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个生产队老物件,70后看完直呼:全是青春啊!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8 02:19 1

摘要:最近整理老屋时,翻出一堆蒙尘的“古董”。母亲拎着锈到发红的铁耙子念叨:“当年靠它挣工分,养活你们姐弟四个”。

最近整理老屋时,翻出一堆蒙尘的“古董”。母亲拎着锈到发红的铁耙子念叨:“当年靠它挣工分,养活你们姐弟四个”。 一句话让我瞬间破防——这些老物件里藏着的,何止是父母的青春,更是我们这代人的集体回忆。 今天带大家认认这5件“古董”,据说能叫出名字的,孩子都上大学了。 01 自行车后架的“性别密码”:帆布工具包
“男人的包挎车尾,女人的包挎肩上”,这是生产队时期不成文的规矩。这种军绿色帆布包永远是男劳力的标配,斜挎在二八大杠后架上,里头装着扳手、钳子和换下来的螺丝钉。 隔壁王叔说,当年相亲时故意把包甩到车尾,姑娘一看就知道这家男人能干重活。如今再看这磨出毛边的包,仿佛还能听见自行车铃铛“叮铃铃”响过麦田。 02 蒜搂子 这把生锈的蒜搂子,曾是生产队最金贵的农具。在生产队时期,没有地膜。大蒜行距之间,杂草很容易疯长。为解决这难题,人们发明了窄小的蒜搂子。 我小时候,对这个蒜搂子充满好奇,主动请缨去搂草。可这看似简单的活儿,做起来却不容易。 我把握不好力度和角度,经常把大蒜幼苗当作杂草一起搂伤 。每次看到被自己搂伤的蒜苗,心里满是自责。 如今想来,那段与蒜搂子“斗智斗勇”的时光,满是质朴又难忘的生活气息 。
03 它叫什么? 骨头上串个钉子,它叫什么名字?可以用来做什么? 老祖宗的智慧,常常藏在毫不起眼的小物件里。就拿这骨头上串钉子的东西来说,它曾是先辈巧思的结晶。每一个老物件都不该被忽视,它们见证了先辈的奇思妙想,镌刻着岁月的纹理。 快来评论区告诉大家它的名字和用途,别让它在时光中彻底尘封 。 04 二胡弓子 在乐器的奇妙世界里,二胡弓子堪称让二胡“开口说话”的神奇法宝。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过去。 唐朝时,二胡还叫 “奚琴”,人们用竹片夹在琴弦间演奏,发出独特的声响。 到了北宋,马尾胡琴悄然问世。虽然我们无从知晓是哪位天才想到用马尾制作弓子,但这个创新,如同点亮了一盏灯,让二胡的发展驶入了新的轨道。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 “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想象一下,出征的队伍中,马尾胡琴的乐声悠悠响起,诉说着战士们的思乡之情。 生产队时期,会拉二胡的那个小伙子,不知迷倒了多少大姑娘小媳妇。 05 锡壶

灶膛口的青石板上,总蹲着只鼓肚锡壶,壶嘴翘得老高,像在等谁讲故事。

6

天没亮透,母亲就拎着它下地了。大夏天割麦子,锡壶往树根底下一埋,晌午扒出来时,壶身沁着水珠子,凉茶还带着地气。男人们撂下镰刀,围着壶嘴“咕咚咕咚”轮着灌,汗顺着铜钱厚的锡壁往下滑。

二爷最精,总拿草帽遮着壶:“慢些喝!这壶跟了咱家三代,别磕豁了嘴儿!”

后来塑料壶进了村,轻得能飘起来。母亲却照旧擦着老锡壶:“塑料烫酒泛苦,不如锡壶养酒魂。”

这些老物件在博物馆里是展品,在我们记忆里却是活生生的日子。那个用算盘珠代替糖果、拿工分换油票的年代,早被尘封在历史褶皱里。但当我擦拭着铁耙上的红锈,突然听见父亲的声音:“别小看这些破烂,它们撑起过整个中国”。

你家里还留着哪些生产队老物件?快在评论区写下它们的名字吧!

——————end——————

感谢您耐心读完!往后的日子,咱们一起在文字里追溯旧时光。

来源:乐观的原野Rj2q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