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5年1月15日,宋英杰出生在辽宁沈阳铁西区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长大后,高考直接瞄准气象专业,1984年考进南京气象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专攻天气动力学。
1965年1月15日,宋英杰出生在辽宁沈阳铁西区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长大后,高考直接瞄准气象专业,1984年考进南京气象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专攻天气动力学。
四年下来,成绩顶尖,毕业就被分到中央气象台,从事数据修正和研究工作。
那时候的他,埋头专业领域,日子过得稳当。
转眼到1993年,央视决定把天气预报从后台广播搬到台前露脸,需要找个既有气象知识又能上镜的人。
气象台领导推荐了宋英杰,他的普通话标准,形象稳重,本人却没经验,起初拒绝了。领导反复劝,说不影响本职,只是抽空去播报,他才答应试试。
3月1日那天,他正式上岗,成为中国首位电视天气预报男主持人。
从此,这份“临时工”活儿一干就是29年,到2022年左右,他和赵红艳、杨丹等搭档,组成了央视天气预报的固定阵容。
观众们每天准点守着节目,他也渐渐成了“气象先生”的代名词。
这份工作看着光鲜,实际里头酸甜苦辣不少。
天气预报本质上是预测科学,大范围趋势能抓准,但具体到某天某地,总有不确定因素。
宋英杰主持这些年,没少因为预报偏差挨观众批评。
早期观众通过信件和电话表达不满,后来网络发达了,论坛和社交平台上帖子不断。
像1999年那次华北地区预报风小无雪,结果第二天大风雪来袭,交通受阻,生活不便,质疑声一片。
他公开道歉,解释风向突变和冷空气影响,观众从生气转为调侃,把天气预报当梗玩,他倒从不争辩,明白这是行业局限。
相反,他利用专业背景,建议简化稿子里的术语,让节目更接地气,避免老百姓听不懂那些专业名词。
宋英杰的专业能力没话说,连续三届拿全国气象节目主持艺术一等奖,2004年获“最佳主持人气象先生”称号,2013年还捧回金话筒奖,这是气象界主持人头一个。
奖项背后,是他平衡本职和主持的双重努力。
29年下来,他见证了气象科技进步,从老式地图到数字云图,节目形式变了,但核心还是服务大众。
家庭生活是宋英杰的另一面,他结婚晚,妻子刘珩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师妹,比他小12岁。
两人相识于1999年左右的校庆活动,刘珩当时作为校园记者采访他。宋英杰被她的率真吸引,开始追求。
年龄差和父母顾虑一度成障碍,他上门拜访,聊工作和生活,渐渐打消疑虑。
2000年,两人结婚,婚后住单位小房,日子简朴却温馨。
刘珩年轻,花钱随意,他管着工资,给她定额零用,她调整习惯后,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
孩子来得更晚,婚后先专注工作。
2014年,儿子豆豆出生,那时宋英杰49岁,刘珩37岁,高龄生产不容易。
两年后,女儿小樱桃降生,家庭完整。
父母们帮忙带孩子,他工作忙碌中抽空陪伴。
2018年5月10日,宋英杰在微博分享一件事,儿子豆豆快4岁时,睡前突然说起老家在四川成都西边,有两个女儿,一个15岁一个10岁,想回去看看再回来。
这话让宋英杰吃惊,联想到2008年汶川地震,离开10年刚好对上。
微博一发,网友热议,有人震惊轮回,有人觉得诡异。回复达3000多条,讨论孟婆汤和唯物主义。
刘珩很快转发澄清,家里有重庆保姆,孩子想象力强,可能是听来的话加上胡思乱想,纯属乌龙。
这事儿没进一步发展,成了家庭趣闻。
网友观点分化,有人信转世案例,像苏东坡五戒禅师或西藏活佛,有人归结孩子天真。
宋英杰没带孩子去四川寻访,事件平息后,他继续工作。
科学角度,预测有局限;人生角度,未知总带点神秘。
宋英杰的风雨人生.半月谈-中国青年网.2011-05-16
来源:摄影师丁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