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烈对峙!福建舰出海,美英日跟监失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4 00:02 1

摘要:2019年11月,山东舰首次穿越台湾海峡一个月后正式入列,而福建舰此次跨海区训练同样预示着其正式服役已进入倒计时。海军新闻发言人明确表示,此次行动是 "航母建造过程中的正常安排,不针对任何特定目标",但这一表态背后,是中国海军从 "辽宁舰" 到 "福建舰" 实

2025年9月11日,中国海军福建舰穿越台湾海峡的行动,不仅标志着中国航母力量的跨越式发展,更展现了解放军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方面的成熟战略与精准战术。

2019年11月,山东舰首次穿越台湾海峡一个月后正式入列,而福建舰此次跨海区训练同样预示着其正式服役已进入倒计时。海军新闻发言人明确表示,此次行动是 "航母建造过程中的正常安排,不针对任何特定目标",但这一表态背后,是中国海军从 "辽宁舰" 到 "福建舰" 实现的质的飞跃。作为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其综合作战能力较前两艘航母有了代际提升。

日本自卫队对福建舰的高度关注从侧面印证了其战略价值。9月11日中午,日本海上自卫队P-3C反潜巡逻机在钓鱼岛西北约200公里海域首次拍摄到福建舰编队,这一位置距离台湾海峡约200公里,处于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内。

从照片中可见,福建舰甲板上未携带舰载机,这与军事专家分析的 "接装舰载机并测试电磁弹射器" 任务相符。日本防卫省罕见地在距离中国沿海较近的区域实施监视,表明其对福建舰的动向保持着高度关注,试图在该舰正式服役前获取尽可能多的情报。这种关注背后,是对中国海军快速发展的焦虑:一旦福建舰服役并配备歼-15、歼-35、空警600等舰载机,日本将失去近距离侦察的机会。

福建舰此次赴南海开展科研试验和训练,具有重要的战术价值。军事专家指出,跨海区训练是对航母 "远海航行能力、复杂环境适应能力以及舰员协同水平的一次全面检验与提升"。从东海到南海,不同海域的水文气象条件差异为福建舰提供了更贴近实战的测试环境,尤其是电磁弹射系统在不同海况下的表现,将直接影响其未来的作战效能。这种系统性测试表明,福建舰正稳步向 "服役即形成战斗力" 的目标迈进,中国海军 "三航母时代" 的作战体系已初具雏形。

近期,美国众议院通过2026财政年国防授权法案,将 “台湾安全合作倡议” 的预算额度从2025年的3亿美元大幅提升至10亿美元,涨幅超过3倍。这一举措绝非简单的对台军援增加,而是旨在将台湾更深层次地捆绑进美国 “印太战略” 的军事链条之中。

就在福建舰穿越台湾海峡的同一天,美英军舰的同步行动将此次事件升级为多边军事博弈。9月12日,美 "希金斯" 号驱逐舰、英 "里士满" 号护卫舰过航台湾海峡并实施滋扰挑衅,这一时间点的选择显然具有针对性。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迅速组织海空兵力实施全程跟监警戒,通过多层次立体应对,迫使美英舰只以约17节的低速 "规规矩矩" 航行,最终挫败了其挑衅图谋。

解放军的应对策略展现了高超的战术灵活性与体系化作战能力。其中,武直-10武装直升机的行动尤为引人注目。飞行数据显示,该机最初在1400米高度活动,随后在15分钟内降至约300米低空,反复在美英舰艇上空盘旋跟踪。这种高度变化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对美英舰艇可能起飞舰载直升机进行侦察的直接反制。

武直-10作为中国自主研制的专用武装直升机,具备优异的低空机动性和火力配置,非常适合执行 "往返绕飞、低空飞越、低空警告" 等任务。其300米低空监视形成的威慑力,迫使美英舰艇放弃了任何可能的冒险动作。

水面舰艇方面,现代级驱逐舰杭州舰(136号)和052C型驱逐舰济南舰(152号)组成的护航编队构建了另一道防线。其中,杭州舰配备的AK-130型双联装130毫米舰炮具有特殊的战术价值。该舰炮射速高达每分钟90发,一分钟内可投射相当于一个陆军18门制130毫米加农炮营的弹药量,单发炮弹装药3.56公斤,威力堪比152毫米重型榴弹炮。

在台湾海峡这样的封闭水域,这种大口径舰炮形成的威慑力尤为显著。它不需要击沉对方舰艇,只需通过瞄准和警告射击就能传递明确的底线信号。正如军事分析指出的,这种 "海上铁拳" 的展示,是 "专业、克制且高效" 的应对方式。

美英此次行动的规模与意图值得玩味。英国仅派出 "里士满" 号护卫舰,美国也只出动单艘驱逐舰,这种 "小规模挑衅" 模式既想试探解放军反应,又避免引发大规模冲突。但解放军的应对表明,无论挑衅规模大小,都将面临同等强度的反制。东部战区明确表示,美英行径 "传递错误信号,破坏台海和平稳定",战区部队 "时刻保持高度戒备,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地区和平稳定"。这种清晰的表态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形成了强大的战略威慑。

