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总以为“猝死”是遥远的词,只有新闻里才会发生。在急诊室工作的这些年,我眼睁睁看过太多活生生的人,前一秒还说着“没事”,下一秒就倒在地上,再也没起来。没有预兆?其实身体早就发了信号,只是我们太忙,太累,太忽视。
很多人总以为“猝死”是遥远的词,只有新闻里才会发生。在急诊室工作的这些年,我眼睁睁看过太多活生生的人,前一秒还说着“没事”,下一秒就倒在地上,再也没起来。没有预兆?其实身体早就发了信号,只是我们太忙,太累,太忽视。
猝死不是凭空发生,它往往是压垮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在这根稻草压下来之前,身体已经亮起了红灯。今天我想认真地告诉你,这4个信号,是猝死前最常见的“求救”。别再忽略了,也别再拿“我还年轻”“扛一扛就好了”当挡箭牌。
第一个信号:胸闷胸痛,不是“累的”,可能是心肌在缺血
门诊常见的“老王式”患者:五十多岁,工地干活几十年,烟不离手,突然有天说胸口闷、喘不上气,硬扛了两天,结果在家里突发心梗,抢救无效。这类案例我见得太多了。
胸闷胸痛,尤其是活动后加重、休息缓解的,很多时候是心肌缺血的表现。这不是简单的“累”,而是冠状动脉(供应心脏的血管)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窄,导致供血不足。心脏就像发动机,缺油还能转一会儿,但迟早会熄火。
研究显示,约8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作前1周内出现过胸痛或胸闷症状,但90%以上被误以为是胃病、感冒或疲劳。
建议很明确:如果你在最近出现胸口压榨感、左肩或颈部放射性疼痛、出汗心慌,尤其是走路上楼梯时更明显,时间超过5分钟,请立刻去医院做心电图和心肌酶检查。别等,也别扛,心肌细胞死一次,就不再复生。
第二个信号:频繁熬夜后出现心悸、头晕、乏力,不是“上火”,是心律在失控
熬夜、咖啡、能量饮料,很多年轻人把“心悸”当作“焦虑”或者“缺觉”来解释,觉得睡一觉就好了。其实这可能是心律失常的前奏。
心跳不是越快越健康,正常人静息心率是每分钟60~100次,如果你在休息状态下心跳超过120次,反复心慌、头晕、视线模糊,可能是室性心律失常在作祟。这种紊乱的电信号,可能会直接引发心源性猝死。
2021年《中国心律失常流行病学研究》指出,我国35岁以下猝死人群中,有超过一半与隐匿性心律失常有关,特别是那些常年熬夜、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的年轻男性。
这种心悸不是“虚”,是“乱”。建议:如果你经常一坐下就胸口砰砰跳,早晨起来心慌发沉,别再靠咖啡续命了,去医院做个动态心电图,查清楚是不是心房颤动、室性早搏或者其他危险节律。
第三个信号:突发极度疲劳、嗜睡、情绪低落,不是“抑郁”,可能是心衰前兆
有些猝死患者并没有胸痛或心悸,而是突然变得“累得不像自己”。像“表弟”那样,年纪轻轻,原本是个活蹦乱跳的小伙子,最近却天天喊累,走两步就喘,连打游戏都没精神,最后倒在宿舍,查出来是扩张型心肌病晚期。
这种极度疲乏、嗜睡、无法集中注意力的状态,有时不是心理问题,而是心功能不全。心脏泵血能力下降,血液供不上大脑和肌肉,自然就感觉“整个人像断电一样”。
医学上称之为“心源性疲劳”,它不像普通疲劳能靠睡觉缓解,而是持续存在,甚至睡醒后更重。
建议:持续超过两周的莫名疲劳、活动后气短、下肢浮肿、夜间频繁起夜,这些都不是“亚健康”,而是心衰的典型表现,应尽快做超声心动图和脑钠肽检测,确认是否为心功能问题。
第四个信号:短暂意识丧失或突然跌倒,不是“低血糖”,可能是心源性晕厥
很多人以为晕倒就是没吃饭,其实真正危险的,是那种毫无征兆、站着站着就倒下的情况。像“李阿姨”,早上在菜市场排队买菜,话还没说完就一头倒地,送到医院时已是心跳骤停。
突发性晕厥,尤其是伴随抽搐、大小便失禁、不记得当时发生了什么,这种情况最怕的是心源性晕厥,可能是心脏短暂停跳导致大脑缺血。
《中华心律学杂志》数据显示,约15%的猝死患者在事件前1个月内出现过一次或多次晕厥,但超过一半未引起重视。
建议:如果你或身边人出现过无诱因跌倒、突然黑蒙、意识丧失,即使几分钟后恢复,也要立刻去医院做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头颅影像,排查潜在风险。
别等症状“发展”,心脏的很多疾病,第一次发作就是最后一次。
说到底,猝死从来不是“毫无征兆”,只是我们给了太多借口去忽视它。工作太忙,怕麻烦,觉得丢人,这些念头,挡不住命运的那一击。
请记住:心脏的求救信号,是身体在“拉警报”,而你唯一该做的,不是扛,而是听,听见它说:“我快撑不住了”。那一刻,别犹豫,去医院,查个明白。
有些病,发现得早,可以活。有些命,救得及时,可以续。别让“来不及”成为你最后的遗憾。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高润霖.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2[J].中国循环杂志,2023,38(1):1-20.
[2]陈韵岱.心源性猝死的流行病学与防控[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21,25(5):321-325.
[3]黄从新.心律失常与猝死的临床预警信号[J].中华内科杂志,2022,61(9):701-705.
来源:老张健康说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