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演姜维、多尔衮的他,一天吃几十片止痛药,去世半年公众才知道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3 10:08 2

摘要: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 周光编辑| 王楠初审| 高向东

文| 周光

编辑| 王楠

初审| 高向东

说起演员这个职业,表面光鲜亮丽,背后的辛酸又有几个人能懂?

有这么一位演员,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每天靠着十几片止痛药支撑着身体,硬是把手头的戏给拍完了。

他叫樊志起,可能很多年轻观众对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但提起《三国演义》里的姜维,《庄妃轶事》里的多尔衮,大家应该都有印象。

这个敬业到骨子里的演员,2010年就离开了我们,可直到半年后公众才知道这个消息。

他的故事到底有多让人心疼?

樊志起1955年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的商人家庭,打小就对戏曲着了迷。

那个年代的孩子娱乐方式不多,他却能在戏台下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看得如痴如醉。

家里人开始还觉得这孩子有艺术天分,想着让他走专业路线。

谁知道现实比想象残酷多了。

樊志起报考艺校的路走得磕磕绊绊,一次次的落榜让这个怀着演员梦的年轻人备受打击。

没办法,生活总得继续,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到文化宫找了份工作。

虽然离舞台近了些,但和真正的演员还是有着天壤之别。

那些年里,樊志起一边做着文化宫的工作,一边暗暗观摩学习。

他把每一次演出都当作学习的机会,琢磨着演员的表演技巧,分析着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份对戏曲的执着和热爱,为他日后的演艺生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厚积薄发的演艺路

1983年,28岁的樊志起终于迎来了转机。

他参演了《无名的花》,正式踏进了演艺圈的大门。

虽然只是一个小角色,但对于等了这么多年的他来说,这个机会比什么都珍贵。

樊志起的演技扎实,很快就在圈内有了名气。

1989年,他在《庄妃轶事》中饰演多尔衮,这个角色让更多观众认识了他。

那个时代的历史剧制作精良,演员也都是实力派,樊志起的表演完全不输给任何一个大咖。

1990年,他凭借出色的表演获得了"东北风"杯最佳男配角奖。

这个奖项对樊志起来说意义重大,证明了他多年来的努力没有白费。

第二年,他又在《满江红》中主演岳飞,将这个民族英雄的形象诠释得淋漓尽致。

1994年,央视版《三国演义》开播,樊志起饰演的姜维让观众印象深刻。

这部剧的影响力有多大就不用说了,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看过。

樊志起把姜维这个角色演得有血有肉,既有武将的英勇,又有智者的深沉。

拍《三国演义》的那些日子里,樊志起对每一个细节都要求完美。

他会为了一个眼神反复练习,为了一个动作琢磨半天。

剧组的人都说他是个戏痴,一旦进入角色就完全忘记了自己。

这种敬业精神在当时的演员中都是少见的。

《三国演义》播出后,樊志起的知名度大大提升。

观众开始关注这个演技精湛的演员,各种邀约也随之而来。

他陆续参演了《关公》《半路夫妻》《夜幕下的哈尔滨》等作品,每一部都有不错的表现。

飞天奖背后的辛酸

樊志起的演艺事业在2000年代达到了新的高度。

他主演的《昌晋源票号》和《祥符春秋》都获得了飞天奖,这是对他演技的最大肯定。

飞天奖作为电视剧的最高荣誉之一,能拿到这个奖项说明樊志起已经跻身一线演员的行列。

获奖的光环背后,樊志起付出的努力只有他自己知道。

为了演好每一个角色,他会花大量时间研读剧本,分析人物性格,甚至会去实地体验生活。

有时候为了一个镜头,他可以拍十几遍直到满意为止。

这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让樊志起在演艺圈赢得了极好的口碑。

导演们都愿意和他合作,因为他从来不会让人失望。

同行们也都尊重他,认为他是真正的艺术家,而不是只会耍帅的偶像。

横店最后的坚守

2009年底到2010年初,樊志起接拍了电视剧《内线》。

这部戏在横店拍摄,对于经常跑剧组的演员来说,这本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谁也没想到,这会成为樊志起的最后一部作品。

就在拍摄期间,樊志起被确诊为晚期癌症。

这个消息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晴天霹雳,更何况是一个正值事业巅峰的演员。

医生建议他立即住院治疗,但樊志起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他要把这部戏拍完。

妻子劝他,朋友劝他,大家都希望他能先治病。

可樊志起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绝对不能让剧组因为自己而停工,绝对不能辜负导演和制片人的信任。

他告诉身边的人,自己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能站在镜头前表演,现在还有机会演戏,他不想放弃。

从确诊到去世,樊志起每天都要吃十几片止痛药才能坚持工作。

癌症的痛苦常人根本无法想象,但他硬是咬着牙挺过了每一场戏。

剧组的工作人员后来回忆说,樊志起从来没有因为身体不适而耽误拍摄进度,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已经病得那么重。

那段时间里,樊志起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但他的演技反而更加炉火纯青。

可能是知道时间不多了,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表演中。

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透着一种超越生死的执着。

导演尤小刚后来说,如果当时知道樊志起的真实病情,绝对不会让他继续拍戏。

可樊志起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宁愿承受身体的痛苦,也不愿意让别人担心,更不愿意因为自己的原因影响剧组的工作。

2010年4月22日,樊志起拍完了《内线》的最后一场戏。

镜头一停,这个坚强了一辈子的男人就倒下了,再也没有起来。

他走的时候才55岁,正是一个演员最成熟的年纪。

按照樊志起生前的意愿,家人没有大张旗鼓地办葬礼。

他们希望他能安安静静地走,就像他生前低调的性格一样。

直到2010年10月,导演尤小刚在接受采访时才公开了樊志起去世的消息,这时距离他离开我们已经过去了半年。

结语

樊志起的故事让人心疼,也让人敬佩。

在那个没有流量明星概念的年代,演员靠的就是真本事和敬业精神。

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做职业操守,什么叫做艺术家的品格。

现在的娱乐圈浮躁得很,动不动就耍大牌,随便找个理由就能停工。

真希望那些年轻演员们能看看樊志起的故事,学学什么叫做真正的敬业。

信息来源:中央电视台《三国演义》剧组资料档案、电视剧飞天奖评选委员会获奖记录、《内线》剧组工作日志、导演尤小刚公开访谈记录

来源:琢磨鸟说娱乐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