在福建舰穿越台海和应对美英挑衅的同时,台岛东北部出现的空警500预警机及其特殊举动,构成了此次军事博弈的另一重要维度。9月13日上午,一架空警500在距离新北市瑞芳区鼻头角约120公里的海空域突然开启ADS-B信号应答器,随后沿台岛东部海岸线自北向南飞行。这一非常规动作蕴含着丰富的战略信号,是解放军 "透明威慑" 新思维的生动体现。

空警500作为中国空军主力预警机,基于运9平台研制,装备数字阵列相控阵雷达,能同时跟踪60到100个目标,探测距离达470公里。如此先进的预警平台在执行任务时通常会关闭应答器以保持隐蔽性,此次主动开启信号,显然是故意让相关方知晓其存在和活动轨迹。

这种 "明牌" 打法具有多重战略意图:首先,向台当局展示解放军对台岛东部空域的有效掌控,台军虽紧急起飞多架F-16伴飞监视,却 "不敢做出任何驱离动作",这一反应本身就构成了对台军心理的压制;其次,向美日等外部势力传递清晰信号,表明解放军已具备监控台东方向,这一 "美西方国家介入台海战场的重要站位"的能力;最后,通过这种半公开的行动测试台军防空体系的反应速度和电子信号特征,为未来可能的军事行动积累情报。

空警500的活动与福建舰编队形成了战略呼应。作为配套的预警机,空警500可为航母战斗群提供远程预警,弥补舰载雷达的局限,增强 "远海护卫" 能力。在福建舰南下的背景下,空警500在台岛东北部的行动构建了一道空中屏障,既能监控台湾空军F-16V、幻影2000等主力战机的起降,也能追踪美国第七舰队在西太平洋的活动,以及日本自卫队的东海部署。这种海空协同形成的全域监控网,标志着解放军在台海地区的战场感知能力已达到新高度。

而稍早前,美日两国共同举行 “坚决之龙-25” 大规模联合军演,演习范围覆盖冲绳群岛等三大区域,期间还首次测试了美国在日本最新部署的 “堤丰” 中程弹道导弹。该导弹搭载的 “战斧” 巡航导弹,射程可直接覆盖中国东部沿海地区。

从军事心理学角度看,空警500开启应答器的行为是一种精心设计的 "威慑信号释放"。它打破了传统军事行动追求隐蔽性的思维定式,转而通过 "可识别性" 增强威慑效果。这种做法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减少了误判风险,明确传递了解放军的行动边界;另一方面展示了强大的自信心,表明解放军无需依赖隐蔽就能实现作战目标。这种透明化威慑正在成为解放军维护国家主权的新手段,它既体现了军事实力的提升,也反映了战略思维的成熟。

福建舰的过航、武直-10的警告驱离、空警500的透明巡航,这一系列行动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解放军 "由训转战" 战略转型的集中体现。每一次训练和演训都在模拟可能到来的台海冲突,这种实战化准备正在重塑台海军事平衡,对地区安全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解放军的实战化准备体现在细节之中。福建舰此次跨海区训练选择台湾海峡航线,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实战指向性。台湾海峡作为连接东海和南海的战略水道,是进出西太平洋的关键通道,控制这一海域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决定性意义。

福建舰通过台海赴南海训练,实际上是在熟悉未来可能的作战环境和航线。同样,武直-10在台海的低空飞行、空警500在台东的巡逻,都是在特定战场环境下锤炼战术技能。这种将训练与实战场景紧密结合的做法,表明解放军正 "全力以赴推进落实规划安排的各项任务,加快新质战斗力供给"。

日本和美国的反应折射出台海力量对比的变化。日本自卫队虽首次拍到福建舰,但在编队进入台湾海峡后选择撤离,这种克制背后是对解放军区域拒止能力的认知。美国虽联合英国进行挑衅,但规模有限且行动谨慎,反映出其对台海局势的复杂心态:既想维持 "航行自由" 的表态,又不愿与解放军发生直接冲突。

因为中国军队 "全时待战、随时能战、战之必胜",这种底气不仅来自装备的更新,更源于实战化训练水平的提升。【兵国大事】预测,福建舰可能在国庆节入列,一旦福建舰形成战斗力,中国海军将具备在台海及周边海域进行常态化航母部署的能力,这对遏制 "台独" 分裂势力和外部干涉将产生决定性影响。

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背景下,台海局势的演变更具深意。福建舰甲板上此刻的空旷,恰是未来战力的留白:当歼-35舰载机、空警600预警机等装备就位后,中国海军将真正具备远洋作战能力,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坚实的军事保障。

当我们迈入统一大业和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不仅是装备的较量,更是体系与意志的比拼。解放军通过常态化实战化训练,正在构建一个多域融合、立体攻防的作战体系,这种体系优势将确保 "在时机成熟之后收台行动会在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情况下进行"。福建舰穿越台海的意义,远超一次简单的军事调动,它标志着中国军队维护国家统一的能力达到新高度。这必将激励所有国人继续努力奋斗!

来源:兵国大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