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得那是1983年冬天吧,具体哪个月记不太清了,反正天挺冷的,地里的活也基本完了。我们大队那会儿每年都有几次分猪肉,一般是春节前和秋收后,有时候赶上什么大事,队里也会杀猪犒劳大伙儿。那年我爹去世没多久,娘身体也不好,家里就我和两个妹妹,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声明:为阅读方便,本文用第一人称写故事,情节虚构处理,切勿对号入座!
讲述人/老刘
记得那是1983年冬天吧,具体哪个月记不太清了,反正天挺冷的,地里的活也基本完了。我们大队那会儿每年都有几次分猪肉,一般是春节前和秋收后,有时候赶上什么大事,队里也会杀猪犒劳大伙儿。那年我爹去世没多久,娘身体也不好,家里就我和两个妹妹,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我家那会儿算是队里的困难户了。爹原本在生产队干活挺卖力的一个人,结果打谷机出了事故,人就这么没了。我那时候才十五六岁,还在上初中,学也没法上了,只能回来当家。两个妹妹比我小,大的十二,小的才八岁。娘自从爹走后,整个人就像丢了魂似的,干活也没精神,经常咳嗽,医生说是肺不好。
说起分猪肉这事儿,其实在我们那个年代,那可是大事儿。现在你们想吃肉随时能买,但那会儿不一样啊。肉票都是限量的,一个月也就那么一两斤的指标。生产队杀猪分肉,可是一年到头难得的几次大福利。
那天一大早,队里的广播就哇啦哇啦响起来了:“今天上午九点,在大队部前院分猪肉,各家各户派人带着票来领取。。。”我听到后赶紧把家里的肉票和布票翻出来,算了算,咱家四口人,应该能分到一斤多肉。
天气冷得很,地上结了一层薄霜,我穿着爹留下的那件厚棉袄,还是冷得直哆嗦。我记得我穿了双解放鞋,那鞋底都磨薄了,走在结霜的路上,脚底冰凉冰凉的。去大队的路上碰到王婶子,她问我:“小刘啊,你娘今天咋没来啊?”我说:“我娘病了,躺在炕上起不来,让我来领肉。”王婶子摇摇头,叹了口气说:“哎,你爹要是在就好了。。。”
到了大队部,人已经不少了。大家都搓着手,跺着脚,等着分肉。大队长和会计站在一张桌子后面,桌子上放着一本登记册和一杆大秤。旁边是两头刚杀的猪,已经剥了皮,白花花的猪肉挂在那里,冻得发硬。几个壮实的男人拿着菜刀在那儿剁肉,咣咣的声音挺响的。
大家排着队,一个个上前称肉。规矩是这样的:每家按人头和工分综合来算,但好肉和肥瘦肉是要分开的。肥肉和瘦肉价格还不一样呢,瘦肉贵些。有些人家有关系,就能分到好一点的肉。我们家就没这个待遇了,毕竟我爹不在了,也没人替我们家说话。
轮到我的时候,会计翻开本子看了看:“刘家,四口人,你娘一年的工分是43分,你的是15分,加起来。。。嗯,按规定可以分一斤二两肉。”大队长在旁边说:“小刘家困难,多给两两。”会计点点头,在本子上记下一斤四两。
负责剁肉的是个壮实的汉子,姓张,我们都叫他张屠户。他拿起一块带皮的肥肉,往秤上一放,看了眼秤杆:“一斤三两,多给一两。”说着就要包起来给我。
就在这时候,我舅舅——也就是我娘的弟弟突然出现了。他平时在县城工作,是个小干部,很少回村里。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来的,反正我是没注意到。他走过来,看了眼那块肥肉,皱了皱眉头。
“等会儿,”我舅小声对张屠户说,“我侄子家里困难,他爹去年才没的,给块好点的肉。”
张屠户看了看我舅,又看了看大队长。大队长微微点了点头。张屠户就把那块肥肉放回去,挑了一块肥瘦相间的肉,那种肉吃起来香,可以炖菜什么的。
称过后,那块肉只有一斤二两,比规定的少了两两。我舅舅笑着摇摇头:“再加点呗。”
张屠户有点迟疑,但还是又切了一小块全瘦肉放上去,这下差不多一斤四两了。我舅给我包好肉,正要递给我时,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一块东西,迅速地塞进肉包里,小声对我说:“带回去给你娘和妹妹吃。”
