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南义镇坚持“党委统筹、支部攻坚、党员带头”,以“党建红”照亮“竹编绿”,推动瑞昌竹编这项古老技艺从文化遗产蝶变为带动群众增收的“致富篾”、助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近年来,南义镇坚持“党委统筹、支部攻坚、党员带头”,以“党建红”照亮“竹编绿”,推动瑞昌竹编这项古老技艺从文化遗产蝶变为带动群众增收的“致富篾”、助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三维融合”,擘画非遗振兴全景蓝图
非遗不只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还是乡村发展的活水。 面对竹编技艺“传承断层、产业弱小”困境,南义镇党委将其纳入乡村振兴核心规划,以“三维融合”为非遗培育“生长土壤”。
“非遗+文旅”激活消费。投资600余万元打造“幸福里・水云间”竹艺民宿集群,将竹编元素融入住宿、体验、休闲全链条,年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该地成功获评全国四星级乡村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点和江西省AAA级乡村旅游点,实现“文化体验”与“旅游消费”双向赋能。
“非遗+生态”美化家园。聚焦200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以竹编为主题打造生态文化园。在美丽集镇建设中嵌入竹编景观、竹艺装饰,让“竹编技艺”成为修复生态、扮靓乡村的重要载体。
“非遗+产业”壮大实力。扶持南义竹编工艺厂从家庭作坊转型升级,如今年产值超300万元。企业紧跟市场需求,开发花篮、生肖摆件等100余种创新产品,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引擎”。
“三岗联动”,激活产业发展强劲动能
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针对竹编产业“小散弱”问题,南义镇成立南义竹编工艺厂党支部,将相关企业党员凝聚成发展合力,以“三岗联动”激活动能。
技术攻关岗“破难题”。由瑞昌竹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田先敏牵头组建技术团队,年均研发新品10余款,累计获得5项专利、百余项版权,攻克传统工艺标准化、现代化生产难题,推动竹编从“手工制品”向“文创精品”升级。
授艺扶贫岗“暖民心”。田先敏主动开设残疾人免费培训班,60余名残疾人通过系统学习掌握竹编技艺,实现“一技在手、就业增收”,用非遗技艺架起“脱贫桥”。
校地连心岗“育人才”。南义镇与九江学院、南义中小学共建竹编实践基地,年接待研学师生1000余人次,通过“高校教学+中小学启蒙”,让竹编文化走进校园、浸润年轻一代。
“三代接力”,诠释文化传承使命担当
非遗传承关键在人,党员是最坚实的传承力量。南义镇党员干部以 “三代接力”诠释担当,守护千年技艺。
老党员“传帮带”守根基。74岁的老党员、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田先敏,与竹为伴58载,不仅坚守技艺,更培养出省级传承人雷保红及4名市级传承人,构建起稳定的传承梯队。
中年党员“挑大梁”谋发展。南义竹编厂党支部书记周晖发挥“领头雁”作用,整合资源、拓展市场,推动产品走向全国、远销海外,带动周边50余名农民就业增收,实现“文化传承”与“富民兴村”同频共振。
新党员“拓新局”扩影响。新晋党员雷保红深耕竹编40年,除了精进技艺,更主动走进高校授课,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竹编过程,让这项古老技艺在年轻群体中“圈粉”。南义镇机关党员干部则以“竹编筑梦”主题党日活动为载体,亲手编制党旗、体验竹编工艺,在实践中凝聚“传承文化、服务乡村”的干事合力。
来源:九江瑞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