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周期的真谛:靠运气赚钱,凭实力持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4 07:41 1

摘要:任何傻瓜都可能致富,但只有有头脑的人才能守住财富。” 这句充满江湖智慧的箴言,来自19世纪美国铁路和航运大亨、有“船长”之称的科尼利尔斯·范德比尔特。他于1877年去世时,是当时世界上的首富。他留给长子比利一亿美元的巨额遗产,占其总财产的95%。然而,“船长”

任何傻瓜都可能致富,但只有有头脑的人才能守住财富。” 这句充满江湖智慧的箴言,来自19世纪美国铁路和航运大亨、有“船长”之称的科尼利尔斯·范德比尔特。他于1877年去世时,是当时世界上的首富。他留给长子比利一亿美元的巨额遗产,占其总财产的95%。然而,“船长”的后代并没有继承或习得“守住财富”的头脑。在他去世后的短短70年里,这个曾经富可敌国的家族,其财富便如夏日冰雪般迅速消融。

今天,我们再也找不到任何一位范德比尔特家族的后代,能够将自己的亿万身家追溯至那位传奇的“船长” 。范式家族的故事令人感慨,但并不惹人同情。实际上,如果范德比尔特的继承人只做一件最平平无奇的事,即将财富投入一个多元化的美国公司股票组合,然后每年仅花费其中2%,那么今天,他的每一位在世继承人仍将坐拥超过50亿美元的财富 。范德比尔特家族的财富蒸发史,在规模上或许惊人,但在本质上却普通得令人警醒。它完美印证了我国的那句古话,“富不过三代”,也为近年来网上流传的一个梗提供了最深刻的注脚:“靠运气赚来的钱,最后都会凭实力亏掉。”这句话听起来像一句玩笑,却精准地戳中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痛点。这些年,我们见过太多财富神话的诞生,也见过太多首富在瞬间崩塌。赚钱,尤其是赚到足以改变阶层的巨额财富,确实需要时运的加持,需要踩准时代的风口。然而,当财富的数字超越了个人认知所能驾驭的范畴时,灾难往往便已悄然埋下伏笔

。不久前,本号曾经推荐过一本新书《the missing bllionaires》,该书曾荣获《经济学人》年度最佳图书。它的中文版《消失的亿万富翁:更好的投资、财务决策指南》,最近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今天再向大家具体介绍下。这本书首先就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作者做了一个粗略的统计:如果把时钟拨回到1900年,当时美国大约有4000名百万富翁。如果其中仅有四分之一的家庭,将其至少500万美元的财富投资于美国股市,并以合理的速率支出,那么仅仅是他们的后代,在今天就应该产生近1.6万名亿万富翁 。然而现实呢?截至2022年,《福布斯》统计的美国亿万富翁总数仅有700多名,并且在这些人中,你几乎找不到任何一个人的财富可以追溯到1900年的百万富翁祖先。甚至将时间拉近到1982年首次发布的《福布斯》400名富翁榜,今天美国的亿万富翁中,也只有不到10%是榜上成员的后代 。

那些本应传承至今的巨额财富去了哪里?那些本应在今天依然叱咤风云的“老钱”家族 为何集体“消失”了?作者们尖锐地指出,问题的核心或许不在于投资环境的好坏:事实上,从1900年到2022年,美国股市的年回报率高达10%,这是一个绝佳的投资环境。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些最富有的家庭,在漫长的岁月中,始终未能做出明智的投资和消费决策。他们最常犯的错误包括:承担了过多或过少的风险、支出超出了财富的可承受范围、在财富波动时未能及时调整支出策略,以及最致命的——他们缺乏一个连贯、理性的决策框架 。这引出了一个更为根本的命题:创造财富(赚钱)和守护财富(持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能力体系。前者可能更多地依赖于胆识、机遇和对某个领域的专注;而后者,则更深地考验着一个人的理性、纪律、远见,以及对风险和人性的深刻理解。正如本书作者维克多·哈加尼的父亲所钟爱的一句波斯谚语所言:“持有财富比创造财富更难。” 而《消失的亿万富翁》这本书,正是要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持富”框架,帮助大家应对这一终极挑战。

穿越周期的真谛:靠运气赚钱,凭实力持富

原创

506人

“任何傻瓜都可能致富,但只有有头脑的人才能守住财富。” 这句充满江湖智慧的箴言,来自19世纪美国铁路和航运大亨、有“船长”之称的科尼利尔斯·范德比尔特。他于1877年去世时,是当时世界上的首富。他留给长子比利一亿美元的巨额遗产,占其总财产的95%。然而,“船长”的后代并没有继承或习得“守住财富”的头脑。在他去世后的短短70年里,这个曾经富可敌国的家族,其财富便如夏日冰雪般迅速消融。

