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腰站镇小白村,有这样一位扎根乡土的艺术家:他手持剪刀,以纸为媒,将千年齐鲁文脉化作灵动线条;他步履不停,走遍军营、社区、学校、残联,用非遗剪纸编织起文化传承的纽带。作为“全国乡村工匠”“齐鲁文化之星”,寇宝领用四十载光阴诠释着“择一事终一生
寇宝领:以匠心为剪,让齐鲁非遗绽放时代光彩
在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腰站镇小白村,有这样一位扎根乡土的艺术家:他手持剪刀,以纸为媒,将千年齐鲁文脉化作灵动线条;他步履不停,走遍军营、社区、学校、残联,用非遗剪纸编织起文化传承的纽带。作为“全国乡村工匠”“齐鲁文化之星”,寇宝领用四十载光阴诠释着“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让古老的剪纸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一、从乡土中走出的非遗传承者
寇宝领的剪纸之路始于童年。在平原县这个被誉为“剪纸之乡”的土地上,每逢年节,家家户户贴窗花的传统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里。祖母手中的红纸翻飞成祥瑞图案,母亲剪出的“五毒葫芦”驱邪纳福,这些民间艺术最初的启蒙,为他埋下了对剪纸的痴迷种子。从模仿传统纹样到研读《清明上河图》《山海经》,他逐渐领悟到:剪纸不仅是装饰技艺,更是承载着阴阳五行哲学、原始图腾崇拜的文化密码。
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原剪纸》的传承人,寇宝领的作品既保留着北方剪纸的浑厚大气,又融入了南方剪纸的细腻婉约。《盛世牡丹》中,饱满的花瓣层叠如云,暗含“花开富贵”的吉祥寓意;《五牛图》以剪代笔,将韩滉笔下的唐代神韵化作纸间韵律,牛身纹饰中的回形纹、云雷纹,正是对齐鲁青铜器文化的致敬。这些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更作为“文化国礼”赠予外宾,让世界看见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妙。
二、走遍山河:让非遗扎根时代土壤
“非遗不能锁在博物馆里,要让它活在百姓生活中。”带着这样的信念,寇宝领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将剪纸艺术播撒到社会各个角落。
走进工会:在德州市总工会的“工匠讲堂”上,他为一线职工开设剪纸工作坊。工人们用机床打磨零件的手,拿起剪刀刻画起《百工图》,齿轮、螺丝、安全帽化作剪纸元素,传统技艺与现代工业碰撞出别样火花。一位机械师感慨:“原来流水线上的零件,也能成为艺术创作的灵感!”
走进军营:当迷彩绿遇见中国红,刚毅与柔美交织出独特风景。在部队开展的“传统文化进军营”活动中,寇宝领教士兵们剪制《长城颂》《强军梦》,棱角分明的剪纸作品悬挂在营房,既抚慰思乡之情,更激发保家卫国的豪情。某部指导员说:“战士们通过剪纸静心凝神,这种‘指尖上的修行’成了心理调节的新方式。”
走进社区:在济南“非遗进万家”活动中,他设计出“二十四节气”系列剪纸。立春剪燕子衔泥,冬至刻梅花傲雪,社区居民将这些作品贴在窗户上,古老历法以艺术形式回归日常生活。更令人感动的是,他带领社区老人创作《记忆中的老城》,剪出消失的胡同、旧时的戏台,用剪纸留住城市乡愁。
走进学校:面对“Z世代”青少年,寇宝领开发出动漫剪纸课程。孩子们将喜爱的卡通形象转化成剪纸作品,《哪吒闹海》《大圣归来》在课堂上栩栩如生。在平原县特殊教育学校,听障学生通过触觉感知剪纸纹路,视障孩子用剪刀“听音辨位”,非遗成为打开心灵之窗的特殊语言。
走进残联:作为德州市残联“非遗助残”项目顾问,他创新设计出“单手剪纸技法”。通过改良剪刀握柄、固定纸张的辅助工具,让残障人士也能体验创作乐趣。残疾人学员小张的作品《向阳而生》入选省级展览,他激动地说:“剪纸让我找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三、守正创新:非遗传承的破界之道
在数字时代,寇宝领的传承之路充满破界智慧。他创立“剪纸+”模式,开发出剪纸挂历、镂空书签、光影灯饰等文创产品,让传统技艺走进现代生活。2023年“山东手造·德州有礼”活动中,他设计的《好客山东》系列剪纸文创,将泰山、孔庙、黄河等元素融入伴手礼,成为文旅融合的亮眼名片。
面对疫情大考,他剪出《武汉加油》《逆行者》,将抗疫场景化作剪纸长卷,作品入选国家级展览并获金奖。这种“以剪代笔”的时代记录,展现非遗工作者的社会担当。更令人瞩目的是,他在抖音开设“寇老师剪纸课堂”,直播演示“三分钟剪福字”“生肖剪纸教程”,吸引百万粉丝在线学习,评论区常有海外网友留言:“中国剪纸Magic!”
四、匠心育才:编织非遗传承的星火网络
寇宝领深知,非遗传承不能只靠一人之力。他在德州、河南等地建立多个工作室,采取“师傅带徒弟+集中培训”模式,培养出300余名剪纸艺人。其中既有农村留守妇女,也有美院毕业生,形成老中青结合的传承梯队。徒弟王宇静的作品《丰收乐章》荣获全国农民画展剪纸类一等奖,她自豪地说:“咱庄稼人的日子,就是最美的艺术素材。”
对于未来,这位知天命之年的匠人充满期待。他正筹划建立“黄河剪纸文化联盟”,联合沿黄九省剪纸艺人共同创作《黄河万里图》,用非遗讲述母亲河的故事。“每幅剪纸都是文化基因的载体,我们要让这些基因活起来、传下去。”
结语
从鲁北乡村到五湖四海,从剪刀红纸到数字云端,寇宝领用一把剪刀剪出了非遗传承的广阔天地。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既要有“深挖井”的坚守,更要有“广拓路”的智慧。当非遗走进工厂车间、军营哨所、社区街巷,当传统技艺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千年文明便不再是橱窗里的标本,而成为流淌在每个人生活中的文化血脉。这或许正是“乡村工匠”最动人的定义:以匠心为火种,点亮文明传承的万家灯火。
来源:每一次发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