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际上常有人说,中国对难民“不近人情”,甚至连有华裔血统的人,都不轻易接收,不少人觉得这是冷酷的表现。
国际上常有人说,中国对难民“不近人情”,甚至连有华裔血统的人,都不轻易接收,不少人觉得这是冷酷的表现。
毕竟看看欧洲,动辄接收上百万难民,美国也靠着绿卡吸引外来人口,对比之下,中国的态度确实显得“保守”。
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的这份“保守”,不是天生的,而是从历史里摔出来的教训。
曾经因为无节制接纳外来群体,中国付出过惨痛代价,那些教训刻在治理逻辑里,才让现在的政策多了份谨慎。
先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五胡乱华”,这事的源头,得从晋朝说起。
当时西晋刚建立,中原地区的人口数量一直上不去,朝廷就想着引进“胡人”,来填补空缺,扩充劳动力。
这些“胡人”里,有匈奴、鲜卑,还有羌、羯、氐等民族,一开始确实帮着解决了人口问题。
可没人想到,百年下来,进入中原的胡人数量粗略预估超百万,慢慢成了气候。
等西晋国力衰退,这些胡人就暴露了野心,直接发动叛乱。
西晋最终走向灭亡,中原的贵族只能逃去南方,北方则被“五胡”彻底占领,局势一下子分成了好几块。
老百姓本来日子就不好过,这下更是陷入了长期战乱,这就是“五胡乱华”的由来。
到了唐朝,又犯了类似的错。
唐朝国力强盛,风气也开放,对突厥等外族特别包容,不光让他们在中原生活,还让他们当官,甚至掌握兵权。
突厥裔的安禄山,就是靠着这份包容,一步步获得了唐玄宗的信任。
唐玄宗当时对安禄山几乎没有防备,把北方的重兵都交给了他。
结果安禄山趁机发动叛乱,也就是历史上的“安史之乱”。
这场战乱打了八年,唐朝人口大量减少,国力从巅峰直接跌落,从此由盛转衰,再也回不到以前的盛世了。
就算到了近代,类似的教训也没断过。
二战的时候,犹太人在欧洲遭迫害,很多国家都拒绝接收,中国伸出了援手,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还帮不少犹太人逃到中国。
可没想到,部分犹太人不仅不感恩,还和侵华的日本合作,搞了个“河豚鱼计划”。
他们想借着日本的势力,在东北谋夺土地,建立自己的犹太社区,企图鸠占鹊巢。
虽然最后这计划没成,但这份“好心被利用”的教训,却记在了心里。
上世纪60年代,印尼、越南的华人华侨因为当地危机,纷纷回到中国,中国也接收了他们。
后来还有28万非华人的印支难民涌入,中国同样给他们准备了定居条件,帮他们稳定下来。
可等这些难民的国家局势稳定后,不少人二话不说就回去了,连句感谢都没有。
这种“用完就走”的态度,也让中国明白,无条件接收难民,不一定能换来好结果。
有了这些历史教训,再看现在的情况,中国不接收难民的原因就更清楚了。
首先是资源问题,中国本身就是人口大国,人均耕地、医疗、教育资源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要是大规模接收难民,国内的就业竞争会更激烈,老百姓看病、孩子上学的压力也会变大。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得先保障本国居民的利益,没能力承担额外的安置成本。
其次是文化融合的难题,非华裔难民和中国的差异太大了,比如中东难民的宗教信仰、非洲难民的生活习惯,和华夏文化几乎没有交集,很容易引发群体矛盾。
就算是有华裔血统的人,比如缅北的果敢人,他们虽然会说汉语,但长期受境外治理影响,在身份认同、遵守国内规则上都有障碍。
强行让他们定居,只会给社会治理添麻烦。
国内民众的态度也很现实,大家对华裔难民的接纳度,稍微高一点,但也坚决反对“无条件给永久身份”。
对非华裔难民,排斥率则超过80%。
最核心的顾虑就是资源被挤占,还有安全风险。
之前网上传“中国政府每月给难民发1200元补贴”,很多人都很愤怒,后来才知道,这笔钱其实是联合国难民署发的,不是中国政府出的。
但从这件事也能看出,民众对难民相关的资源分配特别敏感。
所以在政策设计上,中国一直坚持“临时避难≠永久居留”。
比如缅北战乱的时候,大量果敢人逃到云南避难,中国就在边境设了临时安置点,给他们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但严格限定活动范围。
等缅甸的战事平息,这些果敢人就得返回原籍,不能留在中国长期生活。
这样既帮他们度过了难关,又避免了形成“定居依赖”,不会给国内带来长期负担。
至于华裔难民,中国也不是完全不接收,只是要看情况。
上世纪70年代,越南推行强硬的对华政策,要么强迫华人放弃汉语、归化越南,要么把他们驱逐出境。
在这种特殊背景下,中国接收了约26万东南亚难民,其中大部分是华裔,还有少量越南京族。
这些人生活习俗和中国人差不多,中国就把他们临时安置到国内,后来还让大部分人获得了永久身份。
现在这些难民和他们的后代,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生活,但这只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特殊案例。
之后再遇到华裔难民,比如果敢人,因为没有类似的特殊情境,中国就不再给永久居留权了,就是怕政策突破后引发连锁问题。
有人可能会问,中国作为大国,不该承担更多人道主义责任吗?
其实中国没有逃避责任,只是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方式。
中国虽然加入了《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但保留了部分条款,比如境外保护平等待遇,这样就能避免承担超出国力的安置责任。
对难民的帮助,中国主要集中在物资援助和根源治理上。
比如给罗兴亚难民送卫生包、提供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在当地谋生。
还通过外交努力,推动战乱地区停火,援助难民来源国建设基础设施,从根源上减少难民的产生。
这种方式和西方的“福利安置”完全不同。
欧洲大规模接收难民后,德国每年花在难民身上的钱超过百亿欧元,法国的难民相关犯罪率也明显上升,老百姓的不满情绪越来越重。
这些问题,都是中国要避免的。
毕竟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和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人口结构都不一样。
欧美需要劳动力缓解老龄化,中国则要先解决自己的发展问题,优先级不同,政策自然不一样。
说到底,中国“不接收难民,连部分华裔也不行”的政策,真不是冷酷,而是基于三重考量:
历史教训的警示,让中国不敢再无节制接纳。
现实资源的约束,让中国不能承担过多负担。
制度设计的理性,让中国找到了平衡人道主义和国家利益的方式。
这份政策,本质上是“国家治理优先级”的合理排序——先保障本国居民的生存和发展权,再以符合自身能力的方式履行国际责任。
毕竟历史上的亏已经吃过了,不能再因为一时的“人情”,让老百姓再遭一次罪。#夏日旅行攻略#
来源:盛世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