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中前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4 09:03 1

摘要:“天一共读”书单,由宁波图书馆、宁波阅读联盟成员单位、出版社、书店集团、作家、高校学者等共同参与,根据最新出版书目和社会发展动态精选形成,是宁波图书馆的重要阅读推广活动之一。

“天一共读” 书单

“天一共读”书单,由宁波图书馆、宁波阅读联盟成员单位、出版社、书店集团、作家、高校学者等共同参与,根据最新出版书目和社会发展动态精选形成,是宁波图书馆的重要阅读推广活动之一。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本期精选《铭记中前行》《中流砥柱》《补天裂》《回望:西南联大沉思录》《抗战时代生活史》《死亡工厂》《1937少年的征途》等,推荐排名不分先后。

《铭记中前行

作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6月

本书从新华社公开播发的“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专栏中精选讲述抗战英烈感人事迹和故土重访的文章,并配以人物图片、经典语录,汇集成册,力求全面、生动、多角度地展现英烈生平和事迹,借由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英烈故事,重现那段血与火交织的艰难岁月。全书内容权威、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可作为各地区各部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参考读物,帮助读者深刻感受爱国精神和崇高信仰的感召和激励,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真正做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

作者:高永中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0月

本书以详实的史料、真挚的语言,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全面追溯这场“捍卫人类和平事业,铸就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的抗战的苦难与辉煌,以重大史实廓清了国内外对国共两党抗战作用的谬论、误区和不公评价,旗帜鲜明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的观点。全书配以100多幅珍贵图片,真实还原“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的抗战全貌。

《补天裂

作者:庞瑞垠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4月

本书是一部描写南京沦陷后全民抗日救亡的长篇小说。书中以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抗日斗争为背景,以两个年轻人切入视角,从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到砥砺风雨、捐躯报国的成长故事为主线,塑造了一系列或挺身杀敌、或潜行敌后,不畏艰险、舍生忘死,投身民族救亡的南京市民群像,浓墨重彩地书写了抗战至暗之地南京的中国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全民抗战斗争的壮烈生命故事。作者深入考察和走访抗战老人,记录口述,为小说创作提供了大量生动、鲜活的第一手素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各大图书馆的珍贵史料档案,则为作品提供了更多缜密的历史细节。

抗战家书(增订版):

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

作者:张丁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6月

本书收录了张自忠、赵一曼、蔡炳炎、左权、戴安澜等40余位抗战先辈的近百封家书,讲述了这些家书背后的故事,提供了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生动资料和鲜活视角。书中既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武装、八路军、新四军官兵的家书,也有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官兵的家书,还有爱国华侨等各阶层民众的家书,反映了在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血洒疆场的抗日将士们不屈的民族气节,以及普通民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深厚情怀。每一封家书都有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每一张老照片都是珍贵的记录。

《回望:西南联大沉思录

作者:张曼菱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4年7月

本书作者西南联大研究学者、作家张曼菱女士自1998年以来,历时二十年采访了西南联大师生及相关人物二百多位,形成了蔚为大观、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视频和文字资料。由这些珍贵资料制作的纪录片《西南联大启示录》曾在央视播出,并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本书从人物、话题、纪念、一所战时大学的“形”与“神”四个专题入手,对西南联大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如梅贻琦、闻一多、刘文典、邓稼先等进行全方位解读,对一些至今争讼纷纭的话题进行多角度阐述,并努力还原战时大学的历史现场和精神实质,对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岁月里联大师生的弦歌不辍和刚毅坚卓展开了细致挖掘和深远思考。

《抗战时代生活史》

作者:陈存仁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5年6月

打开本书,我们看到的不是宏大的英雄传奇,而是一位普通医生在沦陷区提心吊胆的日常。作者以亲历者视角,记录下抗战期间上海的社会生态与民众生存图景,将我们带回1937年至1945年的上海街头,看普通人如何在乱世挣扎图存,感受战火中的人间冷暖。书中既有“八百壮士”激荡人心的坚守,也有汉奸的卑劣嘴脸;既揭露了76号特务制造的白色恐怖,也记录了普通人在烟土泛滥、绑票横行中的艰难自保。作者以医生身份游走于各方势力之间,一次出诊可能就是生死考验,一个不慎便会招来杀身之祸。全书收录近百幅珍贵老照片,带你穿越时空,重返历史现场。

