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7年8月14日,也就是“八·一三”淞沪抗战开始后一天,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下令以黄山港的电雷学校为基础成立江阴区江防司令部,电雷学校教育长欧阳格中将兼任司令,参谋长徐师丹上校。但当时停泊在江阴江面的闽系海军第一舰队因为派系斗争并不与之联络配合,电雷学校在作
拂晓出击!
1937年8月14日,也就是“八·一三”淞沪抗战开始后一天,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下令以黄山港的电雷学校为基础成立江阴区江防司令部,电雷学校教育长欧阳格中将兼任司令,参谋长徐师丹上校。但当时停泊在江阴江面的闽系海军第一舰队因为派系斗争并不与之联络配合,电雷学校在作战规划上只能自行其是。欧阳格深知鱼雷快艇乃是一种攻击性武器,必须在攻击战术下才能发挥效用,所以迫不及待地派快艇大队长安其邦中校率“史102”艇与“文171”两艇前往上海奇袭日本第三舰队司令长官长谷川清的旗舰--“出云”号装甲巡洋舰.
“出云”舰是日本1898年向英国订造、日俄战争期间使用过的装甲巡洋舰,退出第一线后改为海防舰,中日战争爆发后派遣来华。标准排水量9750吨,长121.92米,宽20.93米,吃水7.37米,主机功率14500马力,航速20.75节,编制672人。装备203毫米炮4门,150毫米炮14门,12磅速射炮12门,2.5磅速射炮8门,450毫米鱼雷发射管4具。
担负此次任务的“史102”艇与“文171”两艇同属电雷学校向英国桑尼克罗夫特公司订购的CMB,是在一战时期的CMB55型基础上设计的。与中央海军的“湖”字号等大型蒸汽鱼雷艇不同,CMB是木质艇壳,排水量只有12.4吨,艇身长16.78米(55英尺),宽3.36米(11英尺),吃水0.99米(3.25英尺),可以用火车装运;主机为2部汽油机,功率950马力,双轴推进,最高航速40.3节。主要武器是2具18英寸的白头鱼雷发射管和2挺7.9毫米机枪,另带4枚水雷,乘员5人。它们的鱼雷发射方式也很特别,没有发射管,两枚鱼雷平时安放在艇尾的滑槽中,发射时由鱼雷手松开固定夹让鱼雷滑入艇尾的水中自行前进,然后快艇加速转向由鱼雷前方避开离去。
1938年中国向英国桑尼克罗夫特厂订制的鱼雷快艇出厂试车时的照片,选自《简氏舰船年鉴·1939》
胡敬端、刘功棣两艇长受命后,对艇进行了伪装,于当夜启航。2艇只开动副机从江阴内河入江,昼隐夜行。途中,“文171”艇发生故障,停机抢修,迟一天到达。“史102”艇按计划于15日晚到达龙华,胡艇长在水泥厂与先期到达的欧阳格司令等人进行了简短的研究,决定仍按原方案单艇出击。第二天,在与友军取得联系后,安其邦、胡敬端等在英租界外探一带侦察“出云”舰及附近情况,发现十六铺封锁线外有敌炮舰巡防,外滩江面停泊多艘各国军舰和商船,环境比较复杂。这时,“文171艇也赶到,欧阳格为慎重起见,决定仍派“史102”艇单艇出击。
