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入秋:七十岁的“四无”与“四不”,才是余生最高级的活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4 07:29 1

摘要:我常在公园长椅上遇见老陈,七十有三的他总面带从容微笑。那天他告诉我:“到了我这年纪,已经是‘四无人士’了——无工作缠身、无儿女绕膝、无父母牵挂、无健康忧虑。”

秋叶静美,人生沉静。七十光阴过后,不是失去,而是收获另一种丰盈。

我常在公园长椅上遇见老陈,七十有三的他总面带从容微笑。那天他告诉我:“到了我这年纪,已经是‘四无人士’了——无工作缠身、无儿女绕膝、无父母牵挂、无健康忧虑。”

我诧异:“为何无健康忧虑?”他豁达一笑:“不是不生病,而是不再为健康焦虑。接受年老的变化,反而心安了。”

01 岁月洗礼,何为“四无

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虽不罕见,却仍是重要分水岭。“四无”状态悄然来临:职业生涯圆满落幕、子女已成家立业、父母大多已经离去、身体机能自然衰退。

这并非贬义,而是生命周期的自然阶段。心理学教授李卫国指出:“老年人若能正确认识‘四无’阶段,反而能获得前所未有的心灵自由。”

老陈的日记本里写着:“曾经为工作失眠,为孩子操心,为父母健康奔波,为自己身体担忧。如今这些牵挂一一卸下,竟是平生最轻快的时光。”

02 智慧生活,践行“四不

面对“四无”状态,智者选择“四不”之道——不纠结、不干涉、不抱怨、不畏惧。

不纠结过往。人生难免遗憾,但七十之年,与自我和解是最好的礼物。邻村王老太至今懊恼年轻时未考上大学,每每提及便情绪低落,影响了现在的生活。

不干涉子女。刘大爷每天给儿子打三个电话指导生活,最终儿子不堪其烦。老人需要明白:爱是守望而非掌控。

不抱怨现实。身体渐衰是不争的事实,与其抱怨不如适应。赵老师退休后学习使用智能手机,现在不仅能视频聊天,还在网上学习课程。

不畏惧未来。生死是自然规律,坦然面对才能享受当下。老陈组织了一个“夕阳红旅行团”,带着一群七旬老人游历山水。

03 内心丰盈,静待花开

七十岁的精彩,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不做什么。 美国哈佛大学一项长达85年的研究发现,晚年生活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心态。

“四不”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人生智慧的升华。唐代诗人王维晚年写道:“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这种宁静致远的心态,治愈了无数人的焦虑。

老陈的书架上摆着他学国画的工具、朋友送的书本和与老伴旅行的照片。“年轻时为生存奔波,现在终于能为生活而活。”

04 余生很贵,请别浪费

进入七十岁,每一天都是生命的馈赠。践行“四不”哲学,不是退缩,而是换种方式与世界相处。

不与人争。明白了万物有时,各得其所。与君子不争名,与小人不争利,与天地不争巧。

不为事扰。闲事少管,闲话少说,闲心少操。这不是冷漠,而是明辨什么是自己能够影响和改变的。

不以物喜。看淡得失,知足常乐,内心平和才是最大的财富。

不惧孤独。学会与自己相处,在宁静中发现生命深处的喜悦。

老陈最后告诉我,他最近开始学习钢琴。“七十岁开始学琴晚吗?”他自问自答,“比起不去学,现在开始一点都不晚。”

公园里,秋风拂过银杏树,金黄叶片缓缓飘落。几位老人正在石桌上下棋,从容淡然。他们曾经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如今是通透的生活智者。

人生入秋,不是凋零,而是成熟。 七十之年的“四无”是自然的礼物,“四不”是智慧的回应。余生珍贵,放下该放下的,守住该守住的,如此便好。

来源:海道思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