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纽约法拉盛的 IMAX 影院里,100 多名观众身着汉服唐装,手持水墨风特制电影票,在开场前集体合唱《少年英雄小哪吒》。这不是国内的主题观影活动,而是美国东海岸华人自发组织的 "哪吒包场行动"。27 岁的留学生孙伯翰在社交平台发起众筹倡议后,短短三天就收到 3
纽约法拉盛的 IMAX 影院里,100 多名观众身着汉服唐装,手持水墨风特制电影票,在开场前集体合唱《少年英雄小哪吒》。这不是国内的主题观影活动,而是美国东海岸华人自发组织的 "哪吒包场行动"。27 岁的留学生孙伯翰在社交平台发起众筹倡议后,短短三天就收到 300 多份报名,最终以 "AA 制 + 自愿赞助" 的方式筹集到 1.2 万美元,成功包下当地最大的 IMAX 影厅。
这场看似普通的观影活动,实则暗藏文化密码。当银幕上哪吒喊出 "我命由我不由天" 时,坐在观众席的软件工程师林先生红了眼眶:"这句台词让我想起刚到美国时遭遇的种族歧视,我们这代华人正是靠着这种不服输的劲儿站稳脚跟。" 在波士顿、芝加哥等城市,类似的包场活动已举办近 20 场,参与者从白发华侨到 ABC(美国出生华裔),覆盖三代人。马里兰大学教授贝琳达・何分析:"哪吒的反抗精神与海外华人的奋斗史产生奇妙共振,成为跨越代际的情感公约数。"
不同于以往依赖唐人街社团组织的文化活动,这次包场完全由年轻人主导。组织者之一、游戏设计师马若源在纽约发起的两场活动,吸引 600 人参与,其中 70% 是 35 岁以下的华裔。他们不仅自费制作哪吒主题周边,还在观影后举办 "中西神话对比" 讨论会。这种 "观影 + 文化沙龙" 的模式,被网友称为 "Z 世代的文化突围"。活动现场,留学生李雨桐穿着自己设计的 "哪吒机甲服" 接受采访:"我们不想再当文化他者,要让《哪吒》成为全球年轻人的共同记忆。"
这场文化狂欢正在打破圈层壁垒。巴尔的摩的包场活动吸引了 20 多位非华裔观众,其中一位叫艾米丽的教师在社交媒体发文:"第一次看到中国动画如此震撼,哪吒的故事让我想起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好莱坞报道者》专题报道称:"华人观众用众筹包场的方式,完成了一场自下而上的文化输出。"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活动催生了 "哪吒经济学"—— 周边衍生品销售额突破 50 万美元,纽约时报广场大屏出现哪吒形象广告,甚至有好莱坞制片人主动联系版权方寻求合作。
当哪吒的风火轮碾过纽约第五大道,当敖丙的龙鳞闪耀在旧金山唐人街,这场始于众筹的文化事件,正在重塑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正如活动参与者、华裔母亲赵媛媛所说:"我们不仅是在看电影,更是在向孩子证明:中国文化可以很酷,我们的根值得骄傲。" 这种从 "文化他者" 到 "文化主体" 的转变,或许才是《哪吒 2》海外热映最动人的注脚。
来源:室内设计师聂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