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烈属来沈完成“迟到的团聚”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4 05:03 1

摘要:9月13日,在参加完第十二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后,部分受邀家属留在了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烈士英名墙前,他们还要完成此行的另一个重要任务——祭奠亲人。他们要祭奠的是在今年清明节前已经确认身份、找到亲人的在韩志愿军烈士。接受记者采访的三位烈属,他们的亲人都

转自:沈阳日报

9月13日,在参加完第十二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后,部分受邀家属留在了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烈士英名墙前,他们还要完成此行的另一个重要任务——祭奠亲人。他们要祭奠的是在今年清明节前已经确认身份、找到亲人的在韩志愿军烈士。接受记者采访的三位烈属,他们的亲人都来自志愿军第23军73师218团1营3连,牺牲地都在281.2高地。

一捆枫叶 承载一家人数十年的思念

廖启升来自广西平果市,他是廖天良烈士的孙子。在记者和陵园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廖启升很快找到了英名墙上爷爷的名字。他郑重地从裤兜里拿出一捆枫叶,铺陈在英名墙前的鲜花丛上。他说,爷爷生前最喜爱用枫叶制作五色糯米饭,这些叶子也承载了一家人延续数十年的思念。

1949年,廖天良跟随部队离开家乡,从此再未归来。走的时候,他告诉家人和乡亲,立功退伍,他就回家,继续做个好丈夫、好父亲。他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曾立四等功1次,1953年7月8日牺牲。

廖启升说,家里没有爷爷的照片,部队曾寄回爷爷的一本日记和一支钢笔,成为爷爷与家人之间唯一的物质联系。可惜在岁月流转和多次搬迁中,这两件珍贵的遗物不慎遗失,成为全家人永远的遗憾。

如今,唯一能寄托哀思的,是老家门前那棵苍劲的古枫树。廖启升说:“在父亲5岁时爷爷就离家参军,父亲对他几乎没什么记忆。只有每年清明,一家老小摘下枫叶做糯米饭时,才会浮现爷爷带着大伯、姑姑和父亲一起摘叶做饭的画面。”

每年的清明节,当地有用枫树叶染糯米做五色糯米饭祭奠亲人的风俗,他们一家就用枫叶来缅怀廖天良。枫叶,成了一家人思念的图腾。如今,即便家中建起新楼,这棵枫树也始终未被移动。“就想着,如果爷爷英魂归来,看到枫树,就找到了回家的路。”

这次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是廖启升第一次在英名墙前祭奠爷爷,他特意带来了家乡的枫叶。“这次在英名墙前献上枫叶,就是想让爷爷看到,让他能魂归家乡,吃上用枫叶做的五色糯米饭。我会把今天的所见所闻告诉姑姑,她很想念爷爷,但她身体不好,来不了,我也是替姑姑来此祭奠。以后每年清明节,我和家人都会来祭拜爷爷。”廖启升说。

一纸家书

“再相见不远”却成再也不见

尹述勤烈士的侄子尹兆奎对记者说,大伯曾给家里寄回来一封信,这成了全家人对大伯感情的寄托。

这封信的最后一句话被修改过,划掉的部分依稀可辨认为“再相见不远”,但尹述勤最终没有等到跟家人再相见的那天。写完这封信后的第11天(1953年7月8日),他就长眠在了抗美援朝战场上。

尹兆奎说:“除了这封信,平时祭奠大伯,我们还可以去山东昌邑烈士陵园,那里有他的墓碑。以前想念大伯时,爷爷奶奶还可以拿出大伯的渡江战役军功章看看。”

谈到这次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烈士英名墙前祭奠大伯,尹兆奎感慨颇多。“这里安葬的环境很好,也感受到国家的强大,才能把烈士带回家。回去我要和家人说说这里的情况,请家人放心。”

尹兆奎也留下了些许遗憾,“祭奠也不知道带什么,带了些水果、贡品,看别人把家乡土带来了,我也想带,下次吧。”

一张照片

参军后寄回家的唯一影像

章志明烈士的侄子在英名墙前给亲人献花并鞠躬。他家里珍藏着一张泛黄的一寸照片,是章志明参军后寄回家的唯一影像。照片上的年轻人身姿挺拔、目光坚定,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尽显军人的刚毅与从容。

1950年的冬天,21岁的章志明吃完哥哥章本昌亲手包的包袱饺,整了整军装,踏上了返回部队的路。后来他参加了抗美援朝作战。他是一名通信兵。在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每打一次胜仗,他就会给家里寄去一封信。

1953年,收到第六封家书后,哥哥章本昌再也没有等到弟弟的家书。1953年7月11日,章志明牺牲。一年后,一块刻着“光荣烈属”的木牌送到章家。章本昌亲手将烈属牌钉在老屋大门上,他知道弟弟再也回不来了。

章志明年幼时便失去双亲,是哥哥将他拉扯长大,章志明牺牲后,这块“光荣烈属”木牌一直陪伴着章本昌。

2003年,在生命的最后时光,章本昌将弟弟寄回的六封家书埋在父母坟旁。

今年清明节前,章志明烈士的遗骸经过DNA比对终于确认了身份,烈士亲人找到了。在整理章志明烈士遗物时,还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玻璃瓶,它曾陪伴烈士征战异国,或许藏着通信纸条,或许盛过救命药丸,或许装着家国思念……历经岁月,瓶身斑驳,却满是壮烈与深情。而今,玻璃瓶和主人一起完成了归国之旅。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周贤忠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