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千百年来,民本思想始终是中国治国理政的核心脉络。从《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的古训,到新时代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的庄严承诺,“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 的价值追求,不仅是跨越时空的政治智慧,更是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千百年来,民本思想始终是中国治国理政的核心脉络。从《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的古训,到新时代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的庄严承诺,“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 的价值追求,不仅是跨越时空的政治智慧,更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遵循。
以人民之心为心,重在守牢 “为民初心” 的价值坐标。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百姓的急难愁盼,就是施政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浙江杭州,社区干部带着 “民情日记本” 走街串巷,把老人的养老需求、商户的经营难题、居民的环境诉求一一记下,短短半年推动加装电梯 12 部、建成社区食堂 3 个;在甘肃定西,驻村工作队扎根黄土坡,用 “一户一策” 的精准帮扶,让曾经的 “苦瘠甲天下” 之地长出万亩马铃薯产业园,带动千余农户年均增收超 2 万元。这些基层实践印证着一个真理:唯有把群众的 “心上事” 当成 “上心事”,才能让政策的温度直抵人心,让执政的根基深植于民。
以天下之利为利,贵在践行 “务实利民” 的行动哲学。“天下之利” 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一个个具体的民生领域,体现在 “不让一个人掉队” 的共同富裕路上。脱贫攻坚战中,数百万党员干部深入贫困一线,用 “一个都不能少” 的决心,让近 1 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从 “农村公路户户通” 到 “医保跨省异地直接结算”,从 “乡村教师生活补助” 到 “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每一项政策的落地,都在破解民生痛点、填补民生短板。正如古人所言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只有将 “天下之利” 分解为一件件可感知、可获得的民生实事,才能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从 “人民之心” 到 “天下之利”,本质上是 “初心” 与 “使命” 的辩证统一。以人民之心为心,是筑牢 “为谁发展” 的思想根基;以天下之利为利,是明确 “怎样发展” 的实践路径。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征程中,更需要始终锚定这一价值航向。无论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而推进的 “银发经济” 布局,还是为解决 “看病难、看病贵” 而深化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无论是为保障粮食安全而实施的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战略,还是为改善生态环境而推进的 “双碳” 行动,每一项决策都需紧扣 “人民需求”,每一步行动都需聚焦 “天下之利”。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新时代新征程,唯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 “时时放心不下” 的责任感办好民生实事,以 “功成不必在我” 的境界谋划长远之利,才能凝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这既是对 “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 最好的践行,也是新时代中国发展最深厚的底气所在。
来源:吕英儒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