16日晚8点正,“史102”艇从上海新龙华开动副机,悄悄驶出十六铺附近的三道沉船封锁线和各国舰船后,开动两部主机,全速向下游冲去。但江面观察困难,驶至陆家嘴附近仍看不清“出云”号停泊的位置,再推迟发射鱼雷就有可能丧失战机。此时敌哨兵已发现鱼雷艇并拉响警报,敌舰上的机枪和火炮一齐开火、江面上腾起一个个水柱。于是、该艇在距离300公尺处以50度角向预定的位置发射了2枚鱼雷,随即转舵回航。但由于“出云”号周围已经用几艘驳船布设了防雷网,一枚鱼雷击中防雷网引起了爆炸,炸毁了敷网的驳船;一枚则击中岸壁,未能直接命中敌舰。然而,爆炸产生的巨大震动仍使“出云”号遭到一定创伤。
这时,“史102”艇也被“出云”号炮弹击中油柜、机件及艇底,只好冲滩搁浅在英租界九江路外滩税关栈桥码头外档。艇员将艇上机枪拆卸抛入江中,人员泅水隐蔽在码头下面,等到夜深人静才游泳上岸;艇员有一人负伤。这时,事先安排好的接应人员将他们接到租界内的惠中饭店,历时月余才返回江阴。
102”艇就是沿着内河下驶到浦东一带,上演奇袭“出云”号的壮举
8月20日,何应钦致电欧阳格,谓“南京路外滩一役,我快艇官兵壮烈殉国,深为钦佩。虽未获成功,但已减敌舰骄横之气焰。尚望再接再厉,整饬部署,以竟全功。”日本方面事后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中国海军第一次主动的攻击。”
“史102”艇长胡敬端此役后成为中国海军的英雄人物,并在抗战胜利后出任海防第一舰队旗舰“长治”号上校舰长。1949年9月20日,舰上士兵在南京江面发动起义、胡敬端因不愿服从而被打死。
抗战中“出云”号作为日军旗舰屡遭到中国海军攻击,但大难不死,1944年得以全身回到日本,1945年7月24日在吴港被美机炸沉。
70年代,台湾中国电影制片厂把“史102”艇袭击“出云”号舰的经过拍成了电影《海军突击队》。但因剧情过于夸张荒诞,海军总部十分不满,最后连拷贝都被烧掉。中国海军的一段荡气回肠的传奇,从此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
马步祥与英制中队的奋战
马步祥,名烈忠,号履和,浙江省东阳县千祥下甘棠村人,1896年生,1923年毕业于烟台海军学校第十五届,后入吴淞鱼雷枪炮学校深造。历任“镇海”军舰中尉候补副,“海琛”军舰上尉炮正。他为人热情和蔼,带兵恩威并施,使人敬畏,时与姜西园、冉鸿翮并称为“东北海军三杰”。1931年东北沦陷后任青岛海军青年教导队少校副总队长,1933年调升“海圻”舰中校副长,薛家岛事件中随“海圻”、“海琛”、“肇和”三大舰南下广东,调任黄埔海校副校长,但在“海圻”、“海琛”离开广东后被陈济棠解职。1935年夏,应欧阳格之聘赴江阴出任电雷学校中校总教官,负责训练学员的军事技术,其中以快艇一项最有成绩。其工作出色甚至得到了闽系中人的尊敬,并获赠刻有“履和教官.甄陶多士·海军司令部赠”的银杯两只。
“八·一三”后,电雷学校被改编成战斗序列,马步祥为快艇部队总指挥。目睹日趋严峻的战事,他决心为民族生存而赴汤蹈火,在日记中写道:“生而辱不如死而荣。人,有生有死,有官有兵,有富有穷,然死后空空归去也!与众不同者,有功于国,有益于民,历史烙印以传世也!”
