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机械力致变色(MFC)材料在机械传感、生物医学探测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然而,现有聚合物MFC材料往往难以同时实现高灵敏度与优异可逆性,且在多次循环使用后性能显著下降,严重限制了其实际应用。目前大多数MFC机制依赖于小分子发光团的化学键断裂、分子排
近年来,机械力致变色(MFC)材料在机械传感、生物医学探测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然而,现有聚合物MFC材料往往难以同时实现高灵敏度与优异可逆性,且在多次循环使用后性能显著下降,严重限制了其实际应用。目前大多数MFC机制依赖于小分子发光团的化学键断裂、分子排列或构象变化,而基于聚合物本身构象转变的MFC机制尚未见报道。
北京大学宛新华教授、张洁研究员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聚苯乙炔(PPA)螺旋构象转变的新型MFC机制,成功制备出兼具高灵敏度与优异可逆性的MFC弹性体。该材料在受力时发生由荧光性的紧凑顺-顺式(cc)构象向非荧光性的松散顺-反式(ct)构象的可逆转变,从而实现荧光“开关”行为。通过将含乙烯基的PPA与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共价交联,得到一系列弹性体,其中Vi-CP-0.01@PDMS-0.003表现出最优MFC性能,并在10次循环中保持稳定。相关论文以“Mechanofluorochromic Elastomers Based on Reversible Helical Transition of Poly(phenylacetylene)s”为题,发表在
Angew上,论文第一作者为 Kang Shu-Ming 。示意图1. 基于聚苯乙炔螺旋构象转变的MFC弹性体示意图。
研究团队首先合成了带有乙烯基的螺旋PPA共聚物(Vi-CP-x),通过核磁、红外、拉曼、紫外-可见光谱和圆二色谱等手段证实其成功制备并保持cc构象与荧光特性(图1)。随后,通过硅氢加成反应将PPA共价交联至PDMS网络中,形成弹性体(图2a)。力学性能测试表明,适度交联可在不损害延展性的情况下提升材料模量,Vi-CP-0.01@PDMS-0.003的断裂伸长率最高达226%(图2c,d)。
图1. a) 不同组成的顺-顺式螺旋聚苯乙炔共聚物的合成及MFC弹性体制备流程。b) 具有顺-顺式螺旋构象的Vi-CP-x的圆二色(CD)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以及c) 光致发光(PL)光谱(在CHCl₃中,浓度为10⁻⁵ M)。插图:Vi-CP-x的荧光图像。
图2. a) Vi-CP-0.01@PDMS-0.003弹性体的荧光与日光图像。b) 不同拉伸率下Vi-CP-0.01@PDMS-0.003的荧光图像。c) 不同乙烯基单元含量弹性体的应力-应变曲线,d) 不同PPA含量弹性体的应力-应变曲线(拉伸速率:1 mm/min)。
利用自主研发的原位拉伸-荧光测试装置,团队系统评估了不同交联密度下弹性体的MFC性能。结果显示,当乙烯基单元含量为1%、PPA添加量为0.3%时,材料在190%拉伸下荧光强度降低6.2倍,灵敏度最高(图3a–d)。进一步增加交联密度反而会降低灵敏度,因其限制了螺旋链段的伸展能力(图4a–c)。此外,尽管手性螺旋PPA对性能略有提升,但外消旋材料仍表现出类似行为。
图3. a) Vi-CP-0.01@PDMS-0.003在不同拉伸率下的PL光谱变化;b) 不同乙烯基单元含量弹性体的拉伸率与PL强度关系曲线(至少重复三次);c) 不同乙烯基单元含量弹性体的拉伸应力与PL强度关系曲线(至少重复三次);d) 不同乙烯基单元含量弹性体的MFC灵敏度关系曲线(至少重复三次)。
图4. a) 不同PPA含量弹性体的拉伸率与PL强度关系曲线(至少重复三次);b) 不同PPA含量弹性体的拉伸应力与PL强度关系曲线(至少重复三次);c) 不同Vi-CP-x含量弹性体的MFC灵敏度关系曲线(至少重复三次)。
为验证MFC机制源自PPA螺旋构象转变,团队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圆二色谱和拉曼光谱监测拉伸过程中cc向ct的转变(图5a–c)。计算表明,在170%拉伸下ct构象含量达89.4%,荧光寿命测试也证实剩余荧光来自未完全转变的cc构象(图5d)。可逆性测试显示,该弹性体在10次拉伸-回复循环中荧光强度与构象变化均高度可逆(图6a–d),且存放一年后性能仍保持稳定(图7)。
图5. a)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随拉伸率的变化;b) 拉伸率与Xct变化的半定量关系曲线(至少重复三次);c) Vi-CP-0.01@PDMS-0.003在0%和170%拉伸下的拉曼光谱(已扣除PDMS信号);d) MFC弹性体拉伸后PL强度未完全消失的示意图。
图6. a) Vi-CP-0.01@PDMS-0.003在10次拉伸-回复循环中的PL光谱;b) 10次循环中PL强度的变化;c) 10次循环中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变化;d) 10次循环中Xct的变化。
图7. a) 新制备与存放约一年的MFC弹性体的拉伸率与PL强度关系曲线(所有测试至少重复三次);b) 新制备与存放约一年弹性体的MFC灵敏度关系曲线(至少重复三次)。
该研究首次提出了基于聚合物螺旋构象转变的MFC新机制,成功研制出具有高灵敏度、优异可逆性和良好环境稳定性的MFC弹性体,为开发新一代实时力学传感器与医疗诊断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来源:科学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