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图①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是《礼记·礼运第九》中的一段文字,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选作课文(图①)。应该是因为首句为“大道之行也”,所以取其为题。《语文》有注:“〔故外户而不闭〕门从外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闭,用门闩插上。”这一解释言不及义,偏离主题。
首先,“门从外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句话就不合逻辑,且词语冗余。既然“门从外带上”,当然不会“从里面闩上”,这是不言而喻的。经典古文均言简意赅,怎会如此啰嗦呢?
释义繁复,源于误解字词。首先,“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令人费解。“外”和“户”这两个字本身与“开(门)”或“关(门)”都没有任何关系,“外户”怎么会是“从外面把门带上”的意思呢?另外,“闭,用门闩插上”之说也容易产生误导。《说文》:“〔闭〕阖门也。从门;才,所以歫门也。”《玉篇》:“〔闭〕阖门也,塞也。”可见,“闭”就是把门关上的意思,并不一定是从里面把门闩插上。虽然《说文解字注》等辞书认为,“闭”内之“才”可能是指门闩,但其涵义并未局限于此。《语文》在此处强调“闭”是“用门闩插上”,很不适当。
要正确理解“故外户而不闭”,必须弄清此句所要表达的意思。“故外户而不闭”是顺着“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而言的,显然是在畅想大同社会的景象,而不是讨论关门的方式。因为没有了各种阴谋诡计,也没有了窃贼乱党,所以百姓外出连门都不用关了。至于门是从外面带上,还是从里面闩上,又有什么关系呢?人家的意思是不用关门,你却解释说“门从外带上,而不是从里面闩上”,这不是离题万里吗?
这篇课文选自《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其中有孔颖达(574—648)的注疏:“〔故外户而不闭〕扉从外阖也。不闭者,不用关闭之也。”孔氏把“外”解释为“从外面(关门)”,即把“外户而不闭”理解为“户而不外闭”,这也有些偏离意旨。但,“不闭者,不用关闭之也”,还是扣住了主题。
笔者以为,“外”指外出,“闭”指关门。“外户而不闭”即“外而不闭户”,意思是外出而不关门。
【注】本文选自刚刚出版的拙著《〈语文〉有可挑剔——发现课本中的错误》
来源:盛大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