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营商环境,许多人想到的可能是一系列扶持政策、一连串补贴数字、不断刷新记录的开办速度……但在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园区,基层干部们琢磨的却是“地下系统的标识如何更清楚、更美观”这类小事。
提到营商环境,许多人想到的可能是一系列扶持政策、一连串补贴数字、不断刷新记录的开办速度……但在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园区,基层干部们琢磨的却是“地下系统的标识如何更清楚、更美观”这类小事。
为何要研究地下系统的标识?随着经年累月的建设和发展,园区的地下网络逐渐稠密和复杂,但对于初到园区的人,身处其中很容易晕头转向。
地下系统为何和营商环境有关?小事其实不小。有企业说,曾经有访客第一次来园区在地下隧道迷路了,差点没赶上一场重要会议,而每一场商务洽谈背后,都关乎一个订单、一个企业的发展和一批人的就业。此外,如果地下标识简洁大方有创意,也会给访客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有助于进一步的合作……这些细节里,都藏着优化营商环境的点点滴滴。
一件件营商服务的小事,汇聚成了一场全市层面的重磅会议:4月3日,上海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6条若干措施发布,有力回应了民营企业的期盼和关切,提振了社会预期和信心。
解放日报相关报道
会议指出,民营经济是上海发展的重要支柱。定语很少,分量很重。从经济总量和全市税收方面,民企贡献占比均超过30%。在科技创新方面,民企在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国家级“小巨人”企业中的占比更是高达80%。从民生的角度看,民企还是扩大就业的蓄水池、拉动消费的重要动力。
当前,鼓励和发展民营经济尤为重要,但具体如何给民企以信心,让民营企业家吃下“定心丸”?上海的策略是从问题出发,因为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要将企业的“问题清单”转变为政府的“任务清单”。
据报道,上海此次发布的若干措施包括6个方面,涉及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完善民营企业投融资支持政策、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等。有民营企业家感慨,这些,都是针对现阶段上海民企发展反映较多的“真问题”。
“真问题”从何而来?从重点企业领到的“服务包”,到为企业配备的政府部门专管员;从市、区、街道各个层面的调研走访,到非正式的早餐会、畅所欲言的“开放麦”……在上海,政府努力对企业有求必应,但也无事不扰。
企业为何愿意吐露心声,为何愿意提“真问题”?因为以往的问题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了改变:提需求,被采纳;讲问题,有改善,政府和企业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
有一个故事在创业圈流传甚广:有一家科技企业上午刚在某地落户,下午便收到了100多万元的补贴资金。不少企业家感慨,这样的速度在上海几乎不可能,不过他们并不羡慕,企业开门七件事,不是只有落户这一件。针对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各种事情也能这么快、这么有“钞”能力吗?此外,是否每个企业都能享受到这种待遇呢?
在经济承压的当下,经济总盘子的扩张速度有所减弱,各行各业也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民企更加关注市场准入的公平性和政策执行的一致性。这次大会,上海也将“全面开展市场准入壁垒的排查清理,让‘非禁即入’落地生根”列入了任务清单。
营商环境千万条,有企业家曾感慨,方案呼啸而来,但常常“脱靶”。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有一家企业说了句大白话: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方便”:上班方便、办事方便、吃饭方便、谈业务方便……“方便”是一种不可量化的心理感受,不是一项工程就能一蹴而就的,需要职能部门久久为功。正如上海某产业园区的负责人说的,“好的营商环境,可以提供情绪价值。”政府部门越是“心灵手巧”,越是尊重企业感受,企业的制度性成本就越低,市场竞争力就越强。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