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石屏:指尖技艺“绣”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3 04:20 1

摘要:针尖起落,丝线翻飞。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传承千年的彝族刺绣正从博物馆的静态展品、彝家女儿的嫁衣,变为T台上的时尚潮流、市场里的热销商品,成为推动当地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针尖起落,丝线翻飞。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传承千年的彝族刺绣正从博物馆的静态展品、彝家女儿的嫁衣,变为T台上的时尚潮流、市场里的热销商品,成为推动当地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近日,随着红河州刺绣产业发展推进会的召开和一场将古老州衙变为时尚秀场的“红河刺绣”时装展演,石屏县探索出的“非遗+产业”新路径引发关注。当地通过组织化、市场化、品牌化运作,正将分散的“指尖技艺”汇聚为成规模的“指尖经济”,为民族地区如何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提供了一份生动的“石屏答卷”。

“链”上绣娘:组织化破解“散小弱”困局

石屏彝绣以其精美的“挑花绣”“锁绣”技艺闻名,主要分布在异龙、龙朋、哨冲等5个乡镇。然而,这项古老手艺长期面临“散、小、弱”的局面:绣娘群体普遍年龄偏大,年轻人兴趣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好手艺没能变成好收益。

改变始于组织化的“链接”。近年来,石屏县将彝绣产业列入县重点发展规划,通过成立绣娘联合会、扶持龙头企业等方式,构建起“协会+公司+合作社+绣娘”的产业发展模式,将数以千计的绣娘有效“链接”到产业链上。

“以前我们守着手艺,但不知道怎么变成钱。现在加入了合作社,不耽误看店和照顾家里,每个月还能多一份实实在在的收入,日子更有盼头了。”绣娘杨云一边飞针走线,一边对记者说。她自2018年合作社成立起就开始接单,刺绣已成为她百货店生意之外的另一份重要收入来源。

杨云的经历是石屏县上千名绣娘的缩影。目前,全县已有“绣美彝山”“西嫫文化”等4家专业的刺绣文化公司,加上8家机器刺绣工坊和10余家个体加工坊,共同构成了产业主体。这种“龙头企业对接市场、合作社组织生产、绣娘在家接单”的模式,打通了从创意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有效带动了1050名妇女从事刺绣工作。

发展刺绣产业的核心,正是为了让广大农村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绣着花、养着家、带着娃”——这一生动描绘,既是绣娘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成为了当地发展该产业的民生落脚点。

“融”出新意:市场化驱动“老手艺”拥抱新生活

要让非遗“活”起来,就必须让它“火”起来。石屏彝绣的破圈之路,关键在一个“融”字,核心是市场化驱动。

当地企业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大胆推动彝绣与现代审美的融合。如今,彝绣元素不再局限于传统服饰,而是出现在了包袋、彩妆、家居用品乃至高端定制时装上,衍生产品已超过120种,广受市场青睐。

石屏县绣美彝山刺绣专业合作社副经理张琼芬向记者介绍:“我们公司的产品有包包、茶席、口红、项链等,里面都注入了刺绣元素,主要销往上海及红河州的各大景点。我们还在不断扩大绣娘队伍,并构思把异龙湖的景点,比如洄澜阁、廊桥等融入新产品,进一步提升工艺,把刺绣产业发展得更好。”

为了补齐人才短板,石屏县一方面加强与艺术院校合作,着力培养本地的设计、技术人才;另一方面积极承办技能大赛,如今年4月就承办了红河州手工刺绣技能大赛,以赛促学,发掘和培养高端精品绣娘。

“刺绣+文旅”“刺绣+时尚”“刺绣+电商”……一系列的融合发展路径正在石屏变为现实。游客可以在古城体验刺绣制作,时尚买手可以通过线上直播选购新品,民族文化在跨界融合中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织”就未来:品牌化赋能区域发展

一场时装秀,一次产业会,折射出的是红河州以文化自信赋能区域发展的战略远见。

目前,红河州绣娘协会、石屏县绣娘联合会的成立,旨在整合资源、共享优势,在原料采购、技术创新、市场拓展上形成合力,统一打造“红河绣品”区域公共品牌。

“把花腰彝刺绣做大做强,是我们的目标。”石屏县绣娘联合会会长张美珍说,“我们会深入整理传统纹样,再融入符合现代需求的创新元素,打造出有石屏特色的代表性品牌,希望它能像我们的海菜腔、烟盒舞一样,走向世界。”

从一位绣娘的增收到一个产业的崛起,再到一个区域的发展,红河刺绣石屏彝绣的故事,为民族地区立足自身文化资源、探索产业振兴之路提供了生动范例。它证明了当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市场经济有效结合,不仅能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更能迸发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力量。

云南网记者 段芃

来源:云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