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石,恰似一棵深深扎根于生活土壤的参天大树,为人们提供滋养与慰藉。在耀州这片兼具古朴韵味与蓬勃活力的土地上,面食文化以其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吐露芬芳,承载着当地人的生活智慧、情感记忆与文化传承。窝窝面、刀剺面、咸汤面,这三种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石,恰似一棵深深扎根于生活土壤的参天大树,为人们提供滋养与慰藉。在耀州这片兼具古朴韵味与蓬勃活力的土地上,面食文化以其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吐露芬芳,承载着当地人的生活智慧、情感记忆与文化传承。窝窝面、刀剺面、咸汤面,这三种面食各具风格,却又相互交织,共同绘就了耀州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长卷,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情感纽带。
窝窝面,堪称面食中的 “稀世珍宝”,宛如一位身着华服、气质高雅的名门闺秀,尽显精致奢华。其历史可追溯至清道光年间,当时,耀州名厨刘纪汉研制出这道美味佳肴。因其制作工序复杂、食材讲究,窝窝面仅在一些高端宴席上出现。
窝窝面的制作过程,是传统技艺与匠心的完美演绎。用鸡蛋液和食用油和面,再将面团擀薄切成小丁。师傅们手持特制工具,上下翻飞,如同技艺高超的雕刻家精心雕琢,一颗颗小巧玲珑、圆润的 “小窝窝” 便呈现出来,恰似夜空中闪烁的繁星,散发着诱人的清香。
窝窝面的灵魂在于高汤。这汤选用金华火腿、干贝、猪腿骨等食材熬制。制作步骤如下:锅底放油,下入葱姜和肉糜,炒香后加入高汤,烩入煮熟的 “窝窝” 和配菜,再用海米水提鲜并添加调料。各种食材的鲜味在锅中交融渗透,仿佛奏响一曲和谐美妙的交响乐。“窝窝” 与精心熬制的高汤相遇,一场味觉与视觉的盛宴瞬间开启。贝肉的弹嫩、火腿的醇厚、杏仁的脆爽,与筋道的 “窝窝” 相互融合,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诱惑,令人沉醉其中,回味无穷。
在我的记忆中,耀州花园饭店的窝窝面是最美味的,是我吃过最好吃的。上桌的窝窝面,色泽鲜亮,香气四溢。“窝窝” 颗颗饱满,在高汤中宛如珍珠般璀璨。舀一勺入口,多种口感在口腔中层层绽放,味道浓郁却又不失清新,让人欲罢不能。每一次咀嚼,都是对这道美食的致敬;每一口吞咽,都带着对耀州饮食文化的赞叹。窝窝面不仅是美味佳肴,更彰显着耀州人的热情好客,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今,窝窝面搭乘线上平台的快车,走出耀州,吸引了众多外地食客。据美食推荐平台数据显示,近年来,耀州窝窝面相关话题的浏览量年增长率达30%,点赞量也持续攀升。不少游客正是受其精美图片与诱人介绍吸引,慕名而来。窝窝面,正从耀州人的传统美食,转变为耀州文化传播的闪亮名片。
刀剺面,如同一位朴实勤劳的姑娘,散发着亲切温暖的气息,成为耀州百姓日常餐桌上的常客。它的起源与耀州的农耕文化紧密相连。耀州地处关中平原向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农耕文明源远流长。过去,农民们在田间劳作,为了快速补充体力,便创造出这种制作相对简单、口感筋道的面食。
刀剺面讲究粗细均匀、薄厚相当。传统做法是将擀好的面对折两次,以擀面杖做尺,用刀沿着擀面杖边沿划开。刀随杖走,刀起面出。剺面细细长长又层层叠叠,像妇女的发丝结成的云鬓。面入锅中,滚水托着面条上下浮动,仿佛盛开的花朵在风中摇曳。刀剺面刚劲有力,仿佛蕴含着耀州人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入口时,筋道的面与牙齿相互较量,带来独特的嚼劲与满足感。
