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复星医药要想真正成为全球领先的制药企业,创新无疑是最为关键的驱动力。我们必须持之以恒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复星医药(600196.SH;02196.HK)董事长吴以芳在近日举办的年报媒体沟通会上接受支点财经记者采访时明确指出。
复星医药总部大楼(复星医药供图)
“复星医药要想真正成为全球领先的制药企业,创新无疑是最为关键的驱动力。我们必须持之以恒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复星医药(600196.SH;02196.HK)董事长吴以芳在近日举办的年报媒体沟通会上接受支点财经记者采访时明确指出。
作为一家创新驱动的全球化医药健康产业集团,复星医药在2024年交出了一份稳健向好的成绩单:实现营业收入410.67亿元,归母净利润27.7亿元,同比增加16.08%;经营现金流表现出色,达到44.77亿元,同比大增31.13%,并计划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2元。
这一卓越的业绩表现,是公司在产品创新、研发创新以及国际化战略等多个维度持续深耕、不懈努力的结果。
创新产品国际化加速
创新是复星医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2024年,复星医药积极调整业务结构,加大对创新产品的支持和发展力度。制药业务实现收入289.24亿元,实现分部业绩33.0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4.8%,分部利润为32.5亿元,同比增长65.7%,彰显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2024年,复星医药在创新药领域成果丰硕,自主研发及许可引进的7个创新药/生物类似药共16项适应症获批上市,8个创新药/生物类似药进入上市前审批或关键临床阶段,同时有18项创新药/生物类似药项目(按适应症计算)获批开展临床试验。
在攻克全球头号癌症杀手肺癌的征程中,复星医药自主研发的创新药抗PD-1单抗汉斯状(斯鲁利单抗注射液),不仅是全球首个获批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的抗PD-1单抗,更是首个且唯一在欧盟获批上市用于ES-SCLC治疗的抗PD-1单抗。
2024年,汉斯状于中国境内新增获批一项治疗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NSCLC)适应症,这是其在肺癌领域获批的第三项适应症,进一步拓展了患者覆盖范围。目前,汉斯状已在中国、欧洲和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获批上市,惠及超过10万名患者。
在乳腺癌、胃癌等高发癌症治疗领域,复星医药自主研发的单抗生物类似药汉曲优(注射用曲妥珠单抗)已成功在中国、欧盟、美国等50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并被纳入中国、英国、法国等多个国家的医保目录。截至目前,汉曲优已惠及超过24万名患者。
在罕见病药物研发方面,复星医药自主研发的MEK1/2选择性抑制剂芦沃美替尼片(项目代号:FCN-159)取得重要进展,两项适应症(治疗成人树突状细胞和组织细胞肿瘤、治疗2岁及2岁以上儿童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相关的丛状神经纤维瘤(PN)的上市注册申请先后获国家药监局受理,且均被纳入优先审评程序。
在非肿瘤领域,2024年,复星医药也收获颇丰。自主研发的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 细胞)、汉达远(阿达木单抗注射液)4项新增适应症,以及许可引进的普瑞尼(普托马尼片)、苏可欣(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第二项适应症于中国境内获批;在研地舒单抗生物类似药HLX14的上市申请相继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加拿大卫生部(Health Canada)和美国FDA受理。
吴以芳向支点财经记者介绍,复星医药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持续聚焦高价值的创新药和医疗器械领域,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在CAR-T细胞治疗领域,复星医药已掌握核心技术,并正在全面拓展业务范围。同时,公司积极培育新的技术平台,如核药领域,为未来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在医疗器械方面,复星医药与国际顶尖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例如与直观医疗携手推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国产化;与医视特(Insightec)合作,让磁波刀技术惠及更多帕金森病患者和特发性震颤患者。
“无论是海外市场还是其他市场,若想在行业中保持长期可持续的竞争力,就必须拥有自主核心IP和技术,构建起坚实的技术壁垒,才能在行业里始终占据高端价值地位。”吴以芳强调。
复星医药拥有10条生产线通过美国、欧盟等主流法规市场GMP认证(复星医药供图)
55亿研发投入,AI强势赋能
研发创新始终是复星医药发展的核心动力。公司已构建起自主研发、合作开发、许可引进、产业投资等多元模式相结合的开放式、全球化的药品创新研发体系,聚焦肿瘤(实体瘤、血液瘤)、免疫炎症等核心治疗领域,重点强化抗体/ADC、细胞治疗、小分子等核心技术平台,并与产业基金合作布局核药、RNA、基因治疗、AI药物研发等前沿技术,确保创新研发的持续性与前瞻性。
2024年,复星医药在研发上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高达55.54亿元,其中研发费用为36.44亿元,制药业务研发投入49.1亿元,占制药业务收入的16.98%,维持着较高的研发强度。按适应症计算,主要在研创新药、生物类似药项目超过80项。