今天,我们再也找不到任何一位范德比尔特家族的后代,能够将自己的亿万身家追溯至那位传奇的“船长” 。范式家族的故事令人感慨,但并不惹人同情。实际上,如果范德比尔特的继承人只做一件最平平无奇的事,即将财富投入一个多元化的美国公司股票组合,然后每年仅花费其中2%,那么今天,他的每一位在世继承人仍将坐拥超过50亿美元的财富 。范德比尔特家族的财富蒸发史,在规模上或许惊人,但在本质上却普通得令人警醒。它完美印证了我国的那句古话,“富不过三代”,也为近年来网上流传的一个梗提供了最深刻的注脚:“靠运气赚来的钱,最后都会凭实力亏掉。”这句话听起来像一句玩笑,却精准地戳中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痛点。这些年,我们见过太多财富神话的诞生,也见过太多首富在瞬间崩塌。赚钱,尤其是赚到足以改变阶层的巨额财富,确实需要时运的加持,需要踩准时代的风口。然而,当财富的数字超越了个人认知所能驾驭的范畴时,灾难往往便已悄然埋下伏笔。相关阅读:破落的婆罗门,消失的亿万富翁

不久前,本号曾经推荐过一本新书《the missing bllionaires》,该书曾荣获《经济学人》年度最佳图书。它的中文版《消失的亿万富翁:更好的投资、财务决策指南》,最近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今天再向大家具体介绍下。这本书首先就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作者做了一个粗略的统计:如果把时钟拨回到1900年,当时美国大约有4000名百万富翁。如果其中仅有四分之一的家庭,将其至少500万美元的财富投资于美国股市,并以合理的速率支出,那么仅仅是他们的后代,在今天就应该产生近1.6万名亿万富翁 。然而现实呢?截至2022年,《福布斯》统计的美国亿万富翁总数仅有700多名,并且在这些人中,你几乎找不到任何一个人的财富可以追溯到1900年的百万富翁祖先。甚至将时间拉近到1982年首次发布的《福布斯》400名富翁榜,今天美国的亿万富翁中,也只有不到10%是榜上成员的后代 。

那些本应传承至今的巨额财富去了哪里?那些本应在今天依然叱咤风云的“老钱”家族 为何集体“消失”了?作者们尖锐地指出,问题的核心或许不在于投资环境的好坏:事实上,从1900年到2022年,美国股市的年回报率高达10%,这是一个绝佳的投资环境。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些最富有的家庭,在漫长的岁月中,始终未能做出明智的投资和消费决策。他们最常犯的错误包括:承担了过多或过少的风险、支出超出了财富的可承受范围、在财富波动时未能及时调整支出策略,以及最致命的——他们缺乏一个连贯、理性的决策框架 。这引出了一个更为根本的命题:创造财富(赚钱)和守护财富(持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能力体系。前者可能更多地依赖于胆识、机遇和对某个领域的专注;而后者,则更深地考验着一个人的理性、纪律、远见,以及对风险和人性的深刻理解。正如本书作者维克多·哈加尼的父亲所钟爱的一句波斯谚语所言:“持有财富比创造财富更难。” 而《消失的亿万富翁》这本书,正是要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持富”框架,帮助大家应对这一终极挑战。相关阅读:尖峰报告:稳定币到底是一场怎样的财富大转移?

一、持富的艺术:从“买什么”到“买多少”的思维革命长久以来,几乎所有的财经媒体、投资课程和“专家建议”都在不厌其烦地讨论一个问题:“我们应该买什么?” 是股票还是债券?是黄金还是房产?是追逐下一个科技风口,还是布局价值洼地?人们的注意力被牢牢地吸引在“投资标的”的选择上。但本书的作者,以他们惨痛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这可能从一开始就放错了重点。作者之一的维克多·哈加尼,是声名狼藉的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的创始合伙人。LTCM的故事堪称华尔街传奇,它由一众顶尖交易员和包括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内的学界泰斗共同组建。在最初的几年里,它就像一台无情的印钞机,年化回报率超过40%。然而,1998年,这家被誉为“发明金钱”的明星基金在金融危机中轰然倒塌,维克多本人也因此损失了高达九位数的个人财富 。另一位作者詹姆斯·怀特,也曾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因投资自己工作的对冲基金而损失了大部分个人财富 。