“史102”艇袭击“出云”号后,马步祥督率快艇部队继续在江阴巡防,保卫封锁线。每日清晨之时操演,鱼雷艇队就在闽系的主力舰队旁进行各种操演与编队航行一个多小时。日军此时认定“对中高速鱼雷艇用机雷奇击、更要严密警戒,希速考虑击灭上海方向之海军为要”,自8月24日即开始轰炸江阴的中国军队舰艇。“九·二三”战斗结束之时,中国海军第一舰队的主力“宁海”、“平海”两艘巡洋舰被尽数击毁,欧阳格司令以黄山军港多次遭日军空袭,设备损害严重,决定将各鱼雷艇分 S散到江阴上下各港汊隐蔽。
9月29日,“史34”艇在驶往四墩子港警戒途中被封锁线附近的敌机察觉,4架日机对“史34”艇进行了追击,“史34”艇的双联装机枪显得火力不足,所以很快被日机的机枪子弹击穿油柜,燃起大火,最后沉于夏港江面。艇长姜翔翱上尉、副艇长叶君略中尉、轮机长江平光中尉与6位艇员坚守岗位,全部壮烈牺牲。
上海开战后,日军军舰由吴淞溯江上驰。11月12日,为了支援淞沪作战,欧阳格令马步祥带领“史108”艇冒着空袭危险越过下游封锁线,夜袭吴淞口的敌舰。行前,马步祥心知任务危险性较大,恐难以生还,留下遗书如是:
"母亲、大哥、二哥:
笔未提,心破碎,忠此奉命征战,生死难定,念我悠悠中华,泱泱华夏,岂容倭寇践踏?更况忠为军人。父亲常嘱‘食其禄而保其主,居其地而守其土。’忠记忆犹新,忠不愿也不会辱凌祖先,当为国尽忠,唯念倚闾老母,美云及迈儿,还有美云肚内之骨肉,此去如遭不测,望母亲、哥哥节哀,请大哥、二哥代为尽孝。
烈忠绝笔。”
天黑难辨,“史108”艇一直到13日凌晨4时半才在金鸡港(一说毛竹港)附近发现一艘敌舰正在进行对岸轰击。但敌舰被一处浅滩所隔,快艇无法用鱼雷攻击。于是,马步祥命令快艇沿南岸绕敌舰侧翼。正在前进时,突然遭遇2艘上驶的敌舰。敌舰密集开火,快艇也立即加速,冒着弹雨向3艘敌舰冲去。时3架敌机也临空赶来参战,弹下如雨。敌舰慌忙逃遁,两艘互撞受伤,另一艘搁浅。遗憾的是,快艇即将进至有效发射距离时被敌弹击中,爆炸沉没。随舰督战的马步祥年纪较大,与轮机兵叶永祥在落水之后牺牲,其余艇员获救。
马步祥殉国后,国府感其忠烈,追晋他为海军上校。他也是抗战时期海军在国内战场牺牲的之最高阶军官。
轰轰烈烈的江阴保卫战随着中国海军基本损失和日军的节节进逼而接近尾声。电雷在江阴之役中积极参与防空战斗并从事布雷活动,战功卓著。1937年12月1日,日军进抵江阴县城,下午6时,江防司令刘兴决定撤防。海军炮队以猛烈火力掩护部队突围,一直坚持到3日晚10时。5日,要塞陷落。电雷学校的器材则已经撤到岳阳的后方学校,欧阳格、徐师丹等人已自江阴黄田港突围过江,离开了经营已五年的校区,步行到达南京,在下关中央银行重新设立了司令部。快艇大队则奉命后撤到马当、湖口的第二道封锁线集结。
12月上旬,日军兵分三路向南京进发,南京保卫战开始,欧阳格奉命率文天祥中队协助唐生智守城。4艘快艇的鱼雷都压气调试,处于待发状态。整个中队停泊在草鞋峡三台洞附近江边,并用树枝、芦苇伪装隐蔽以防日机空袭。欧阳格司令本人坐镇下关,通过电台与中队保持联系,并派参谋杨维智送去手令“如遇日舰立即攻击”。当时风闻江阴封锁线已经被掘开,因而南京保卫战期间每个晚上,快艇中队都会派2艘艇在江面上巡弋,捕捉战机。无奈日军海军并未投入攻击,虽则欧阳格频频指示“必须击沉敌舰一两艘,否则必遭舆论斥责”,但并未取得有效战果。
12月12日,南京已经危在旦夕,守军开始溃散,日机在江面疯狂扫射。当日晚10时,欧阳格与杨维智同乘一艘机帆船赶到快艇中队,令各艇横排成一字纵列,以最快速度冲过敌人火网到大通铁板洲待命。13日凌晨1时左右,整个中队4艘快艇冒着敌人炮火冲过江面,向上游驶去。此时,南京城内的火光正阵阵冲天。欧阳将军发电后方学校、称触目所及、"一寸河山一寸伤心泪”。
