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0%没有预制菜!”——当贾国龙喊出这句口号时,他不会想到,短短48小时后,全国370家西贝门店的后厨大门会被迫同时打开。
“100%没有预制菜!”——当贾国龙喊出这句口号时,他不会想到,短短48小时后,全国370家西贝门店的后厨大门会被迫同时打开。
9月12日,媒体登记、戴帽、穿鞋套,在“欢迎监督”的红色横幅下走进操作区,冰柜里整齐码放的却不是生鲜,而是统一配送的料包、预煮汤桶和切割成标准克数的羊排。
记者举起相机,镜头里赫然出现与罗永浩微博同款的“堂食袋装牛肉包”空袋。
冰柜里的真相到底是什么?62亿元的年营收里,又有多少“复热”成本?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这家头部餐饮企业的成本账本、语义游戏与流量攻防。
一、从“莜面姑娘”到“万能蒸烤箱”:媒体镜头下的西贝后厨
9月12日上午10:30,郑州郑东万象城店。
大河财立方记者穿上一次性发帽、鞋套,登记健康声明后,随厨师长李水欣进入后厨。
明档右侧,两名员工正在手搓莜面鱼鱼,镜头拉近,面团在指尖跳跃,与品牌广告里的画面毫无二致;
左侧却是一台十几万元的万能蒸烤箱,羊排设定260℃、9分钟即出。
“草原嫩烤羊排”就在这台机器里完成,店员坦言:“调好温度,放进去就行,出餐很快。”
再往里的“预加工区”,冰柜四层,第一层是已切割成标准克数的羊排,用真空袋密封;第二层是褐色汤底桶,标签写着“凌晨3点熬制”;第三层为黄米凉糕生坯,表面结着薄薄冰霜;最下层则是一袋袋已称重的蔬菜配菜。
厨师长解释,这些都是“原料预处理”,“门店仍需二次调味或加热,按国家规定不算预制菜”。
几乎同一时间,北京朝阳区另一家门店。
凤凰网科技记者看到,冰柜里整齐码放泡菜盒,生产日期标注为9月9日;
炖牛肉从早上5点开始备餐,炖好后的量“够卖两三顿”,卖不完就转员工餐。
面点区则保持“现场和面、现擀现烤”的节奏,烤馕炉明火跳跃,与万能蒸烤箱形成鲜明对照。
西安、深圳、呼和浩特等地门店流程如出一辙:
登记→戴发网→厨师长陪同→可拍照。案板上偶尔出现空料袋,厨师长却避谈来源。
镜头里,手搓莜面与料包复热同框,正是西贝“双轨并行”的缩影:能现场秀的,绝不吝啬烟火;能中央厨房解决的,绝不留给门店浪费时间。
二、“冰柜里的真相”:空袋子、料包桶与语义游戏
真正引发二次热搜的,是《华商报》记者在西安核心商圈店拍到的一幕:
厨师长正介绍“牛大骨现炖”,案板角落却躺着一只拆封的“小牛焖饭牛肉包”空袋,与罗永浩微博晒图同款。面对追问,厨师长只回一句“那是备料拆的”,便不再解释。
这只“沉默的袋子”把西贝的“透明”叙事撕开裂缝——公众要的不是“看得见的手”,而是“看得见的袋”。
按照市监总局2024年3月《通知》,中央厨房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只要在门店“再加热”,就不算预制菜。
于是,西贝把“时间”留在内蒙古央厨:牛肉预煮、调味、真空、速冻;
把“火候”留给门店:拆袋、复热、撒葱花。法律层面,这确实不算“预制菜肴”;
体验层面,顾客却吃出了“工业味”。
语义断层之下,冰柜里的料包桶与空袋子,成了最诚实的“证人”。
三、流量攻防战:罗永浩的10万悬赏与西贝的“欢迎参观”
9月10日,罗永浩一条微博点燃战火:“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配图是一桌西贝招牌菜,账单显示5人消费830元。贾国龙当晚回京召开小型媒体会,表态“一定起诉”,并宣布12日起全国门店开放后厨,上线“罗永浩同款菜单”。
罗永浩则反手悬赏10万元,征集“录像之类、法律上可采信”的预制菜证据。
12日晚,罗永浩抖音直播63分钟,峰值在线100万+,背景板写着“不反对预制菜,只反对用现做菜价格卖预制菜”。他再次晒出“小牛焖饭牛肉包”外包装,强调“九个月保质期、堂食袋装、复热即食”,按正常人类理解就是预制菜。
直播间弹幕刷屏:“支持老罗!”“西贝贵且难吃”登上热榜。
西贝方面则把六部门《通知》抬头和“连锁央厨不纳入预制菜”条款打印成A4纸,贴在门店入口,试图用法规为自己“背书”。
一场关于“定义权”的舆论拉锯,就此展开。
四、62亿元营收账本:客单价165元、翻台4.8次、毛利60%
争议背后,西贝赚钱能力究竟如何?