刀剺面的臊子丰富多样。鲜香的肉臊子,精选肥瘦相间的猪肉,切块煸炒出油,加入葱姜蒜爆香,再以酱油、料酒调味,小火慢炖至肉质酥软、汤汁浓郁,肉香四溢;清爽的素臊子,将西红柿、土豆、红萝卜、豆角等新鲜蔬菜巧妙搭配炒制,色泽鲜艳,味道鲜美。无论搭配肉臊子还是素臊子,刀剺面都能碰撞出美妙滋味,每一口都仿佛带着泥土的芬芳与阳光的温暖,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油泼的吃法,将其风味发挥到极致。滚烫的热油浇淋在辣椒和葱花上,“刺啦” 一声,香气瞬间四溢,点燃整个味蕾,令人欲罢不能。
刀剺面尤以耀州小丘镇的最为正宗,堪称当地群众招待亲朋好友的 “标配”。在小丘,有一手做刀剺面的绝活,是好媳妇的加分项。如今,一些耀州餐厅的制作工艺不断创新,加入全麦面粉、蔬菜汁等健康食材,既保留传统风味,又满足现代人的营养需求。刀剺面,在传承中创新发展,与窝窝面相互补充,丰富着耀州人的饮食选择,也成为耀州农耕文明在现代社会的延续。
咸汤面,宛如一位忠诚的老友,用温暖的味道唤醒沉睡的灵魂,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耀州人心中永恒的眷恋。它起源于清末,由一位名叫耿建民的人所创。最初,咸汤面是为了满足当时人们在寒冷冬日里快速获取热量、抵御严寒的需求。
咸汤面,于我而言,是心中至爱,更是耀州人早餐的灵魂,陪伴着一代又一代耀州人迎接新的一天。咸汤面的制作从前一天晚上开始:用碱水和面后扯成宽细两种面条煮熟,再将面条用冷水冲透后拌上熟菜油备用。翌日清晨,将煮面的稀面汤煮沸,加入食盐、特制的调料粉和豆腐块等配菜,然后将熟面条盛入碗中,用笊篱在汤锅中将面条来回浇透几次,加韭菜、葱花、油炸豆腐丝,再浇汤。如此,一碗咸汤面就可以上桌了。
八十年代末,我来到耀州求学。那段青涩时光里,学校附近街道上咸汤面的香气,如一缕缕温暖的阳光,穿透清晨的薄雾,照亮了我的清晨,成为我心中永不磨灭的记忆。那时,两毛钱一碗的咸汤面,对囊中羞涩的我而言,每一次品尝都是难得的享受。成年后,无论走到哪里,咸汤面的味道始终萦绕心头,成为我对耀州眷恋的寄托。每次外出归来,一踏上耀州土地,对咸汤面的思念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来不及放下行囊,便直奔熟悉的面馆。走进面馆,热气与香气扑面而来,瞬间拂去旅途的疲惫。“多放辣子,韭菜、葱都要,加豆腐丝!” 我迫不及待地说着,师傅笑着应下。我的目光随着师傅的动作,满心期待。不多时,一碗汤色红亮、面条筋道的咸汤面摆在面前。汤头醇厚微辣,香气扑鼻。夹起一筷子面条送入口中,熟悉的味道在舌尖散开,刹那间,旅途的疲惫与在外的烦恼一扫而空,心中满是温暖与满足,仿佛回到那段无忧无虑的青春时光。
耀州像我一样对咸汤面怀有深厚情感的人不在少数。对于许多耀州游子而言,咸汤面是乡愁的象征,是无论走多远都难以割舍的味道。它见证了耀州的变迁与发展,承载着耀州人的记忆。过去,它是人们应对忙碌劳作的快捷能量早餐;如今,它依旧是耀州人乡情的寄托,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情感桥梁。随着美食旅游的兴起,咸汤面成为耀州的文化名片,吸引着各地游客,让更多人了解耀州,爱上耀州。
耀州面食,不仅是美味的食物,更是岁月沉淀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是游子心中永远的牵念。在时代浪潮中,它们坚守传统制作工艺与独特风味,又不断融入现代元素,与时俱进。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让我们放慢脚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一碗耀州面食。感受美味在舌尖的舞动,体会汤汁带来的满足,让味蕾沉浸于独特风味中。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品味耀州的历史与文化,感受浓浓的乡情,让心灵在这温暖的味道中寻得慰藉与滋养,找到那份属于家的归属感。耀州面食,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正以其独特魅力与顽强的生命力,在岁月长河中绽放光彩,传承不息。它不仅是耀州人生活的重要部分,更为中华饮食文化宝库增添了绚丽色彩。
来源:慧哥可真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