武穆遗风
与电雷学校快艇大队的主力、英制CMB不同,“岳飞中队”由3艘德制快艇组成。这种快艇是1936年向位于德国吕尔森的Vegesack船厂订购的大型鱼雷快艇S艇,1937年5月交货,同时交货的还有240枚鱼雷。
其实1936年中国最初向德国订购的乃是4艘现货的鱼雷快艇,即建成于1932年4月-7月的S2-5。它们的标准排水量46.5公吨,满载排水量58吨,长27.95米,宽4.46米,吃水1.45米,主机功率3000马力,最高航速33.8节,续航力582海里/22节,装备21英寸鱼雷发射管2具,20毫米机枪1挺。但令人疑惑的是,德国却在订约不久后的1936年12月10日把这4艘快艇连同更早建成的S1卖给了正在打内战的西班牙政府军(当时德国已经承认并支持佛朗哥的国民军,为什么还会出售武器给政府军,实在费解)。
S2-5原定出售给中国,却戏剧性地被交付给了西班牙政府军
1937年2月1日,5艘售予西班牙的快艇在西班牙西南岸加特斯港卸运,不料发生事故,导致S3重伤报废。S2后易名“长枪会”,1937年6月18日在南濒地中海的马拉加港毁于火灾。S4易名“勤王兵”号,1939年改编号为LTII.S5 易名为“奥维亚多”号,1939年改编号为LT1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LT11和LT12尚存,分别在1946年3月和6月报废。
照顾了在西班牙的利益后,德国也不愿放弃中国的市场。因此3艘更大的快艇随即开始建造,作为出售给中国的替代品。
中国的这3艘新型S型艇属于德国一战后的第3代S艇S6的改进型,也有称为S7型的。它们比英国或意大利的MTB都要大得多,钢质艇壳,艇首有棱缘以增加浮力,使得船首不易上浪。标准排水量59吨,满载75吨,艇长32.4米(92英尺),宽4.9米(14英尺),吃水1.2米(5英尺);动力为3部1320马力M.A.N.柴油主机,马力3960匹,最大航速34.5节。与 CMB的抛掷式发射方式不同,该型快艇在艇艏装备有2具21英寸鱼雷发射管,命中率更高;此外还有1门20毫米高平两用机炮,乘员14-21人。
尽管该型艇作为新型M.A.N.柴油机的测试平台足堪胜任,但德国海军方面认为其航速不能达到设计要求,所以并未采用;倒是出口的数量实在不少,其中保加利亚5艘,南斯拉夫8艘。中国的3艘归国后即编入电雷的快艇大队组成岳飞中队,三艇艇长俱为电雷一期毕业生,编阶为上尉:“岳22’齐鸿章,“岳253”崔之道、“岳371”黎玉玺。抗战后国民党重建“新海军",此三公皆官至高位。
岳飞中队各艇的装备较英制 CMB 更为精良、试航性也更好。事实上理应获得更大的战果;但该型艇因艇身过大,无法通过铁路运输到相应地区,随着日军的进逼只能在长江中且战退,到后期更是丧失了主动出击的意识,只能被动挨打。1938年8月1日,“岳22”在湖北蕲春遭日机轰炸而沉没。9月,“岳371”与“岳253”撤入上游川江,在重庆附近的万县、三斗坪等地驻防直到抗战胜利。光复后,两艇沿长江驶回南京江面停泊,重新编入第二炮艇队,“岳253”改名为“快101”,“岳371”则下落不明,可能因维护不善而早早报废。有意思的是,“快101”号于1949年4月23日随海防第二舰队在笆斗山江面起义,之后竟然成了人民海军的第一艘鱼雷快艇-“海鲸”号。但由于该艇原配之鱼雷已消耗殆尽,当时中国又没有自制鱼雷的能力,该艇一直被作为巡逻艇使用,一直到1963年才报废。
