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发现,这两年的街头巷尾,突然冒出了无数支棱起折叠桌的小老板?穿汉服卖手工饰品的姑娘、举着LED灯牌卖冰粉的小伙,连写字楼里的白领都开始在周末支起后备箱卖咖啡。
骗局年年有,今年特别多。
近日,社交平台上有一种“大锅卤菜”的小摊,门前排着长队、挤满了顾客。
师傅说自己“月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看似热闹非凡哄抢卤菜的场景,很大一部分都是找人“演”出来的。
简而言之就是,10人排队9人托!
商家精心设局“请君入瓮”,多番忽悠,目的只有三个字——“割韭菜”!
央媒终于看不下去了,立即挺身而出,怒揭大锅卤菜骗局。
你有没有发现,这两年的街头巷尾,突然冒出了无数支棱起折叠桌的小老板?穿汉服卖手工饰品的姑娘、举着LED灯牌卖冰粉的小伙,连写字楼里的白领都开始在周末支起后备箱卖咖啡。
数据更惊人:2024年全国摆地摊的人超过1.2亿,整个市场规模达到3.6万亿元,抖音上“摆摊”相关视频播放量超过800亿次,小红书上的“摆摊日记”也被翻了近30亿次。
为啥大家都往地摊跑?经济大环境摆在那儿,找工作难,上班压力大,不少人想着“与其给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当老板”。
摆摊门槛低,几千块成本就能支起个摊位,时间还自由。
可很快,有人发现了新“商机”:比起自己摆摊赚钱,教别人摆摊来钱更快。
于是“摆摊收徒”的生意悄悄火了,短视频里那些“三天学会月入十万”的教程,成了不少人眼中的“逆袭密码”。
而简单易上手的“大锅卤菜”也成了最多人的选择。
视频里,摊主面前永远挤满了人,不锈钢盆里的卤鸡爪、鸭脖转眼就卖空,摊主举着手机对着收款码大喊:“家人们看清楚,两小时卖了1000块!想跟着我干的,私信发‘学习’,名额有限啊!”
评论区清一色的“师傅带带我”,可真有人私信过去,得到的回复都是“加微信详聊,学费2980元,学会就能回家当老板”。
他们把摆摊说成了“躺赚”——“每天只需要出摊两小时,剩下时间在家数钱”,这样的诱惑,谁能抵挡?
来自河北衡水的闫柯夫妇就是受害者之一。
2025年3月初,夫妻俩刷到一个安徽摊主的视频,看着对方摊位前乌泱泱的人群,一咬牙凑了2980元学费。
结果到了地方,闫柯夫妇傻眼了。
所谓的“一对一教学”,就是让他们在闷热的厨房,看师傅煮了三次卤水,然后拿笔匆匆记下几页歪歪扭扭的手写配方,前后不过三天时间,就被打发回家。
回家摆摊后,他们每天凌晨四点起来备菜,可摊位前冷冷清清,一天下来只卖了58块钱。
更崩溃的是,隔壁街短短半个月冒出三家类似的卤菜摊,都是交了学费来“创业”的。
夫妻俩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为啥学费都卡在 3000 元以下?这才是骗子的“精明”之处 —— 根据法律,诈骗金额 3000 元以上才能刑事立案,他们刚好踩在红线边缘。
当央媒记者深入调查,这场“摆摊收徒”的骗局终于暴漏在了阳光之下。
原来,那些摊位前看似热闹非凡的长队,全是“专业托”在撑场面。
有个叫“摆摊排队兼职群”的线上组织,每天发布大量招募信息,只要到指定摊位排队、付款、拍照,就能拿到20元报酬。
组织者还会对兼职人员进行培训,连“排队时要露出笑容,假装着急”这些细节都有统一要求。
付款之后,兼职人员把截图发到群里,没过几分钟,钱就原路退回了。
如此一来,旁人眼中热卖的摊位,实际上是花钱雇群演演出来的闹剧。
那些被吹得神乎其神的“独家配方”,也根本就是个笑话。
央媒记者带着从某培训机构拿到的卤料,找到一位从业20多年的专业厨师鉴定。
厨师打开一闻、一尝,就直言:“这就是普通的五香卤料,加了点增香剂,成本撑死20块,网上随便一个教程都比这全乎。”
这样普通的配方,却被包装成致富秘诀,坑了不少怀揣创业梦的人。
而他们在直播间里看到的“学员反馈火爆”弹幕,其实是场控用软件批量发送的。
一旦有人在评论区质疑这是骗局,就会被瞬间禁言,屏幕上很快又会被“学了就能赚钱”之类的弹幕刷满,营造出“人人赚钱”的假象,让不少人在虚假氛围的蛊惑下,稀里糊涂地交了学费。
事情曝光后,网友们炸了锅:
“我说怎么每次刷到的摆摊视频都在排队,感情全是演的!”
“教你怎么赚钱的人一定是想赚你的钱,没人心有什么好教你赚钱”
人民日报等央媒连续发文揭露套路,多地市场监管部门也开始介入调查。
有法律专家指出,这些“收徒机构”涉嫌虚假宣传,如果合同里承诺的“包教包会”没兑现,还可能涉及合同诈骗,受害者可以通过12315投诉,甚至起诉维权。
但更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这么多人会掉进陷阱?
摆摊创业的热情没错,但“月入十万”的神话本身就不符合常理。
不少受害者说,自己当时被视频里的“火爆场景”冲昏了头,没考虑过当地市场是否饱和,也没试过味道是否真的受欢迎。
有成功摆摊的小老板分享经验:“我花了三个月试口味、跑市场,如今哪有什么捷径可走?”
从热闹的摆摊热潮,到暴露出的收徒骗局,这背后折射的是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但记住,任何靠谱的创业都离不开脚踏实地:考察市场、打磨产品、积累客源,哪一步都不能省。
如果你刷到“轻松月入X万”的广告,先问自己两个问题:如果真有这么好的生意,对方为啥不自己闷声发财?排队的人里,有几个是真正的顾客?
好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清醒,监管的手也在收紧。
希望这场骗局的曝光,能让更多人明白:地摊经济的活力,来自实实在在的烟火气,而不是靠托儿撑起来的虚假繁荣。
摆摊可以是梦想的起点,但别让“一夜暴富”的幻想,变成了别人割韭菜的镰刀。
参考来源:
来源:苍笙客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