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餐饮行业风起云涌的当下,西贝与罗永浩之间的一场争议,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9月10日罗永浩的一条微博,将西贝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随后西贝的一系列回应和直播澄清,却陷入了“越描越黑”的尴尬境地。但在这场纷争中,我想为西贝说句公道话,毕竟它背
在餐饮行业风起云涌的当下,西贝与罗永浩之间的一场争议,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9月10日罗永浩的一条微博,将西贝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随后西贝的一系列回应和直播澄清,却陷入了“越描越黑”的尴尬境地。但在这场纷争中,我想为西贝说句公道话,毕竟它背后有着1.8万名员工,做实体餐饮真的不容易。
争议起源:预制菜引发的“口水战”
9月10日16:55,罗永浩在微博发文,直言好久没吃西贝,下飞机和同事吃了一顿后,发现几乎全是预制菜且价格昂贵,觉得实在恶心,还呼吁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这一言论瞬间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从消费者心理角度来看,罗永浩的吐槽代表了众多消费者的心声。在大众的认知里,去餐厅吃饭就是希望能品尝到新鲜现做的美食,而不是花高价吃预制菜。据相关市场调研显示,超过70%的消费者在餐厅消费时,更倾向于选择现做菜品,他们认为现做菜品在口感、新鲜度和营养价值上更具优势。而预制菜虽然具有方便、快捷、标准化等优点,但消费者对其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尤其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食用高价预制菜,更容易引发不满。
面对罗永浩的指责,9月11日,在西贝位于北京顺义祥云小镇的门店内,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情绪略显激动地表示“西贝门店100%没有预制菜!预加工不是预制菜!”这一回应,试图将西贝与预制菜划清界限,强调西贝的菜品是经过预加工处理,而非严格意义上的预制菜。然而,这种解释并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反而引发了更多的质疑。
直播“翻车”:澄清不成反陷困境
为了进一步澄清争议,9月12日晚8点30分,罗永浩在抖音、B站、微博等平台开启直播,背景大屏写着“不反对预制菜 推动预制菜透明化 维护消费者知情权”。而西贝也紧随其后开了直播,本以为能借此机会扭转舆论局面,没想到却陷入了“史诗级公关灾难”,甚至有网友调侃这可以进教科书当反面案例。
直播中,西贝展示的画面让网友们大跌眼镜。冷冻鱼保质期长达18个月,30几元的凉皮竟是冻品,西兰花保质期更是达到惊人的24个月,后厨没有传统认知中的猛火灶,仅有一个电磁炉用于加热。这些画面一经曝光,无疑坐实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猜测。
从行业数据来看,预制菜在餐饮市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据统计,近年来预制菜市场规模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增长,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在这样的行业大背景下,西贝采用部分预制菜或许并非个例。但问题在于,西贝在宣传上一直强调“百分百现做”,与实际使用预制菜的情况形成了巨大反差。这种反差就像你买了一件标榜“纯手工制作”的高档服装,结果发现是机器批量生产的,消费者自然会感到被欺骗。
1.6万员工:实体餐饮的沉重担当
抛开这场争议,我们不能忽视西贝作为一个拥有1.6万名员工的大型实体餐饮企业的艰难处境。这1.6万名员工背后,是1.6万个家庭的生计。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就业形势严峻,西贝为这么多人提供了工作岗位,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
从成本角度分析,实体餐饮面临着诸多压力。首先是房租成本,以一线城市为例,一家中等规模的餐厅,每月房租可能高达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而且随着城市的发展,房租还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其次是原材料成本,近年来,受气候变化、供应链不稳定等因素影响,食材价格波动频繁,给餐饮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成本压力。例如,猪肉价格在过去几年中经历了大幅上涨和下跌,给餐饮企业的成本控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人力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1.6万名员工的工资、福利、培训等支出,对于西贝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数字。而且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招聘和留住优秀员工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西贝采用部分预制菜或许是为了在保证菜品质量的前提下,控制成本、提高出餐效率。预制菜可以提前进行标准化生产,减少后厨的人力和时间成本。比如一道复杂的炖菜,如果现场制作可能需要数小时,而使用预制菜,只需简单加热即可上桌,大大缩短了顾客的等待时间,提高了餐厅的翻台率。从商业运营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罗永浩转型启示:实业的不易与理解
有网友提到罗永浩从做手机实业转到直播带货,应深知实业的不易。罗永浩在手机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经历了资金链断裂、产品竞争激烈等诸多困难,最终无奈转型。这充分说明了实业道路的艰辛。
西贝作为实体餐饮的代表,同样面临着各种挑战。除了成本压力,还有市场竞争的激烈。如今,餐饮市场新品牌层出不穷,消费者口味也越来越多样化。西贝要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需要不断创新和调整经营策略。采用部分预制菜并不意味着西贝放弃了品质和现做的理念,而是在现实压力下的一种妥协和平衡。
当然,西贝在宣传上的失误是不可否认的。它不应该过度强调“百分百现做”,而应该如实告知消费者菜品的制作方式。这样既能避免消费者的误解,也能让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期做出选择。如果西贝能够及时调整宣传策略,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或许能够挽回一些声誉。
未来之路:诚信与创新的平衡
对于西贝来说,未来的发展需要在诚信和创新之间找到平衡。一方面,要坚守诚信原则,如实向消费者披露菜品信息,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可以通过在菜单上标注菜品的制作方式、原材料来源等方式,增强消费者的信任感。例如,一些餐厅会在菜单上注明“本道菜采用部分预制食材,加热后口感更佳”,这种坦诚的态度往往能得到消费者的理解。
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提升菜品的品质和口感。虽然采用了部分预制菜,但西贝可以在预制菜的研发上下功夫,让预制菜也能做出新鲜现做的味道。同时,可以结合消费者的反馈,推出一些真正现做的特色菜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比如,西贝可以定期举办“现做美食节”,推出一些限时限量的现做菜品,吸引消费者前来品尝。
西贝这次虽然遭遇了公关危机,但背后1.6万名员工的生计和实体餐饮的艰难处境值得我们关注和理解。我们不能因为一场争议就全盘否定西贝的努力和贡献。那么小伙伴们怎么看呢?是继续指责西贝的宣传失误,还是愿意给它一个改进和重新出发的机会?让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来源:大爷看热点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