需要交代的是,中国当初向德方签定S2-5的合同时,还在罗斯托克的Naptun Werft船厂订购了一艘鱼雷快艇母舰。该舰于1937年12月下水、1938年完工成军,中国方面计划将之命名为“戚继光”号。
“戚继光”号完工之时,改售中国 的3艘S艇已经悉数回国、该舰面临不携带任何快艇、空舰来华的局面。故此,抗战爆发后的1939年,电雷学校又与德国签约添购8艘新快艇、预定成立“陆秀夫”和“许远”两个中队,由母舰携载回国。这就是两批S30型.S30-37。新艇长32.76米,宽4.9米,吃水1.2米、排水量77吨,动力采用2000马力的戴姆勒-奔驰 MB502发动机,最大航速36节,续航力800海里,装备2具21英寸鱼雷发射管两座,2门20毫米机炮,带水雷4枚。
与之前中国购买的S7型快艇在外形上有所不同的是,S30型艇的鱼雷发射管嵌入前甲板,舰桥前向上倾斜的边缘还可以有效防止高速行驶造成的喷雾妨碍作战。且以前订购的鱼雷快艇受体积之限,每具发射管仅备1枚鱼雷。两枚鱼雷发射完后,假如附近没有母舰提供再装填鱼雷的服务,便只好返回基地了。而S30型艇虽仍仅装备21英寸鱼雷管两个,但每艘备雷4枚,这样就大大增加了作战范围和滞留战场时间。
但在中德关系破裂后,1939年9月,德方决定中断对华军售。此8艇在1939年11月23日-1940年7月11日间次第完工后,全数转入纳粹海军服役,编号“S30”-“S37”。194m年10 月起,德国海军利用它们艇体较小、能够通过法国运河水道的特点,将这些快艇部署到地中海以支援非洲战场,其中“S-30”与“S-36”1945年5月3日在意大利东海岸安科纳港向盟军投降。
至于“戚继光”号,在1937年4月13日安放了龙骨,待其1937年12月14日下水时,南京已沦陷两日了。1939年1月底,此舰建成,是月21日开始在德国海军服役。此时中德关系渐趋破裂,德方显无交付中国之意,到9月初正式宜布该舰由德国海军接收,按照德军潜艇补给舰以殖民地及殖民官员命名的惯例定名为“汤加”号,作为训练用途。德国战败后,该舰于1947年12月3日由美军接收,并于1948年6月20日转交丹麦海军,改名为“爱吉甫”号,编号“A-560”。1957年又改建为供应修理舰。
“戚继光”舰标准排水量为2190吨,满载2620吨,舰身长91.1米(299英尺),宽13.5米(44.5英尺),吃水4.14米(13.1英尺);主机为M.A.M.柴油发动机,功率4100马力,航速17.5 节。武器装备为4门4英寸/33口径主炮,2座37毫米/30双联装高炮,4门20毫米机炮,可储存鱼雷24枚,深水炸弹72个;乘员200人。通常可以负责3支S艇支队的补给工作。丹麦接收该舰后,将防空武器改为6门40毫米炮,一直服役到1967年1月。
行文及此,就不得不提到电雷学校向外订购的另一艘鱼雷快艇母舰“谭纶”号。它的情形异常复杂,且资料极度匮乏,仅知其为香港黄埔船坞建造,电雷学校结束后(1938年6、7月间)中央海军曾派周应骢到港处理该舰移交事宜。按说按黄埔船坞的规模和造舰经验,要建造规格特殊的鱼雷快艇母舰绝非易事;放眼当时世界,也只有德国具有此等技术。那么电雷学校此举又是出于何种动机?
该舰的下落也是一个谜。该舰其后既然没有归入中国海军的记录,那么合理的去处只有两个:(一)建成后由英国海军接收;(二)转售他国海军。况且自1938年夏至1941年日本攻占香港长达三年有余,时间足够完成剩余的工程。可是所有的纪录中都无“谭纶”号的丝毫踪影,这艘舰竟似人间蒸发了。可能的情形是,至1938年7月为止该舰仅完成小部分工程,交易既无法继续进行,船坞就把它拆毁了。
来源:心如止水HJL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