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厉业余,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教师,坚守教学一线32年,有21年当班主任、26年担任教研组长,出色完成15届高三年级教学任务。
近日
省教育厅、省总工会
“2025江苏教师年度人物”遴选推荐活动
结果揭晓
10位教师上榜
其中南京地区共有 3名教师上榜
他们是——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教师
厉业余
南京工业大学教授
沈晓冬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徐海燕
厉业余——
微光致远 点亮未来
厉业余,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教师,坚守教学一线32年,有21年当班主任、26年担任教研组长,出色完成15届高三年级教学任务。
2020年初,一封来自青海省湟源县高级中学高三学生董守红的信寄到南京市教育局,信里满满都是对厉业余老师的感激之情。2018年8月,厉业余赴湟源县开启为期一年半的支教历程,他克服“高原反应”给身体造成的不利影响,主动接手高三基础薄弱班级教学任务,在和其他任课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所带班级高考成绩远超预期。支教期间,他先后资助17名困难学生,帮助高原孩子同样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一支笔、一页纸,写不完的是发自内心的感激、留不住的是您渐行渐远的背影、喊不出的是我们对您的依依不舍……”学生将感激和挽留写在临别信中。
作为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厉业余积极探索教改新路径,“深度研课”等活动辐射青海、陕西等受援省份,主持的名师工作室为青年教师搭建平台,推动青年教师专业快速成长。他先后荣获江苏省模范教师、南京市“师德标兵”、“南京好人”等荣誉。
“一辈子站在讲台,一辈子站稳讲台”是厉业余做老师的目标。在他心中,课堂永远是主阵地,只有站稳讲台,教育薪火才能点亮学生的未来。
沈晓冬——
以“砼心精神”铸就材料强国之路
沈晓冬,南京工业大学教授。“真正的材料人,要把实验室的星光,锻造成国家所需的有用之材。”1991年,沈晓冬放下水泥厂车间的图纸,带着写满产业痛点的笔记重返校园攻读博士,在高胶凝性熟料组成与结构、熟料烧成和水泥粉磨等关键环节的基础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引领我国掌握“低碳水泥”关键技术。2020年,作为我国气凝胶材料研究的先行者,沈晓冬带领团队研发出全球首创的“1025产品”,独创陶瓷纤维三维网络增强高温氧化硅,为新能源汽车电池筑起长时间耐受1000℃、短时间耐受1300℃高温的“防火墙”,建立气凝胶材料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体系,牵头制定国家行业标准,推动中国气凝胶产业技术实现从国际“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沈晓冬积极构建“本科有创新意识—硕士有创新能力—博士有创新突破—教师有创新成果”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牵头建设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培养了大批行业骨干。他将“砼心精神”贯穿育人全过程,以做学生为人为事为学的大先生为毕生追求,悉心引导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
六十载人生,三十载耕教,从车间主任到“973”首席科学家,沈晓冬以产业一线的实践智慧、破解关键核心技术的科学家担当、重构新工科教育的教育家情怀,生动诠释了“砼心精神”的时代内涵。
徐海燕——
心中只有课堂 眼中只有学生
徐海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执教41年,徐海燕教授始终以“新兵”自居,以“年年归零”的姿态书写师者的匠心与深情。术后未愈,她挂着引流袋走进教室,只为兑现与学生的约定。徐海燕认为“教师职业最大的魅力,在于一辈子有机会学习、进步、提高、完善”。她将终身学习演绎得淋漓尽致。40岁,她远赴加拿大留学深造;归国后面对全新领域,她自学30多种软件,将传统运筹学创新升级为“数智运筹学”,把课堂打造成专业的“金字招牌”。61岁,她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上夺冠,教学创新理念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她的实践探索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运筹学”课程被教育部评为“来华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
近年来,徐海燕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她将研究成果融入课堂,让科研成果真正惠及学生成长。她以大爱跨越国界,先后推荐50多名师生赴海外访学,架起中外学术合作的桥梁。
“若有来生,还当教师!”徐海燕教授以“归零”心态永葆教育初心,用学识、仁爱和坚守点亮无数学子的未来。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