我低头一看,发现那是一块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少说也有半斤重。那是好肉啊,平时大队干部才能分到的那种。不知道是我舅自己的份额,还是他专门托人要的。
当时我也不知道怎么了,鼻子一酸,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我赶紧低下头不让人看见,但我猜舅舅是看到了。他拍拍我的肩膀,什么也没说,转身走开了。
说实话,那会儿我家真的很难,娘生病没力气干活,我一个半大小子能干啥呢?队里的活太重,我干不了多少,挣的工分少得可怜。两个妹妹还小,整天嚷嚷着想吃肉。这些肉够我们家改善几顿生活了。
现在想想,那块肉的滋味我到现在还记得。回家后,我把肉给娘看,她问我哪来这么多肉,我就把舅舅的事告诉她。娘也红了眼眶,说她弟弟心疼她。娘把肉分成了几份,说要省着点吃,能吃好几天呢。
晚上,娘用一小块肉炒了咸菜,那香味飘满了整个屋子。两个妹妹围在锅边直流口水。娘说:“别急,马上就好了。”我和妹妹们围着桌子,看着那盘肉,谁都舍不得先动筷子。最后还是娘说:“快吃吧,肉凉了就不香了。”我们这才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那顿饭真的很香,香得我到现在都忘不了。娘把最大的一块肉夹给了我,说:“你是男孩子,要多吃点,长力气。”我偷偷地把肉又夹回了娘的碗里,说:“您身体不好,得补补。”娘拗不过我,笑着摇了摇头,眼里有泪光。
那年冬天特别冷,但有了那次分肉的事,我家好像不那么冷了。舅舅那块肉,我们家吃了好几天。娘把一部分做成了肉酱,拌着白菜吃;还有一部分腌了起来,说留着过年吃。
过了几天,舅舅来看我们。他带了些糖果给我妹妹,还给娘带了一些药。吃饭的时候,娘特意用腌好的肉炒了个土豆丝,说是感谢舅舅的心意。舅舅吃了几口,笑着说:“姐,你做的菜还是那么香。”
娘当时就湿了眼眶,说:“要不是你,孩子们都吃不上这么好的肉。”舅舅摆摆手,说:“哪里的话,我这当弟弟的,能帮就帮点呗。”
接着舅舅问我学习怎么样,我低着头不说话。自从爹走后,我基本上没再去上学了,整天在队里干活。舅舅似乎明白了什么,叹了口气,说:“学还是要上的,不然以后怎么办?”
我说:“家里没人干活,两个妹妹还小。。。”
舅舅打断我:“这事我来想办法。你姐夫在县城医院工作,他说可以帮你娘看看病。你妹妹们大点了可以去县城上学,我们接济着。你得把学上完啊。”
听了这话,我又想哭了。当时农村孩子能上完初中就不错了,更别说上高中、考大学了。但是舅舅给了我一个希望,让我觉得生活还是有奔头的。
然后。。。哦,对了,后来那年春节,舅舅真的带着姨夫来接我娘去县城看病了。姨夫是县医院的一个小医生,虽然职位不高,但在那个年代能在医院工作也是很不错的。他给我娘看了病,说是慢性支气管炎,开了一些药,还安排娘住了几天院。
舅舅还真的像他说的那样,帮我张罗着继续上学的事情。他说县城有个职业高中,学两年就能出来工作,让我考虑一下是否愿意去。我一听有这好事,连忙点头答应了。那会儿能上一个职业高中,毕业后分配工作,那可是多少人羡慕的事啊。
说起来那会儿的生活条件真是苦,不像现在你们小年轻,想吃啥就吃啥。记得我上职高那会儿,一个月的伙食费才十来块钱,但对我们家来说也是很大一笔开支了。舅舅每个月都会给我寄点钱,我省着花,勉强够用。
1986年吧,我从职高毕业了,被分配到县里一个小工厂当了学徒工。那会儿已经开始改革开放了,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我开始能挣钱了,每个月发了工资,第一件事就是给家里寄钱。娘的病也好多了,两个妹妹也都能上学了,大妹妹在县城念高中,小妹妹上初中。
其实回想起来,我们家能有今天,真的要感谢舅舅。从那次分猪肉开始,他就一直在默默帮助我们家。要不是他,我可能早就辍学在家,一辈子当个农民了。哪能有后来的工作,哪能娶上媳妇,哪能让两个妹妹都上了大学呢?