他们的反思是什么?是当初选错了投资标的吗?恰恰相反。他们坚信,当时所选择的投资,从风险回报比来看,依然是极具吸引力的。事实上,导致LTCM倒闭的那些交易,在随后的几年里都成了赚钱的交易他们得到的血泪教训是:好的投资,配上糟糕的资金配置(投资规模),同样可能导致灾难性的损失。 维克多将他家庭约80%的流动资产都投进了LTCM基金。事后看来,这无疑是一个致命的错误。但更有价值的问题是:他当初本应如何分析,来确定一个合理的投资比例? 这就是本书提出的第一个,也是最核心的革命性观点:投资中,“买多少”远比“买什么”更重要。 如果你选择了一个不好的投资,但投资规模控制得当,你的损失是有限的,你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但反过来,即便你选择了一个绝佳的投资,但投入了过多的资金,那么在等待其价值兑现的过程中,任何正常的市场波动都可能让你血本无归,直接出局。因此,我们需要回答的,不再仅仅是“什么值得投”,而是一系列关于“多少”的问题:· 面对一项好的投资,我应该投入多少资金?· 我今天和未来,应该支出多少财富?· 我应该为那些低概率但后果严重的“黑天鹅”事件,花费多少钱购买保险? 这些关于“规模”的决策,本质上是在收益和风险之间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而要做出这些决策,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思想武器。相关阅读:最大的财富密码不是创业,也不是投资,而是这个

二、决策的罗盘:期望效用框架普通人在面对“多少”的问题时是多么容易犯错,为了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这一点,书中介绍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抛硬币”实验 。想象一下,你被给予25美元,参与一个抛硬币的投注游戏。这枚硬币被设定为有60%的概率正面朝上。你有30分钟的时间,可以下注任意金额,赌正面或反面。游戏结束时,你账户里的钱就是你的报酬,上限为250美元 。这是一个拥有明确正期望值的游戏,对于一群由金融专业大学生和资产管理公司分析师组成的参与者来说,似乎应该轻而易举。你会怎么玩?实验结果令人瞠目结舌:超过30%的人亏掉了本金,而更难以置信的是,超过25%的人彻底破产,输光了所有钱!最终只有20%的人达到了250美元的收益上限,而理论上,采用合理策略的参与者,应该有超过90%的人能达到上限 。这个简单的游戏,就像一个微缩的投资市场,暴露了人性的弱点和直觉的陷阱。人们要么过于贪婪,在连续盈利后过度下注,结果一次失利就前功尽弃;要么过于恐惧,在亏损后畏手畏脚,错失了利用概率优势翻盘的机会。这充分说明,如果缺乏一个理性的决策框架,即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我们也很容易做出导致毁灭性后果的决定。

而《消失的亿万富翁》提供的解决方案,正是近300年来由无数哲学家、经济学家和数学家共同构建的——期望效用最大化决策框架 。这个概念听起来可能有些学术,但其核心思想却非常贴近人性。它源于丹尼尔·伯努利的一个洞察:财富的增加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感(即“效用”)是边际递减的 。简单来说,从0元赚到100万,和从1个亿赚到1亿零100万,后者虽然钱数更多,但带给你的幸福感增量却远远小于前者。因此,我们在做财务决策时,追求的不应是货币收益的最大化,而是“期望效用”的最大化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系统地评估一个决策可能带来的所有结果,以及这些结果发生的概率,然后将这些货币结果转换成它们能带给我们的“效用”,最终选择那个能带来最高总期望效用的方案 。这个由诺贝尔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和罗伯特·C.默顿等经济学巨匠发展的框架,其伟大之处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性的锚点,帮助我们对抗情绪的波动和认知的偏见 。

它强迫我们思考:这项投资如果失败,对我生活的影响有多大?这个支出决策,是满足了我的短期欲望,还是有助于实现我长期的幸福?当然,这个框架并不能完美预测未来,它只是一个模型,一个简化复杂现实的工具。但就像“到期收益率”模型能帮助我们直观地比较两只复杂的债券一样,期望效用框架能让我们以一种更清晰、更一致的方式,来比较和评估那些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决策。相关阅读:无限杠杆的时代,最值得all in 的赛道

三、穿越周期:从理论到实践构筑财富城堡当然,仅仅理解理论是远远不够的。《消失的亿万富翁》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将这个强大的理论框架,拆解成了一系列可以付诸实践的具体策略和应用。1. 找到你的“默顿比例”:书中反复提及一个简单而重要的公式,我们称之为“默顿比例公式” 。它能帮助你根据一项投资的预期回报、风险以及你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计算出最优的投资规模。这就像是为你的投资组合找到了一个“黄金分割点”,避免了过犹不及的陷阱。2. 规划终身支出与投资:书中用专门的篇章,探讨了如何在退休后进行合理的支出与投资,如何制定让财富世代相传的最优支出策略,以及如何应对长寿风险,确保自己活到100岁也依然有足够的钱花 。这超越了单纯的投资,进入了更宏大的终身财富规划层面。3. 应对真实的复杂世界:本书还深入探讨了许多实际应用问题,例如如何评估人力资本(你自身赚钱的能力)并将其纳入财富版图;如何在一个没有绝对“安全资产”的世界里进行投资;以及税收问题、期权策略等等 。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一个全方位的财富管理体系。4. 拥抱不确定性,而非对抗它:全书贯穿着一个核心理念——风险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一个好的决策框架,其目的不是消灭风险,而是科学地管理风险,是在承认不确定性的前提下,做出最符合我们长期利益的选择。

来源:江南雨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