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息一出,不少人都觉的这个消息有些太突然了,可如果了解其中的背景就会明白,这场谈判并非无的放矢,而是一次中方提前做好了充分准备、主动亮剑的交锋。
9月12日,商务部就“中美下一轮会晤”一事答记者问,称中方代表团将在9月14日飞往西班牙,进行为期三天的第四轮经贸磋商。
消息一出,不少人都觉的这个消息有些太突然了,可如果了解其中的背景就会明白,这场谈判并非无的放矢,而是一次中方提前做好了充分准备、主动亮剑的交锋。
要知道,前三轮中美谈判,中方基本上都是在美方突然发难、临时出牌的情况下去应对。
5月份,在瑞士日内瓦的第一轮谈判,彼时美国对部分中国产品的加征关税一度飙到可怕的245%,这在当时几乎是压向中国出口型企业的“重锤”。
那场会谈前,很多中国企业主心里都凉了半截,担心美方咄咄逼人的态度会让谈判崩盘。但最终中方硬是顶住压力,拿下了暂时互撤关税的结果,喘了一口气。
第二轮谈判是在6月的英国伦敦,美国人上来就抛出两个重磅威胁,分别是断供EDA软件(芯片设计核心工具)和断供国产大飞机C919的发动机。
这两样东西对于中国的科技和航空产业都至关重要。那一轮,谈判现场火药味极浓,双方你来我往,但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
第三轮在7月的瑞典举行,当时美方盯上了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按照美国人的逻辑,中国如果继续买俄油,就要被加税,他们甚至要求中国立刻停止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
这是赤裸裸的干涉能源主权,中方代表的回答只有一句话:“能源主权容不得你指手画脚。”
这句话直接让美国首席谈判代表贝森特的脸色绷得像石头,结果美方干脆不签“继续暂缓24%关税”的联合声明,提前收场,那一次中美可以说几乎是谈崩了。
大家要注意这24%关税的背景,在今年5月第一轮谈判里,双方达成过临时共识:将这部分关税暂缓执行90天。
当时的延期是在8月11日截止,特朗普的算盘是拖到最后一刻,看看能不能压出更多利益。最后一天他发现谈不出新条件,只得灰溜溜地签字,把这份暂缓再延长90天,也就是说,大限将到今年11月10日左右。
眼看关税又一次到倒计时,特朗普还是不得不回到谈判桌。因为这一次,他不仅要解决关税的问题,还急着想让中国帮他一件“救命”的事。于是才有了这场9月14日开始的第四轮谈判。
不过,与此前的回合不同的是,中方在这一次开局就亮出了底牌。
9月12日,商务部直接对记者公布了此次谈判的三大核心议题,而且是直截了当的点名:第一,美国能不能彻底撤销那24%的加征关税;第二,出口管制限制问题,尤其是所谓的高科技产品对华断供禁令;第三,就是最近被炒得沸沸扬扬的TikTok可能被美方强买强卖的事情。
这在中美谈判史上相当罕见,以前中方在会前基本都语焉不详,只会说“双方就经贸问题进行交流”,具体内容外界只能根据美国媒体的披露去猜。
这一次主动公开筹码,不仅是向国内交代,更是向美方释放信号——我们准备好了,这一仗是有备而来。
从中方释放出的态度看,前两个议题算是老问题,几轮下来都没有彻底解决。
但第三个TikTok议题,则是美方新加的“筹码”,美国早就打算用“国家安全”这顶帽子强行逼TikTok出售核心业务给美国公司。
这一招早在拜登还在任时就玩过多次,只不过换汤不换药。这种手法的本质,是在谈判前给自己加砝码,把对方推到心理防线的边缘,然后以此来换取在其他谈判条款上的让步。
比如,可能特朗普会暗示,如果TikTok问题上有合作,那么关税问题上就可以商量。
但这一次,中方直接回应说TikTok是中国企业,不存在拱手让人的事。想用这种讹诈手段?不可能。
实际上,美国扔出TikTok的议题,很可能只是一个烟雾弹,真正让特朗普寝食难安的是另一件事——大豆。
大家要知道,9月份正是美国大豆的收割季,美国中西部那些大豆农场主不只是农民,还是特朗普的重要票仓。
这些人希望大豆能顺利出口,尤其是出口到中国这样的大买家,可问题是,自从几年前的贸易战开始,中国为了降低受制于人的风险,已经大幅减少从美国进口大豆,把订单转向了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
今年,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于那些指望出口的农场来说,这就是灭顶之灾。
摆在特朗普面前的现实是,如果中国不恢复大量购买美国大豆,那么等到几个月后,他面对的将是一大片滞销的豆田、一堆装满仓库却卖不出去的货,甚至是用低价倒卖给其他国家的窘境。
再加上美国国内的通胀和农民收入问题,这对他的政绩是沉重打击。所以早在8月初,特朗普就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喊话,要求中方“立即购买更多大豆”,还狮子大开口要中国把采购量增至原来的四倍。
然而喊话归喊话,中方既没回应,也没下订单。这等于是直接把特朗普晾在一边。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特朗普急着安排第四轮谈判,背后隐藏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在11月关税大限前,逼中国在购买大豆的问题上松口,他希望用第四轮谈判换回农民选票。
而中方的态度是,贸易不是单方面的施舍,是利益交换。美国如果既想让中国大量买他的农产品,又想在关税、出口管制、科技封锁上继续掐脖子,这种做法,没有任何国家会接受。
很多人说,这一次谈判来的突然。其实突然的,不是谈判本身,而是态势的转变。前三轮美方常常是突然出招,然后逼中方被动应对,中方谈完之后再对外说结果。
而这一次,中方提前把条件放到台面上,让美方自己掂量。这背后的含义是,中方对于第四轮谈判的预期其实很清楚,要么美方展现诚意,做出让步换回利益;要么就重复第三轮的剧本,谈不成就不签声明,剩下的各回各家,各找各的路。
来源:知法而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