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光朗,男,生于1938年,陕西镇巴人,中共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共镇巴县委宣传部原部长、镇巴县文联名誉主席、市群艺馆特邀研究馆员,汉中市民歌演唱家、作曲家。长期从事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研究及民歌演唱、创作。
刘光朗,男,生于1938年,陕西镇巴人,中共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共镇巴县委宣传部原部长、镇巴县文联名誉主席、市群艺馆特邀研究馆员,汉中市民歌演唱家、作曲家。长期从事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研究及民歌演唱、创作。
荣誉成就
镇巴民歌是镇巴地方文化的一张名片。镇巴民歌旗手刘光朗老先生一生致力于镇巴民歌的传承,成就非凡。
在从事专业文艺工作的25年间,创作了《巴山顶上修堰塘》《巴山林里背二哥》《巴山酒歌》《大巴山革命历史民歌大联唱》等500余首富有巴山地域特色的新山歌。创编了多部陕南地方歌舞音乐。1975年和1978年两次随陕南代表队赴首都北京参加全国音乐调演,1978年10月参加了庆祝国庆29周年文艺演出,受到时任国家领导人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等接见。多次参加中省市重大文化演出并获“陕南歌王”称号。
收集整理巴山劳动号子、山歌、民歌、小调等400余首,主编《镇巴民歌》,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协助政府成功申报镇巴民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阳出来眯眯笑》、《山歌子啥好听》、《正月是新春》、《撒花调》四首民歌被国家教育部人民音乐出版社选入国家义务制教材小学音乐课本。
扎根渔鼓保护,推出非遗硕果
收集整理民间口头民俗歌谣200余首,将以濒临失传的《镇巴渔鼓》作了抢救性的采录、整理,被陕西省政府列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被评为该项目代表性的省级传承人,编撰的《镇巴渔鼓》专卷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出版发行的个人作品专辑《巴山顶上修堰塘》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
让镇巴民歌从大巴山唱响京城
镇巴民歌作为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瑰宝,在传承者刘光朗的不懈努力下,不断迈向更广阔的舞台。刘光朗将一生奉献给镇巴民歌传承事业,先后四次进京演出。1975 年,他接到省上通知,赴京演唱《巴山顶上修堰塘》。1978 年,在全国民族、民间唱法独唱与二重唱调演活动中,他再度登台,带来《巴山顶上修堰塘》等经典曲目。期间,《巴山顶上修堰塘》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并播放后,在家乡煤矿盐场引起热烈反响,田间劳作的乡亲们纷纷停下手中农活聆听。
1978年,全国文艺汇演的大舞台上,刘光朗带着饱含心血的镇巴民歌精彩登台。质朴又灵动的旋律、极具地域风情的演绎,瞬间抓住现场观众的心,赢得如潮掌声。汇演现场,他有幸与邓小平、华国锋、叶剑英等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共处,真切感受到时代奋进的强劲脉搏。
此后,镇巴民歌凭借独特魅力,跨越巴山蜀水,从籍籍无名的地方小曲,跃升为闻名全国的文化瑰宝,在中华文化的大花园中绽放光彩。这份斐然成就的背后,是刘光朗日复一日的坚持与付出,他用行动书写了镇巴民歌传承的动人篇章 。
朗音唤醒镇巴歌魂
自踏上民歌传承的征程,刘光朗便全身心融入镇巴民歌的世界。大巴山蜿蜒曲折的山路上,留下他无数奔波的足迹。他走进一个个偏远村落,倾听老人们传唱古老歌谣,将那些濒临失传、散落民间的旋律一一记录,系统整理。经他之手,许多几近湮灭的曲调重焕生机,为镇巴民歌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镇巴民歌,作为镇巴地域文化的璀璨明珠,承载着巴山深处千年的风土人情与历史记忆。刘光朗先生,作为镇巴民歌传承的中流砥柱,用他饱含深情的歌声,叩开了无数听众的心门。
他的歌声,在镇巴的青山绿水间回荡,唤醒了巴山的每一寸土地;越过巍峨秦岭,跨越江河湖海,唱响大江南北。无数个日夜,他奔波在民歌传承的道路上,挖掘古老的旋律,培养新生的力量。正是凭借着这股执着与热爱,镇巴民歌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让我们向这位伟大的传承者——刘光朗老先生致以最热烈的掌声,为他对镇巴民歌的坚守点赞,为他对陕南民歌的付出喝彩 !(供稿:汉中市镇巴县文化和旅游局)
责编:马俊理
编辑:昂扬
来源:荣耀陕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