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俄友谊源远流长,自从17世纪沙俄与清朝的接触开始,中俄关系历经《尼布楚条约》的平等协商、苏联时期对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支持,到冷战后的关系正常化。尽管曾经历曲折,但近30年来双方通过解决边界问题、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1年),逐步建立起高度政治互信
中俄友谊源远流长,自从17世纪沙俄与清朝的接触开始,中俄关系历经《尼布楚条约》的平等协商、苏联时期对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支持,到冷战后的关系正常化。尽管曾经历曲折,但近30年来双方通过解决边界问题、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1年),逐步建立起高度政治互信。
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段特殊的关系:历史贡献、国家利益、以及复杂性和演变。
1. 历史贡献:
主要源于苏联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国革命的早期以及新中国建国初期所提供的巨大帮助。
· 建党的帮助: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由苏联主导)的帮助下建立的。早期党的许多组织和思想都受到了苏联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影响。
· 抗日战争的援助:在抗日战争时期,苏联是唯一一个向中国提供大量军事援助的国家,援助对象主要是国民政府。苏联航空志愿队直接参加了对日空战,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牺牲和贡献。
· 建国初期的全方位援助:这是最关键的一点。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西方世界普遍敌视和封锁我们。苏联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随后,苏联提供了:
· 156项重点工程援助:这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核心,帮助中国建立了初步的工业体系骨架,涵盖了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化工、国防等几乎所有重工业领域。没有这个基础,中国后来的工业化进程会艰难得多。
· 技术和专家支持:成千上万的苏联专家来到中国,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和管理经验。
· 安全保障:在冷战背景下,与苏联结盟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屏障。
从这段历史看,说 “没有苏联的帮助,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起点会无比艰难” 是符合事实的。这也是老一辈人对苏联抱有深厚感情的历史根源。
2. 国家利益:当前中俄(苏俄)关系的基石
国际关系中最持久、最根本的动力是国家利益,而非单纯的感情或感恩。今天的中俄关系(苏联于1991年解体,俄罗斯是其继承国)之所以被称为“朋友”,主要是基于高度一致的战略利益,是一种“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 共同应对战略压力:当前国际格局下,中国和俄罗斯都面临着来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体系的巨大战略压力。在政治、军事、舆论等领域,双方互为最重要的战略依托。这种“背靠背”的关系对于维护各自的国家安全和发展空间至关重要。
· 经济互补性强:俄罗斯拥有中国发展所需的丰富能源(石油、天然气)和资源。中国则能向俄罗斯提供其所需的机械设备、电子产品、轻工业品等。这种互补性让双边经贸关系变得非常牢固。
· 国际事务中的协作:在联合国、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框架内,中俄在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政治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共同语言。
· 地缘政治稳定:中俄拥有漫长的边境线。两国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实现了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一个友好、稳定的北部邻国对中国来说具有无可估量的地缘政治价值。
3. 复杂性与演变:不只是“朋友”那么简单
我们必须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问题。中苏(俄)关系远非一帆风顺的“友谊”,其间充满了曲折甚至对抗。
· 并非永远的朋友:历史上,苏联也曾表现出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一面,例如斯大林时期对中国利益的损害、赫鲁晓夫时期提出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等企图控制中国的计划。
· 公开决裂与对抗: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苏关系彻底破裂,从意识形态论战发展到边境军事对峙(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苏联甚至一度考虑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那时双方是“敌人”,而非朋友。
· 关系正常化与再定位:直到1989年,中苏关系才实现正常化。苏联解体后,中国与俄罗斯重新谈判,确立了平等互利的新型国家关系。
所以,笔者认为:
1. 感恩历史,但更要认清现实:我们应当铭记和肯定苏联在新中国最艰难时期给予的无私援助(尽管其本身也有战略目的),这份历史功绩不容抹杀。但国际关系的核心是国家利益,今天的“朋友”关系是基于当前共同战略需求的选择,而非单纯地对历史报恩。
2. 是“战略伙伴”,而非“盟友”: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不是军事同盟,不针对第三方,而是基于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一种高水平协作关系。双方既有广泛合作,也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
3. 历史的辩证观:这段关系既有蜜月期,也有对抗期。它告诉我们,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多变的,今天的朋友可能是昨天的敌人,反之亦然。最关键的是要始终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保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总结来说,今天的中俄关系之所以强大而稳定,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两国在当下国际格局中高度契合的战略利益和巨大的合作共赢空间。这是一种更加成熟、理性、也更为持久的国家间关系形态。
来源:华夏儿女们的会客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