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消息!杭州‘不觉晓’营地公司定了,要跟咱们村签约建面包窑露营基地!”9月10日早,三门县沙柳街道船帮里村大周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德官刚挂电话,就和身旁村干部分享。
#秋冬服饰焕新季#聚才 爱才 用才丨台州市三门县:人才与家乡“双向奔赴”
“好消息!杭州‘不觉晓’营地公司定了,要跟咱们村签约建面包窑露营基地!”9月10日早,三门县沙柳街道船帮里村大周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德官刚挂电话,就和身旁村干部分享。
这个“网红”小渔村将迎新业态,离不开在外人才牵线,这也是三门推行在外人才“双向互助”机制的生动缩影。
三门船帮里营地(面包窑露营基地)
面对“人口外流多、在外人才众、发展项目少”现状,三门县委人才办打造“近悦远来、拴心留人”的服务生态,推动在外人才成为家乡发展“智囊团”“连心桥”“推介官”。
截至目前,400余名青年人才返乡创业,通过在外人才回引百鲜农业、小冰岛等项目14个,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
凝心聚力,让乡愁有了“回响”
“每月收到家乡讯息,遇事有人帮,很温暖。”三门县亭旁镇驻上海党支部书记彭俊秀的感受,也是三门131位重点人才联络全覆盖的生动写照。
三门县摒弃“大水漫灌”式联络,依托商会、校友会等人才“纽带”组织,通过“线上联络+线下走访”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挖掘三门籍在外人才信息,按党政军、教育文体、企管、医疗等领域分类建立人才数据库。
截至目前,共归集录入845条在外人才信息。
在杭大学生联谊会成立
在杭州,三门还成立了在杭大学生联谊会,吸纳700余名三门籍学子,相继开展政务见习、乡村振兴实践等活动百余场,深化青年人才与家乡的情感纽带,激发返乡热情。
摸清底数后,更重要的是精准化、动态化的沟通对接。
为避免联络一阵风、服务断了线,三门创新推出在外人才“三色”动态管理机制,以“分类管理、精准对接”为原则,对领军专家标注红色,由镇街班子成员常态联系;对技术骨干标注黄色,由镇街职能科室稳定联系;对青年人才标注绿色,由所在村驻村干部经常联系,让每一位在外英才都能感受到家乡的关怀与温度。
真情爱才,让关怀有了“温度”
“有‘红蜻蜓’们每月上门走访服务,孩子在外工作更安心。”沙柳街道坎头杨村村民杨廷来口中的“红蜻蜓”是三门乡情互助服务队沙柳小队的昵称,也是沙柳街道连接人才与家乡的“暖心桥”。
他们在便民中心为老人理发测血压,在农家院落拉家常解难题,去年以来,已服务超百人次,解决在外人才的“后顾之忧”。
“红蜻蜓”党员志愿服务队为人才家属开展服务
引才重在用心,留才贵在留心。
三门县着力建强“双向赋能”服务阵地,成立县级人才双向互助服务中心,并组建“乡情互助服务队”,结合在外人才及其家属生活照料、医疗支持、创新创业等方面的需求,提供打造“一站式”服务,让人才切实感受家乡的关怀。
之前,沙柳青年人才杨灶炜回乡承包80亩老枇杷园,却遭寒潮冻害。“红蜻蜓”们立即上门走访帮扶,牵线省农科院专家,帮他引进耐寒的“迎雪”枇杷新品种。如今果园重焕生机。
从为人才家属提供暖心关怀,到助力创业项目渡过难关,三门用“实打实”的服务,点燃了他们心系家乡、反哺家乡的热情。
科学用才,让才华有了“舞台”
清晨的健跳镇凤凰未来谷充满活力,宁波大学研究生们在试验田潜心钻研种苗培育,不远处,打包完毕的成品蟹正待装车。
宁波大学水产专业硕士李来国解决蛇蟠乡养殖户水质问题
通过三门籍宁波大学校友介绍,三门县与宁波大学共建青蟹研究院,吸引入驻教授、博士及硕士研究生超100人次,平均科研时间超3个月。
研究院聚焦优质蟹苗繁育、病害防治等关键技术攻关,破解当地养殖户“卡脖子”难题,还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为返乡青年养殖户传授先进经验。
为让人才“留得住、干得好”,三门梳理招商引资、教育医疗等需求,建“家乡发展需求库”,与人才库精准匹配。定期举办“人才家乡行”“项目对接会”,邀请在外人才考察洽谈,已有多名人才返乡办企业、领项目。
此外,三门出台《乡创人才创业扶持二十条》,从资金补贴、场地支持到税收优惠、技术指导,提供“全周期”保障。
在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融合上,三门县同样走出了一条特色路径。围绕清洁能源、橡胶制品、水产养殖等县域主导产业,三门积极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为返乡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从“聚才”到“爱才”再到“用才”,三门以“组合拳”让人才成为发展“最强引擎”。
“我们将深化‘双向互助’工作机制,让更多英才扎根故土,共写县域发展新篇章。”三门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澄江小桔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