有时候我在想,就是那块肉改变了我的命运。不对,应该说是舅舅的那份心意改变了我们全家的命运。
哎呀,说着说着又扯远了。其实我就是想说那次分猪肉的事,怎么又说到后面去了?老了老了,思路总是不清楚,你们别笑话我。
记得那天从大队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是人,命运却这么不同?有的人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有的人家却处处艰难。我爹要是不出那个意外,我们家会不会也过得好一些?但转念一想,又觉得自己其实很幸运,至少有舅舅这样的亲人时刻惦记着我们。
那块肉,我记得特别清楚,是从猪肋条那里切下来的,肥瘦相间,煮熟了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舅舅肯定是费了不少心思才弄到的。也许是托了关系,也许是用自己的那份换的,反正不会是轻易得来的。
说实话,当时的我,拿着那包肉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为能给家里带回这么多好肉而高兴,一方面又为自己家的处境而难过。才十几岁的年纪,就得扛起一个家,那感觉真的很难形容。
现在日子好了,想吃啥肉都有,超市里猪牛羊肉应有尽有,但我总觉得现在的肉没有那时候香。我媳妇老说我是老古董,思想跟不上时代了,可能吧。但那年那块肉的味道,真的是刻在我骨子里了。
去年我舅舅八十大寿,我专门回老家去给他祝寿。他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但精神还不错。我悄悄地跟他提起了那年分猪肉的事,问他还记不记得。
舅舅愣了一下,然后笑着说:“哪有那么清楚啊,都四十年前的事了。”但从他的眼神里,我能看出来他是记得的。可能是不想让我太感激他,所以假装记不得了。
饭桌上,我特意买了一块上好的五花肉,让厨师做了个红烧肉,敬舅舅的酒。我说:“舅舅,这块肉是我特意买的,和那年您塞给我的那块一样。”舅舅笑着摇摇头,说我这人真是记性太好了,专门记这些没用的事。
其实,有些恩情怎么可能忘记呢?尤其是在最艰难的时候,给予的那一点温暖,往往就是支撑一个人走下去的动力。
那年我才十六岁,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感动,什么叫亲情。那块肉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份牵挂,一份责任,提醒着我要坚强,要照顾好家人。
我现在有时候也会故意多买点好肉,分给村里的困难户。媳妇问我为啥老做这事,我就把那年的事告诉她。她听完后,再也没说什么了,反而主动提出咱家过年多准备些东西,分给村里有困难的人家。
去年我女儿大学毕业,找了个不错的工作。过年回来,她说在单位组织了一个爱心社团,专门帮助困难家庭的孩子。我听了特别高兴,觉得这种好的传统在延续着。
哎呀,我这人就是话多,本来想说那块猪肉的事,结果又扯了这么多。不过人老了就这样,喜欢回忆过去,尤其是那些刻骨铭心的往事。我就想说,人这一辈子,吃过的盐比你们年轻人吃过的米还多,经历过的事情也多。但最后留在记忆里的,往往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充满人情味的小事。
就像那年冬天,舅舅悄悄塞给我的那块肥肉。
来源:小城故事多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