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人们总以为癌症是悄无声息地夺命,但黑色素瘤偏偏是那个“张牙舞爪”的例外,它不是偷偷潜伏,而是骤然爆发,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把人从健康打落进深渊。
哪怕只是一个小痣,也可能是死神按下的倒计时按钮。
说起陈文茜,不少人脑中浮现的是她在荧光幕前侃侃而谈的身影、犀利的观点和优雅的气场。
然而,2025年初的一条新闻,却让很多人心头一紧——她被确诊为黑色素瘤晚期,癌细胞已经扩散至全身,医生判断她的生命可能只剩下三个月。
这个消息像一记闷雷,砸在公众的心头。黑色素瘤是什么?它真的这么凶猛吗?为什么连一向注重生活品质、医疗条件优渥的公众人物也难逃厄运?我们普通人又该如何防范?
“一个痣,能要命?”
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现实中一再上演的悲剧。黑色素瘤(melanoma)起源于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
它在所有皮肤癌中虽然发病率不是最高的,但死亡率却是最高的。
我印象最深的是十几年前接诊的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师傅,他手臂上有颗痣,二十多年了,突然几个月大了一圈,颜色也变深,还时不时出血。
他起初不当回事,以为是老年斑,等到疼痛难忍才来医院。检查结果是黑色素瘤晚期,已经转移到肺和肝。
我们用了各种手段,包括靶向和免疫治疗,但从确诊到病逝,仅仅过了四个月。
黑色素瘤的“狠”在哪?
它的“狠”,就在于早期几乎无感,而一旦“动起来”,就像脱缰的野马。
根据《中华皮肤科杂志》2023年第56卷第4期报道,黑色素瘤的五年生存率在临床I期可以达到95%以上,但到了IV期(也就是远处转移),五年生存率会骤降至不到20%。
这意味着发现早就能挽命,发现晚就只能听天由命。
陈文茜的病情之所以让人揪心,是因为她自己曾多次在节目中提到体检、养生,对身体状态极为关注,怎么会错过这个“警报”?
这就带出一个关键点——黑色素瘤不止长在皮肤上,它也可以在眼睛、口腔、指甲床甚至肛门、阴部等隐秘部位生长。
尤其是东亚人群,最常见的亚型是“肢端型”黑色素瘤,常发生在手掌、脚底、指甲下等容易忽视的地方,不像欧美人那样以日晒为主因。
因此很多人直到疼痛、流血、肿胀,才如梦初醒,但往往太晚。
“治得了吗?”
很多人一听“癌”字就觉得没救,其实现在医学手段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只能化疗”的年代了。
黑色素瘤的治疗近年来进展迅速,尤其是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崛起,给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以PD-1抑制剂为例,国内外研究显示,对于有BRAF突变的黑色素瘤患者,联合使用BRAF抑制剂和MEK抑制剂疗效显著。
《中国肿瘤临床》2023年第50卷第9期指出,免疫治疗使部分晚期患者长期带瘤生存,生存期超过3年大有人在。
不过,并不是每位患者都适合这些治疗方式。这就涉及到精准医疗——每位患者的基因型、肿瘤亚型、免疫状态都不一样。
有些人对免疫治疗无反应,有些人则可能出现严重副作用,比如肺炎、肝炎、内分泌紊乱等。
我的一个同行朋友,曾帮一位年轻女孩治疗黑色素瘤。
她手背上的黑痣突然变大,确诊时已经肺转移。幸运的是她属于免疫治疗的“超级响应者”,用药后不到半年,肿瘤几乎消失。
三年过去了,她现在还在写公众号,分享自己的抗癌经历。
但我们也曾遇到过一位老伯,刚上靶向药第三天就出现严重肝功能衰竭,只能停药。
治疗不是万能钥匙,而是一把“定制的锁匙”——合适,才有用。
“那怎么预防?是不是少晒太阳就行?”
如果你以为黑色素瘤是“晒出来的”,那你只答对了一半。
的确,阳光中的紫外线(尤其是UVB)是欧美人发病的主要诱因,但在中国,不少黑色素瘤患者根本谈不上“阳光暴晒”。
反而是长期摩擦部位(比如鞋子压着的脚底)、慢性炎症、家族遗传等因素更为常见。
所以预防黑色素瘤的重点是——“认识痣”。
医学上有一个简单的口诀叫“ABCDE”原则,帮你判断一个痣是否危险:
A:不对称(形状怪异)
B:边缘不规则(锯齿状)
C:颜色不均(黑、棕、红混杂)
D:直径大于6毫米
E:演变明显(突然变大、变色、出血)
一旦发现这些变化,别犹豫,马上去正规医院皮肤科或肿瘤科就诊。
别指望美容院、偏方、草药能“治痣”,我见过太多因为“怕开刀”而耽误病情的患者。
黑色素瘤不是长在皮肤上的“痘”,它是埋在皮肤下的“雷”。
“是不是割掉就好了?”
这个问题问得好。黑色素瘤早期确实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根治。
但关键在于“切得够深、够远”。
我们在临床上会根据肿瘤的厚度(Breslow厚度)和溃疡程度决定切除范围。
有时甚至需要联合淋巴结清扫、放疗或术后免疫辅助治疗。
手术只是第一步,后续的监测和复查也非常关键。
黑色素瘤最怕的就是“复发+转移”,所以术后患者需定期做影像检查、血液指标监测,甚至基因检测。
“黑色素瘤是不是老年病?”
很多人误以为这是老年人才得的病,年轻人“还早着呢”。
其实,近年来黑色素瘤越来越“年轻化”。
2022年《中华肿瘤防治杂志》一项涵盖全国六省的回顾性调查显示,20-40岁年龄段黑色素瘤患者占比已超过25%,其中女性略多于男性。
这跟生活方式、环境污染、精神压力甚至穿着习惯(比如高跟鞋磨脚)都有一定关系。
我曾接诊过一位年仅28岁的女白领,脚底长了个小黑点,她以为是脚垫磨出来的,结果确诊为黑色素瘤。
她哭着说:“我才刚开始工作,怎么就得了癌?”我只能叹气:“黑色素瘤不问年龄。”
“三个月的时间,能做什么?”
如果你是病人,是家属,是朋友,听到医生说“还剩三个月”,你会怎么做?
这不是一句“要坚强”就能解决的问题。
但在我多年的行医经验里,我见过有人用这三个月完成了人生清单,也见过有人把这三个月活成了三年。
关键不在时间长短,而在治疗态度和生活质量。
即使是晚期病人,也可以通过姑息治疗、心理疏导、营养支持、止痛管理,以及免疫治疗带来的“意外生机”,活得有尊严、有质量。
人生不是等死,而是选择怎么活。
参考文献:
1. 《中华皮肤科杂志》2023年第56卷第4期,黑色素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2. 《中国肿瘤临床》2023年第50卷第9期,晚期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前景分析
3.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2年第29卷第11期,黑色素瘤流行病学变化趋势研究
4.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年第43卷第10期,黑色素瘤的精准治疗策略综述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来源:路医生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