死亡工厂:1932-1945年

日本细菌战与美国的掩盖

作者:[美] 谢尔顿·H·哈里斯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是所有参战国中唯一在战场使用过生物(细菌)武器的国家,并且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然而在战后审判中,盟国对细菌战着墨不多,间接导致了有关责任者逍遥法外。在本书中,长期致力于细菌战历史的研究的哈里斯教授不仅对日本在华从事细菌战、建设“死亡工厂”的事实进行了揭露,同时根据大量史料重点提出:美国方面在战后与细菌战主要责任者之间所进行的秘密交易,是有关史实长期鲜为人知的原因之一。作为历史学家,哈里斯教授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始终关注细菌战受害者的生存现状,并积极为此奔走发声。他在1997年结识了时任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的王选女士(本书主要译者、2002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为整场诉讼进行了雄辩有力的代言,亦成为本书中译本出版的契机。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作者:郭汝瑰、黄玉章、田昭林 等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8月

参加本书编写和编审,有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将领,也有研究军事史的专家。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正面战场上的抗日历史,既不为之“擦粉”,也不为之“抹黑”,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让全世界人民了解日本侵华,以及中国在正面战场抗击日寇的真实面貌。本书的核心内容,是按事态的发展(同时也是按地域、地区),将正面战场上开展的主要战役、战斗都作了介绍。每一重要战斗,都交代背景、双方作战指导与兵力部署、作战经过,对中国军队的得失加以评析。

中国,被遗忘的盟友:

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战争全史

作者:[英] 拉纳·米特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4月

数十年来,西方人眼中的"二战"始终是一场美英苏领衔抗击法西斯的血腥战争,亚洲战场上英勇抗击日本的中国却因种种原因被遗忘。本书作者,西方著名历史学家拉纳·米特披露了1937年至1945年发生在中国战场上的一连串入侵、屠杀与抗争的史实:从日寇悍然发动的七七事变,到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从忍痛炸毁黄河堤坝以水代兵,到派遣军队远征他国……八年艰苦抗战,无数悲天恸地的事件,万千大小人物的命运变迁,共同构成了这部扣人心弦的战争史诗。

《中国抗日战争史

作者:步平、王建朗 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0月

本书是一部大型抗日战争通史著作,全八卷,全面展示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全貌的、新见迭出的“大抗战史”。与以往的研究相比,该研究从中华民族的角度考察抗日战争,突破以往以一党或一军叙述抗日战争历史的局限;突破以往在研究过程中将抗日战争历史作为单纯的战争历史来研究的局限,而将其作为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的历史阶段来把握,将中国的抗日战争放在世界的大环境和战后的长时段中进行考察。同时,本书对于厘清与抗日战争历史有关的历史问题有积极的意义,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抗日战争专题研究

作者:张宪文、朱庆葆 等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5月

本系列百卷“抗日战争专题研究”丛书,抓住许多以往缺乏研究或研究不深不透的抗战专题,在掌握大量新史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很多新的观点和认识。100卷全部出齐后,总字数将超过3000万字,将是海内外规模最大、学术体系最为完备的抗战专题研究系列著作。本系列图书集结了我国抗日战争历史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把抗战史研究引向更高的高度。截至今年,这项被列为“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国家出版基金以及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的“抗日战争专题研究”系列图书已累计出版50卷。

儿童读物

《1937少年的征途

作者:许敏球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天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8月

本书是第三届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获奖作品,作者以抗战时期南京沦陷为背景,讲述了两个少年逃离南京,历经千辛万苦,一直逃到重庆大后方的故事。洛桐是南京下关一个普通渔民的孩子,他的母亲在家境富裕的秋芷家做保姆,家境的悬殊并没有妨碍两个人成为最好的朋友。战争来临,两个少年的命运也发生了巨大变故。辗转几千里,历经千难万险,两个少年终于来到重庆。秋芷与父母重逢,洛桐则立志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飞行员……

《铁丝网上的小花

作者:[意] 罗伯特·英诺森提

出版社:明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7月

本书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意大利插画师英诺森提创作的绘本,作品以二战时期为背景,通过女孩罗斯·布兰奇的视角展开叙述。故事围绕女孩目睹小镇被士兵占领后,发现铁丝网后囚禁的犹太儿童并冒险为其运送食物展开。插画采用写实风格,纳粹旗帜的猩红色与女孩的红色蝴蝶结形成强烈视觉对比,冷灰色调渲染战争的压抑氛围,以儿童纯真视角折射战争的残酷现实,呈现了个体在人性困境中的微弱抗争。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