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2日,一段拍摄于山东聊城冠县某中学食堂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画面中,学生们在餐桌旁排成两列,全部站立就餐,整个食堂未见一把座椅。视频显示,学生们就餐速度快,餐毕即离开,整个过程紧凑高效。
一排排学生站在齐腰高的餐桌旁,短短十分钟内完成用餐,这座山东聊城冠县的中学食堂因缺少座椅成为网络焦点。
9月12日,一段拍摄于山东聊城冠县某中学食堂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画面中,学生们在餐桌旁排成两列,全部站立就餐,整个食堂未见一把座椅。视频显示,学生们就餐速度快,餐毕即离开,整个过程紧凑高效。
次日,校方工作人员对此事回应称:“学生都是站着吃饭,吃完便离开,没有必要安装座椅”。校方还解释称此举并无特殊目的,属于“学校传统”,并强调该食堂曾被评为“省级优质食堂”,饭菜营养丰富。
---
01 回应引发争议,网友意见不一
校方的回应并未平息争议,反而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更为广泛的讨论。众多网友对这种就餐方式表达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部分网友认为站立就餐并无不妥,他们分享自己学生时代的类似经历,觉得“吃饭时站着能伸展一下身体对健康有益”,并且能提高用餐效率,避免学生在食堂长时间逗留。
但也有不少网友提出强烈质疑,认为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关键期,长时间站立就餐可能增加脊柱侧弯风险,影响食物消化吸收。
02 空间与合规性问题显现
据了解,该校在校生规模达3200人,而食堂总面积仅2400平方米。按照《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的要求,该校至少需配置1200个座位,显然未能达到标准。
山东省教育厅发布的“省级优质食堂”评选标准中,“就餐环境”指标明确要求“座位数量充足、布局合理”。这种“优质称号”与“硬件缺失”的矛盾,成为舆论质疑的焦点之一。
03 健康隐患不容忽视
从健康角度看,医学专家指出长期站立就餐存在多重健康隐患。站立时胃部供血减少,消化液分泌受限,易引发消化不良和胃下垂。
青少年脊柱尚在发育阶段,长期保持同一姿势可能导致侧弯风险增加。快速进食习惯还可能破坏正常的饱腹感反馈机制,诱发暴饮暴食或营养不良。
04 就餐的教育功能被忽视
就餐本应是培养社交能力、传承饮食文化的重要场景。对比一些学校精心设计的就餐环境,冠县中学的做法显然忽视了就餐环节的教育价值。
例如,美国Fay学校推行“家庭式就餐”传统,学生每周轮换餐桌,在教师引导下学习餐桌礼仪、交流见闻。国内宁波某小学也通过“校园吃大席”活动,将尊老爱幼、文明用餐等礼仪融入实践。
05 其他地区的创新解决方案
面对大规模学生就餐的挑战,不少地区推出了创新解决方案。福建省晋江市采用的“桶装分餐”模式,既保持了饭菜温度,又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饭量自主打餐。
黑龙江哈尔滨市则有200余所学校建立了“妈妈食堂”,聘请陪读妈妈参与食堂工作,以“给自家孩子创造安全饮食环境”的标准执行,既保证了餐饮安全,又让妈妈们实现了自我价值。
赣州经开区严格执行“四方同餐”制度,教职工与学生共同用餐,并常态化开展“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验菜、陪餐、参与满意度测评,构建了“家校社”协同共治的良好生态。
06 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
校方将站立就餐归因于“学校传统”,这种解释暴露出教育管理中的路径依赖。传统的价值在于其历史积淀的合理性,但也需要接受时代发展的检验。
日本江户时代的“立吞”文化虽起源于市井生存智慧,却在现代都市中演变为兼具效率与文化内涵的餐饮形态。相比之下,冠县中学的传统却陷入机械执行的窠臼。
---
网友们的争论仍在继续。有人理解学校提高效率的初衷,有人则担忧长期站立就餐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
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需要思考:如何在保障基本权益的前提下,让教育的每个细节都散发人文关怀的温度。
来源:鲁媒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