过去一年,复星医药制药板块专利申请达220项,其中包括美国专利申请3项、PCT申请18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66项,这些专利成果为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构筑了坚实的技术壁垒。
在研发投入布局方面,复星医药秉持稳健、理性原则。吴以芳表示,公司的研发投入主要分为自主研发投入和基金孵化培育两个方面,二者各有侧重。自主研发投入通常集中在核心战略领域,比如肿瘤、免疫炎症、肾病等风险适中的核心治疗领域;而对于那些高风险、高价值、潜力巨大但并非当前战略聚焦的领域,复星医药则选择通过基金投资孵化的方式进行探索,这种方式有效拓宽了公司的业务触达能力。
“如果发现了极具潜力的优质资产,我们认为有必要将其内化,就可以优先收购,使其成为新的增长战略支点。”吴以芳指出,如果公司不进行内化,而项目发展态势良好,这些孵化的项目可以自主走向资本市场,或者出售给其他感兴趣的企业。
在扩张的同时,复星医药始终保持理性。自2023年下半年起,公司陆续关闭了几个国外高成本的研发中心,将相关研发工作转移到成本效率更高的国内。这一举措既确保了高价值项目的研发进度不受影响,又有效降低了研发费用。正如吴以芳所说:“行业变化时,企业需要审时度势,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变革。”
当下,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医药健康行业的格局。近期,复星医药自主研发的Pharm AID决策智能体平台正式发布,该平台深度融合全球领先的大模型技术,率先接入Deepseek R1,在药物商业价值辅助决策、点位预测、毒理优化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大幅提升了药物研发效率,有力加速了研发成果的转化进程。
吴以芳表示,“Pharm AID将使原来的整个创新发现流程和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我们坚信通过人工智能的导入,研发效率和研发成功率在两个维度上都将得到全面提升。”
复星医药细胞治疗药物生产线(复星医药供图)
营收占比近三成全球运营能力进一步夯实
复星医药坚定不移地推进国际化战略,在2024年取得了显著成效。公司海外收入112.97亿元,占营收比重27.51%。目前,公司的医药制药与医疗器械业务已广泛覆盖美国、欧洲、非洲、印度和东南亚等海外市场,海外商业化团队超1000人。
在美国市场,复星医药的仿制药自营团队日趋成熟,与各大分销商及集团采购组织(GPO)均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有力推进了制剂产品的销售。与此同时,公司已组建美国创新药团队,并开展创新药抗PD-1单抗斯鲁利单抗注射液的商业化筹备工作。吴以芳表示,美国创新药团队能够随时掌握美国市场动态,深度参与产品上市的每一阶段,包括法规注册和临床研究当中,为未来产品上市后的营销工作做好充分的专业准备。
在欧洲,复星医药旗下的Gland Pharma通过控股子公司Cenexi成功构建起欧洲本土化制造能力。复锐医疗科技(Sisram)的全球直销办公室拓展至12个,营销网络覆盖全球超过110个国家和地区,直销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至87%。博毅雅(Breas)的营销网络也已覆盖欧洲、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成熟市场。
在新兴市场,复星医药在非洲市场的销售网络已覆盖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并持续推进科特迪瓦园区项目建设,以实现非洲本地化药品制造和供应。2025年2月,复星医药新设南宁药械销售平台,逐步推进东南亚注册和商业化能力建设,以拓展当地市场。
此外,复星医药还积极拓展中东市场,2024年,控股子公司复宏汉霖与SVAX达成战略合作,双方拟于沙特阿拉伯新设合资公司,共同提升创新和高价值产品在MENAT地区(中东、北非、土耳其)的可及性。
公司持续推进生产体系的国际质量标准认证,进一步夯实制剂出海基础。截至2024年末,复星医药制药板块国内控股子公司所有商业化生产线均已通过国内GMP认证,并已有10条生产线通过美国、欧盟等主流法规市场GMP认证。
在对外许可方面,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复宏汉霖已与Accord、Abbott、Eurofarma等20多家国际一流的生物制药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共同拓展全球市场,全面覆盖欧美主流生物药市场和众多新兴市场,已上市的生物药累计惠及超过75万名全球患者。
复星医药还通过全球合作不断丰富核心领域的产品管线。止吐药奥康泽(奈妥匹坦帕洛诺司琼胶囊)、长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产品珮金(拓培非格司亭注射液)、心衰和高血压治疗药物一心坦(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等许可引进产品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惠及广大患者。
复星医药获独家开发和商业化许可的全新机制降磷First-in-class创新药万缇乐(盐酸替那帕诺片)用于治疗CKD成人透析患者的适应症也已于2025年2月在中国获批,将为透析高磷血症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2024年,获许可产品DAXXIFY(达希斐)成为首款于中国境内获批上市的DaxibotulinumtoxinA肉毒杆菌毒素产品,旨在改善中度至重度眉间纹及治疗成人颈部肌张力障碍。
吴以芳强调,预计从2027年开始,复星医药在海外上市的创新药将陆续为公司带来经营贡献,例如今年年初在欧盟获批的PD-1斯鲁利单抗,虽然起步阶段规模较小,但随着获批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多,以及药物的适应症增加,产生的经营效益将不断扩大。未来,海外与国内市场将共同驱动,创新药对公司营收的贡献也将持续增长。
来源:支点财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