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46岁的田运良收到非全日制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时,他以为迎来的大家对于他快五十岁能考上恭喜他,没想到却陷入了一场关于年龄与考研的大讨论。“挤占年轻人名额”的质疑声浪汹涌而来,他的一句“连半老头子都竞争不过,是不对的”更是将这场讨论推向高潮。
[思考]当46岁的田运良收到非全日制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时,他以为迎来的大家对于他快五十岁能考上恭喜他,没想到却陷入了一场关于年龄与考研的大讨论。“挤占年轻人名额”的质疑声浪汹涌而来,他的一句“连半老头子都竞争不过,是不对的”更是将这场讨论推向高潮。
那么为什么大家对于中年人考研成功有这么大的质疑?他又会做出什么解释?
田运良人到中年,看着自己的女儿辛苦的考研,年轻人也总是在网上吐槽考研的难度。为了能够和女儿有共同话题,学历为中专的他决定和女儿一同学习。备考期间,他既要平衡工作压力,又要兼顾家庭责任,每天早起学习,深夜才得以休息。
当他成功被某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录取后,分享喜悦,却不料把这个好消息在抖音传播后,质疑声扑面而来。“都一把年纪了还考研,不是抢年轻人的机会吗?”“非全日制含金量本就不高,中年人凑什么热闹?”类似的评论在社交平台层出不穷。
面对质疑,田运良坦言自己报考的是非全日制,与全日制名额并不冲突,且“学习是终身的权利,若年轻人因竞争不过中年人就抱怨,那是对自身努力的否定”。田运良享受学习带来的成就感,面对质疑他硬气回应。
田运良坦言地说:连一个半老头子都竞争不过是不对的。支持田运良的人认为,终身学习是时代要求,年龄不应成为追求知识的枷锁;反对者则强调,就业市场本就对中年人不友好,年轻人在学历竞争中已处劣势,中年人考研是“雪上加霜”。
要首先需明确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的名额机制。我国研究生招生中,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实行分类考试、分类招生,名额互不挤占。也就是说田运良的录取并不会影响全日制考生的名额,那些认为“挤占年轻人机会”的观点,本质上是对招生政策的认知错位。
这几年来考研人数持续攀升,2025年考研报名人数已突破500万,“上岸”难度剧增。在这种背景下,任何“分流”名额的群体都会被视为“竞争者”,中年人自然也被卷入这场焦虑的风暴中。
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年龄作为个体特征,不应成为剥夺受教育权的理由。田运良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录取资格,这本身就是对“机会平等”的践行。
在就业市场中,“学历内卷”已从年轻人蔓延至中年人。许多企业在招聘时设置年龄门槛,35岁以上求职者面临“职场寒冬”,而提升学历成为他们突破瓶颈的重要途径。这种中年人的“学历突围”,在客观上加剧了年轻人对“竞争升级”的担忧。
从古代“活到老,学到老”的朴素认知,到如今知识经济时代对持续学习能力的刚性要求,终身学习已成为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田运良也不是一次就考研上岸,经过三次的艰苦学习,终于考上了自己想要的研究生。
对于田运良而言,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习并非为了“镀金”,从一开始他就解释过当时是为了陪着自己的女儿,女儿当时上高中学习不是很好,为了激励女儿的学习,他考研女儿开始努力学习考大学。
这场争论还暴露出社会对中年群体的刻板印象与年龄歧视。在大众认知中,中年人应“安分守己”,在工作与家庭中扮演“稳定角色”,而追求学历提升则被视为“不务正业”或“好高骛远”。
职场“35岁门槛”将许多中年人推向职业悬崖;另一方面,社会对中年人的价值期待仍停留在“物质贡献”层面,对其精神追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缺乏理解。田运良的考研行为,本质上是对这种刻板印象的挑战,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就算已经46岁依然可以成功。
他说通过这三次的研究生考试,在这三年的工作闲暇之余的努力学习,不仅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思维能力也大大的提升。当年中专毕业一个月工资是八百,十几年了工资都没有涨过。可是办公室来了一个年轻人学历是大专,工资直接就是1500。
所以他决定考研的那一瞬间就认为自己一定可以考过,这几十年的不学习从英语一个都不认识到后面可以游刃有余的做题,中间也是不眠不休的学习时间。对于这次的争议,田运良还是鼓励年轻人好好努力。
面对大众的质疑,为什么46岁了还出来添乱,是不是在作秀,田运良用自己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让大家心服口服。当下坚持下去,不放弃自己的学习目标就一定会有所收货。他的硬气回应,就是最好的答案。
媒体应发挥正向引导作用,多报道终身学习的典型案例,营造尊重多元发展的社会氛围;企业应摒弃“年龄歧视”,建立以能力、贡献为核心的用人机制,为不同年龄段的人才提供发展空间。
46岁考研被质疑的事件,当我们放下对年龄的偏见,重新看待这件事情,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20多岁的大学生,还是46岁的田运良,追求知识的脚步都应得到尊重。
信息来源:
来源:墨迷聊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