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讲述策略:为基础教育注入生动的阅读力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3 08:19 2

摘要:绘本,以图文并茂的独特形式,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低龄学生开启阅读大门的“第一把钥匙”。优秀的绘本讲述,不仅能让孩子感受故事的魅力,更能培养其语言表达、想象力与情感认知能力。结合基础教育的教学需求,以下四大核心策略,可助力教师打造富有吸引力与教育意义的绘本课堂

绘本,以图文并茂的独特形式,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低龄学生开启阅读大门的“第一把钥匙”。优秀的绘本讲述,不仅能让孩子感受故事的魅力,更能培养其语言表达、想象力与情感认知能力。结合基础教育的教学需求,以下四大核心策略,可助力教师打造富有吸引力与教育意义的绘本课堂。

策略一:立足原著,融入巧思——让故事既有“本味”又有“新意”

绘本的原著故事情节是讲述的根基,教师需先深度研读绘本,把握故事的核心脉络、角色性格与情感基调,再将自己的理解与教育目标融入讲述中。

在基础教育课堂中,这一策略的关键在于“不脱离文本,又高于文本”。例如讲述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时,教师首先要依托原著中“大兔子与小兔子比拼爱的方式”这一核心情节,保证故事的完整性;其次,可融入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在讲述“小兔子把手臂张开说‘我爱你有这么多’”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问:“你们平时会怎样向爸爸妈妈表达爱呀?”——既保留了绘本的“本味”,又通过个性化解读搭建起故事与学生生活的桥梁,让讲述更具教育温度。

策略二:声情并茂,慢语清晰——让语言成为“故事的翅膀”

低龄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生动的语言表达是抓住他们兴趣的关键。讲述绘本时,教师的声音、语速与情感,直接决定了故事的感染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做到“声音有画面,语速有节奏”。一方面,要用富有感情的声音塑造角色:讲述《小猪唏哩呼噜》时,模仿小猪“憨厚可爱”的语气,模仿大灰狼“凶狠低沉”的语气,让角色形象立体起来;另一方面,要放慢语速、清晰吐字,尤其在描述画面细节时,如《蚯蚓的日记》中“蚯蚓在泥土里写日记”的场景,可缓缓说道:“你们看,蚯蚓的日记本是用树叶做的,上面还沾着小小的泥土呢”——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观察画面、感受情境,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其语言感知能力。

策略三:灵活增减,适配学情——让故事“贴合”孩子的认知

绘本的篇幅与情节设置并非完全适配所有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可根据班级学情灵活增减情节,让讲述更具针对性。

在基础教育中,“增”与“减”需围绕“教育目标”展开。对于情节较简单的低幼绘本(如《好饿的毛毛虫》),可适当增加细节:“毛毛虫吃了草莓后,肚子是不是舒服了一点呀?它接下来还会吃什么呢?”——通过追问拓展故事的想象空间;对于情节稍复杂的绘本(如《爷爷一定有办法》),可适当简化重复的铺垫情节,聚焦“爷爷用旧毯子改造成新物品”的核心主线,避免学生因情节冗长失去兴趣。增减的核心原则是:让故事既能吸引孩子,又能契合其认知节奏,助力教学目标的实现。

策略四:引导表达,辅助讲述——让孩子从“听众”变为“主角”

绘本讲述不应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互动的“共演舞台”。辅助孩子自主讲述,是培养其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一步,也是基础教育“以生为本”理念的体现。

具体实践中,教师可分步骤引导:

1. 画面引导:讲述完绘本后,出示关键画面(如《蚂蚁和西瓜》中“蚂蚁们合力搬西瓜”的场景),提问:“这里发生了什么?谁能看着画面说一说?”

2. 关键词提示:对于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可给出关键词提示,如讲述《逃家小兔》时,提示:“小兔想变成什么?妈妈又变成了什么去找到它?”

3. 角色代入:鼓励学生扮演绘本角色,用角色的语气讲述片段,如让学生模仿《小熊温尼·菩》中“小熊找蜂蜜”的语气,说出“蜂蜜在哪里呀?我好想吃甜甜的蜂蜜”。

通过层层递进的辅助,让孩子逐步从“跟着说”到“自己说”,感受表达的乐趣与成就感。

结 语

绘本讲述不是简单的“读故事”,而是一场融合理解、表达与引导的教育实践。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若能灵活运用“立足原著巧融入”“声情并茂慢表达”“灵活增减适配学”“引导辅助促自主”四大策略,便能让绘本成为孩子的“快乐源泉”与“成长阶梯”——既让他们在生动的故事中感受阅读的美好,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核心素养,为后续的深度阅读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来源:简单是福85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