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截至9月12日傍晚,俄乌战场延续高强度对抗态势,无人机远程互袭成为核心特征,前线多方向战斗胶着,国际社会因波兰领空事件引发的连锁反应持续发酵。以下是综合多方信源的最新动态:
截至9月12日傍晚,俄乌战场延续高强度对抗态势,无人机远程互袭成为核心特征,前线多方向战斗胶着,国际社会因波兰领空事件引发的连锁反应持续发酵。以下是综合多方信源的最新动态:
无人机攻防白热化:战略设施成重点目标。乌克兰军队于12日凌晨发动近年来规模最大的无人机集群袭击,目标直指俄罗斯本土14个地区的能源枢纽与交通要道。位于列宁格勒州的波罗的海普里莫尔斯克石油码头(俄在该海域最大石油装运港)遭精准打击,一艘运输船起火导致原油出口中断。斯摩棱斯克的卢克石油油库与弗拉基米尔的俄石油运输泵站相继爆炸,火光映红夜空。乌方宣称此次行动迫使该港石油装运全面暂停,而俄方通报在13个地区击落221架无人机,莫斯科市长索比亚宁确认拦截7架逼近首都的无人机。俄罗斯则以牙还牙,12日向乌克兰发射40架无人机,其中33架被乌军击落。值得注意的是,俄军近期频繁使用“天竺葵-2”自杀式无人机,试图以低成本消耗乌军防空弹药。俄国防部11日披露,两架图-22M3轰炸机在波罗的海中立水域完成5小时巡航,苏-35S战机全程护航,此举被解读为对北约东翼的威慑。
前线拉锯战升级:顿涅茨克成绞肉机。波克罗夫斯克-多布罗皮利亚方向(顿涅茨克地区)战况最为激烈。乌军宣称收复弗拉基米里夫卡以东多个制高点,将残余俄军分割包围,形成“围点打援”态势。俄媒则称在波克罗夫斯基方向摧毁乌军“冰雹”火箭炮系统,双方在狭窄地域反复争夺,单日伤亡人数或达数千。俄国防部10日战报显示,俄军在顿涅茨克、扎波罗热等方向击退乌军进攻,黑海舰队还击沉3艘载有乌军的美制快艇。
赫尔松方向出现战略博弈。俄赫尔松州州长萨尔多宣布,俄军已实现对赫尔松-尼古拉耶夫公路的火力控制,迫使乌军启用泥泞小路运输补给。但战场分析指出,俄军因向顿涅茨克增兵,赫尔松防线兵力下降约20%,存在防御漏洞。
其他战线同样吃紧:扎波罗热方向一支俄军装备车队遭无人机伏击,多辆装甲车起火;托列茨克市区仍在巷战,乌军逐楼清剿;莱曼、库皮扬斯克方向,双方围绕铁路枢纽展开拉锯,俄军10日在红利曼方向摧毁乌军反炮兵雷达与弹药库。
北约东翼警报升级:领空事件引发连锁反应。针对9月10日俄罗斯无人机侵犯波兰领空事件,波方称发现19架,寻获17架残骸,北约启动《北大西洋公约》第四条紧急磋商。目前已有英国“台风”战斗机、法国“阵风”战机进驻波兰,荷兰“爱国者”导弹系统完成部署,捷克派遣三架直升机协助边境巡逻,瑞典“鹰狮”战机亦加入北约联合空中巡逻 。波兰总理图斯克宣布关闭与白俄罗斯所有边境口岸,向东部部署4万兵力,并计划派员赴乌学习反无人机经验。
北约内部对事件性质存在分歧:美国总统特朗普称可能是“技术性失误”,而泽连斯基强调“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挑衅”。德国总理默茨以“最强烈措辞”谴责俄方,宣布再向乌克兰提供40辆“黄鼠狼”步兵战车;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则宣称将推动第19轮对俄制裁。
国际援助与制裁并行:技术博弈成焦点。军事援助加速落地:瑞典宣布2026-2027年向乌提供700亿瑞典克朗,约74.7亿美元军援,包括资助无人机与远程导弹生产,此前已交付18套“弓箭手”自行火炮系统 。英国与乌克兰联合研发的“章鱼”拦截无人机进入量产阶段,月产能将达数千架,专门应对俄“天竺葵”无人机威胁。德国开始交付两套“爱国者”防空系统发射装置,军工巨头莱茵金属计划在乌建厂生产155毫米炮弹。经济制裁持续加码:英国对70艘俄罗斯“影子舰队”船只及关联企业实施制裁,欧盟此前已累计制裁342艘此类船只 。日本将俄石油价格上限从60美元/桶下调至47.60美元,同时制裁47家俄企与3家白俄实体,但萨哈林项目相关能源交易豁免。新西兰追加对俄个人与实体制裁,重点针对参与能源运输的中介公司。战场外博弈:反无人机技术竞赛白热化。面对日均数百架次的无人机袭扰,双方加速技术迭代: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呼吁盟友“停止依赖昂贵的爱国者系统”,提议建立无人机拦截器联合生产线。其国防部长列兹尼科夫透露,乌已完成动员目标,预备役部队扩编至50万人。俄罗斯开始部署“德维纳-100M”反无人机系统,通过电子干扰压制敌方无人机导航,首批设备已交付克里米亚与顿巴斯前线。瑞典企业同期推出的KREUGER 100无人拦截器,采用纯软件解决方案,可在云层与夜间环境中精准击落目标,被分析认为可能改变战场规则。目前,俄乌冲突已进入“无人机消耗战”新阶段,双方日均损失无人机数量达数百架。随着北约东翼军事存在强化与国际制裁深化,战场局势正从单纯军事对抗向技术、经济、外交多维博弈演变。分析人士指出,若无人机攻防僵局持续,可能迫使双方探索新型战术,甚至推动和谈进程。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