例。当前态势正持续恶化,此时两党领袖必须采取非凡举措遏制浪潮,否则放任自流只会令局势愈演愈烈。

我们需要全国所有民主党领袖——包括所有民主党州长、每位民主党国会议员——对政治暴力进行全力谴责。我们需要全国所有共和党领袖——不仅是总统,还包括各州州长及每位共和党国会议员——在暗杀事件后呼吁克制。必须以强硬且持续的方式行动,绝非仅限于新闻稿。这需要通过视频公开表态。他们必须像对待竞选活动那样严肃对待此事——他们懂得运用社交媒体,懂得开展TikTok宣传战,深谙如何与基本盘沟通。此刻正是分水岭时刻,现在就该赋予此事与竞选公职同等的重视

爱德华多·蒙卡达(Eduardo Moncada) 撰文

巴纳德学院政治学克莱尔·陶讲席副教授,哥伦比亚大学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

美国未来的走向,与其说取决于枪手的动机(目前尚不明确),不如说取决于未来数小时乃至数日内,领导者们如何界定这起命案。在我研究的拉丁美洲部分地区,政治暴力常与有组织犯罪交织:当权力与非法市场产生交集时,活动家、公民社会领袖和地方官员便成为袭击目标。每天都有太多人的父亲或女儿未能归家。美国尚未陷入此境。但有一点相似性令人忧心:暴力常态化。当精英阶层和媒体将暴力视为政治可预见的代价时,民众便学会了接受。近期调查显示,约五分之一的美国人认为某些情况下政治暴力可能合理。

这个恶性循环能否终止?改变美国政治生态需要多管齐下,但当务之急是缓和紧张局势。针对查理·柯克遇袭事件的初期反应已分裂为熟悉的党派叙事——这正是冲突升级的道路。若干短期举措已然明晰:政治领袖必须跨越党派界限,毫不含糊地谴责暴力;当官员和媒体人士使用非人化或威胁性言论时,我们必须追究其责任;我们必须认识到,民主制度下最珍视的空间——学习场所和选举场所——正逐渐成为可能存在危险之地。我们还需纠正对对方阵营暴力倾向的夸大认知,因为当人们知晓多数党派成员反对暴力时,对暴力的支持率便会随之下降。

前进的处方看似简单,却在两极分化和妖魔化氛围中愈发难以实现。当政党与社区对暴力划出明确界限时,暴力便丧失了作为政治工具的效用;反之,则会蔓延滋长。

来源:日新说Copernicium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