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社会,许多人共同感受到一种日益加剧的压力:赚钱似乎变得越来越艰难,而与此同时,社会的整体氛围也显得愈发焦躁不安,戾气弥漫。这种普遍的情绪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变迁与文化心理演变。我们目睹了经济增长放缓的周期调整,见证了产业结构的剧烈转型
当今社会,许多人共同感受到一种日益加剧的压力:赚钱似乎变得越来越艰难,而与此同时,社会的整体氛围也显得愈发焦躁不安,戾气弥漫。这种普遍的情绪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变迁与文化心理演变。我们目睹了经济增长放缓的周期调整,见证了产业结构的剧烈转型与更替,也亲历了全球性事件对生活方式的颠覆性改变。在此背景下,个体感受到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大,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则加剧了集体性的焦虑心态。这种焦虑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往往通过各种形式转化为社会性的戾气,表现为网络上的尖锐对立、公共场所的无端冲突以及人与人之间信任感的稀薄。理解这一现象的根源,并探寻可能的应对之策,对于我们每个人如何更好地自处,以及社会如何更和谐地前行,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经济层面的挑战是导致普遍焦虑的首要因素。经过数十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从追求速度转向注重质量。这一转型过程固然必要,却也意味着许多传统行业红利消退,竞争加剧。许多传统制造行业面临升级压力,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或薪酬水平增长放缓。同时,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等虽前景广阔,但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极高,转型适应需要时间与成本投入。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得许多劳动者感到“钱难赚”:一方面,原有行业的收入增长空间受限;另一方面,迈向新领域的门槛又令人望而生畏。对于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而言,高企的房价、城市生活成本与职场内卷现象,更是加剧了这种经济压力。当努力与回报之间的关联似乎变得不再清晰稳定时,挫折感与无力感便容易滋生
与技术变革和商业模式迭代相伴的是就业形态的深刻变化。平台经济的兴起创造了大量灵活就业岗位,但也带来了收入不稳定、保障不完善的现实问题。零工经济中的劳动者常常面临算法管理的压力、缺乏职业发展路径的迷茫,以及在激烈竞争中被边缘化的风险。这种经济上的不安全感,是滋生焦虑与不满的重要土壤。当个体感到难以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稳定的生活保障时,便容易产生对现状的愤懑情绪
与社会经济压力并存的是信息环境的巨变。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高度发达,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认知世界的方式。一方面,我们得以更便捷地接触海量资讯;另一方面,信息过载、算法茧房以及情绪化传播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负面新闻往往获得更广泛的传播,极端观点更容易吸引眼球,这种媒介特性无形中加剧了社会焦虑感的弥漫。人们每天接触大量经过算法筛选的、可能高度同质化的信息,容易形成对现实世界的扭曲认知,认为社会问题比实际情况更为严峻,进一步催化戾气的产生
网络空间的高度情绪化表达方式也逐渐向现实生活渗透。匿名环境下的语言暴力、非黑即白的对立思维、对异见者的群体围攻……这些网络互动模式削弱了理性对话的空间,使得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与共情变得更加困难。当人们习惯于在虚拟空间中进行极端、对立的表达时,这种沟通方式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现实中的交往方式,导致宽容度下降、矛盾更容易被激化
此外,快速城市化与社会结构变迁带来了人际关系模式的改变。传统社会中基于地缘、亲缘的紧密社群关系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城市生活中更具流动性、匿名性的人际网络。一方面,这赋予个体更多的自由与选择空间;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传统支持系统的减弱。当人们面临压力时,可能缺乏足够的情感支持与社群缓冲,更容易感到孤立无援。这种孤独感与疏离感,也是社会戾气的催化剂之一
面对这些交织的挑战,个体应如何保持心理韧性,社会又该如何引导情绪、降低戾气?首先在于个体层面的心态调整与能力建设。要认识到经济周期的起伏与社会转型的阵痛是发展过程中的常态,保持一份清醒与耐心。在职业发展上,摒弃一劳永逸的思维,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提升自身技能的抗风险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追求物质成功的同时,也需要关注精神世界的建设,培养内在的价值观与生活意义感,避免将自我价值完全捆绑于外部评价与经济收益
构建健康的人际支持网络同样至关重要。主动维护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深层连接,在社区中寻找归属感,参与志趣相投的社群活动。这些真实的社会联结能够为我们提供情感支持与压力缓冲,帮助我们在动荡变化中保持安定感。同时,有意识地管理信息摄入,保持媒介素养,对网络信息保持批判性思考,避免陷入过度负面或极端的信息茧房,维护心智的清明与平衡
从更宏观的社会层面看,缓解戾气、营造良好氛围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教育体系应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批判思维与社交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灌输。媒体与内容平台需要平衡流量导向与社会责任,倡导理性、文明的表达方式,为多元声音提供建设性的对话空间。政府部门则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劳动者提供更有效的职业培训与转型支持,缓解经济转型带来的阵痛;同时,通过法律法规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环境,遏制恶意传播焦虑、煽动对立的行为
企业组织同样扮演重要角色。构建更人性化、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关注员工福祉与职业发展,提供公平的回报与成长机会,能够有效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与安全感,减轻经济压力带来的焦虑。负责任的企业不应仅仅追求短期利润,而应着眼于与员工、社会的长期共同发展
应当认识到,社会心态的转变往往需要时间。戾气的消散与信任的重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社会中每个成员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重要的是,在认识到问题存在的同时,不失去对未来的信心,也不忽视日常生活中依然存在的善意与美好
当前我们经历的阶段,或许是一个社会走向更加成熟所必经的调整期。经济增长的速度或许放缓,但这也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更可持续的社会模式提供了契机。压力与焦虑的存在,反过来也能激发个体与集体的创新与适应能力。历史上,许多社会都经历过类似的转型阵痛,最终通过调整适应找到了新的平衡点
在这个过程中,保持积极的行动力至关重要。与其沉浸在抱怨与愤懑中,不如从自身做起,从小处着手: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以更开放的心态学习新知识;在人际交往中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少一些指责与对立;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体现对他人的尊重;在网络空间保持理性发言,传播积极内容。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汇聚起来却能形成改变社会风气的强大力量
钱难挣,是挑战,也是推动我们摆脱路径依赖、寻求新增长点的动力;戾气重,是问题,但也警示我们重建社会信任、改善沟通方式的迫切性。面对时代的大潮,我们既需要清醒认识现实中的困难,也需要保持一份从容与希望。通过个体层面的心态调整与能力提升,结合社会层面的系统支持与文明建设,我们有望在挑战中找到新的机遇,在压力中锻造韧性,共同迈向一个更加和谐、更有希望的未来
最终,社会的温度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选择。是在压力中将戾气传递,还是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善意与理性?是在抱怨中停滞不前,还是在适应中主动求变?答案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日的言行与思考之中。通过无数个体的微小努力,完全有可能汇聚成推动社会向前、向善的宏大力量
来源: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