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集团营收62亿元,创历史新高;
全国近400家门店,年客流3766万人次,人均客单价165元;外卖子品牌贡献20亿元,零售“功夫菜”3.4亿元。
按中式连锁正餐平均净利率7%估算,净利润约4.3亿元——远非网传的“60亿暴利”,但也足够亮眼。
成本结构拆解
食材:央厨集采+冷链配送,毛利率抬升至58%—60%;租金:400家店九成开在优质Mall,租占营收15%—18%;人工:全直营,2.2万名员工,薪酬占比20%;营销:抖音“那达慕羊肉节”14天GMV2.1亿元,流量投放毫不手软。高客单+高翻台(年均4.8次)+强供应链,构成了西贝的“赚钱三角”。
中央厨房把大厨变成“标准工人”,门店厨房缩小、人效提升;
万能蒸烤箱、复热料包让出餐时间从12分钟缩至4.5分钟,午高峰多翻一台,就多一份利润。
62亿元营收里,每一分钱都在“效率”与“体验”之间精打细算。
五、消费者到底在愤怒什么?——不是反预制,而是反被骗
网易新闻投票显示,**78%**受访者认为“非现场新鲜制作即算预制菜”,**65%支持“强制菜单标注”,仅12%**相信“西贝完全没有预制菜”。
罗永浩直播间同样卖预制羊蝎子,却大方标注“加热即食”,销量节节高。
事实证明:大众并不反对预制菜,而是反对“用现做菜的价格、现做菜的话术,卖给我一份工业复热产品”。
西贝的困境,正是整个行业的缩影:一面是资本对坪效、人效的极致追逐;一面是消费者对“烟火气”与“诚实价”的顽固执念。
当标准滞后于市场,舆论便成了一次性补位的“第二法庭”。
贾国龙说“欢迎来查”,值得鼓掌;但若只把透明当成公关秀,而不把选择权还给顾客,冰柜里的空袋子就会继续被镜头放大,成为品牌溢价被透支后的“罪证”。
六、尾声:让标准落地,让选择归位
预制菜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已完成,预计2025年底前出台,“复热即售”大概率将被纳入强制明示范围。
届时,所有连锁品牌都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你是愿意降价,还是愿意改话术,抑或把明火灶台重新砌回顾客眼前?”
对于消费者而言,与其陷入“谁撒谎”的狂欢,不如练习“用脚投票”——下次点菜前,先问一句:“请问是现做还是复热?”如果店员目光闪躲,你大可以转身离开。
市场最大的监督力,从来不是网红直播,而是每一个愿意较真儿的普通人。
毕竟,我们愿意为一碗热气腾腾的现炖鱼汤排队半小时,却绝不想花冤枉钱,把“冰冻一年多不腐的鱼肉鸡汤”当成烟火人间。
来源:玉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