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抛开各种各样的疾病引起的脸红,生理性脸红的原因很简单,即脸部毛细血管扩张,但这其中又有一点差别,比如情绪激动时双颊红得最明显,因为这时激活了交感神经系统,分泌肾上腺素使局部血管扩张,整个面部脸颊处的毛细血管血流量最大,且皮肤较薄,自然非常明显。
脸红大家应该都经历过,不管脸皮再厚也有“红温”的时候。比如在早八的地铁里不注意放了个屁,还被别人发现了,还是被熟人发现的,可太尴尬了。
这时我们一边努力掩饰,一边不禁暗想:如果不会脸红我们就可以装出无事发生了,所以到底是谁出于什么目的发明了脸红呢?
为啥害羞脸红,冻得鼻头红?
抛开各种各样的疾病引起的脸红,生理性脸红的原因很简单,即脸部毛细血管扩张,但这其中又有一点差别,比如情绪激动时双颊红得最明显,因为这时激活了交感神经系统,分泌肾上腺素使局部血管扩张,整个面部脸颊处的毛细血管血流量最大,且皮肤较薄,自然非常明显。
很多孕妇在生产时由于血压高、太用力导致面部毛细血管破裂
图源:剧集《苦尽柑来遇见你》
肾上腺素还能让你心跳加快,所以看到喜欢的人除了脸红,心里还会像小鹿乱撞。因此情绪性脸红是有社会意义的(这个看到后面会讲),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生理反应了。
还有在冬天或跑步时,除了脸红还会鼻子红,这是因为鼻子处动静脉吻合支更多,对温度变化更敏感。运动时由于核心体温升高,会优先舒张鼻子处血管调节体温,而其他面部区域这时的改变较弱;而在极端寒冷或风速较大时,身体会先收缩血管保存热量,又通过短暂增加鼻子等暴露在低温下肢体末端部位的血流量,防止冻伤,称为冷诱导血管舒张反应。
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谷爱凌比赛后
当然这种反应除了和动静脉吻合支,还和皮下脂肪厚度有关系,比如脸颊和下巴脂肪较厚,这些地方往往温度也更低,自然这些地方效应最明显。另外这种反应虽然可以防止冻伤,但是一缩一张,如果一下没调节过来,血液如果淤积在局部循环不畅,就会引发组织缺氧和水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冻疮。
因纽特人的脸蛋总是红彤彤的,但由于他们身体长期适应了寒冷,末端血管在冰天雪地里会像潮汐不断舒缩,不会冻伤也不会长冻疮。
喝酒上脸是什么红?
你喝酒上脸吗?是不是有人明明没醉但脸脖子都红了?其实,喝酒上脸的话你真的应该少喝酒。
沈腾马丽的红温速度看得出在春晚舞台上喝真酒了
喝酒脸红是因为酒精代谢的产物乙醛使毛细血管扩张。喝酒脸红其实可能因为你的血统!大概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东亚人,由于体内和酒精代谢有关的基因突变,增加酒精代谢成乙醛的速度,而降低乙醛代谢成乙酸排出体外的速度,体内乙醛蓄积,所以只要喝一点酒就会马上脸红。
乙醇脱氢酶的一个等位基因ADH1B Arg47His 在东亚地区各地的频率,和耕作区域高度相关,或者与酿酒文化存在联系。这个等位基因会将酒精代谢成乙醛的速度提高40~100倍。图源:参考资料[3]
这些基因不但会让你喝酒上脸,还会增加接触酒精时,食道癌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所以科学家们也认为,或许正是这样的基因出现,才保护这些人尽量避免接触酒精而身体健康,降低了肝硬化等疾病的风险。
不过。这个基因尽管增加了酒精相关癌症的风险,但研究者也发现该基因频率的分布和乙肝病毒及一些寄生虫感染相关,会减轻患者病情,所以放在医疗不发达的古代,只要不酗酒,可以说好处是比坏处多的!这些基因往往在欧美和非洲地区频率较低,我们的东亚人真是容易被天选出有趣的性状。
ALDH2*2基因型会降低乙醛代谢为乙酸的速率。前后两个基因的协同效应,也正是戒酒药的原理所在,即让你喝一点酒就马上醉了。
越怕越红,越红越怕
虽然在影视剧或文学作品里,脸红的场面往往暗含着男女之间的美好情愫,但现实里,有一些人无法避免脸红,以至于带来苦恼,也就是“赤面恐惧症”,换句话说,也就是害怕脸红,但越害怕越红,怕什么来什么。
这些人并不是对脸红本身焦虑,而是对这件事会引起别人关注焦虑。虽然听起来有点儿离谱,但就和喝酒上脸就不喝酒一样,没有经过恰当的治疗,这些人也许会选择社交回避,索性不见人了,也是一种社交障碍。
在日本,赤面恐惧症可以算是文化相关性综合征中的一种,即在特定文化中才会出现的心理现象,这种综合征叫作“对人恐惧症(Taijin Kyofusho)”。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人会担心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给别人带来困扰,脸红当然也算在里边。
虽然以日语命名,但这种文化综合征并不局限在日本,而是各个地区的人都有可能出现,尤其在强调集体主义的亚洲国家。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因素,目前心理学家们认为,这种综合征主要与自我建构(即个体将自己放在何种参考体系来定义自己)相关,显然自我建构越在意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越容易有这样的心理特征。
对赤面恐惧症的患者,经过认知行为疗法(CBT)等心理治疗,或许能够恢复正常的社交功能。当然也有理论认为是交感神经过于兴奋无法调节,就像我们之前说到的多汗症患者,有的人也会表现为脸红,所以很激进地切除支配对应区域的交感神经干也是一种治疗手段。
不过对这名切除了颈交感神经干的Horner综合征患者来说,由于失去了面部交感神经支配,不仅仅失去情绪性脸红,连正常的体温调节性脸红也会受到影响。图源:参考资料[7]
脸红这玩意谁发明的?
我们在上文已经提到过,脸红不仅仅是一个生理反应,已经具备了社会功能,可在生活或者工作中,碰上事会脸红好像不算个好事,反倒总觉得自己在露怯,那到底老祖宗们为啥要演化出这个功能呢?
进化心理学家们认为,脸红和表情虽然都是非言语表达的一部分,但这其中细小的区别是,我们为了表达自己而做表情,这是可以假装的,但脸红却只能通过生理变化实现,这是一种“诚实信号”,能取得对方信任。
另一方面,脸红往往表达了羞愧和顺从,因此降低了社交中对方的负面评价。科学家们认为,脸红的功能和一些灵长类亲戚们的行为同源,这些动物们会通过抚摸、低头、回避目光等方式平息群体中的冲突,脸红也是这样。
很有意思的是,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只有人会因为情绪脸红,但去年的一则研究发现好像动物也会因为情绪“红温”。研究者通过对13只家养的母鸡拍摄了1.8万张照片,发现这些母鸡的“脸”会在不同情况出现变化。比如平常的时候是带点粉色,代表情绪稳定;如果发现了研究者奖励的小虫子会很高兴,从而变成红色;而被研究者抓起来之后,因为非常紧张,面部会涨红。
左边是平静状态,中间是吃虫状态,右边是高压状态
图源:参考资料[8
当然我们不太知道母鸡是否能通过看脸色知道“鸡友”们的心情,因为对人来说,不光局限在脸变红上,面色苍白或铁青也能被识别为悲伤或恐惧,而这恰好和脸色变红时的生理学改变相反。科学家们认为,这种看人脸色的能力,或许也是灵长类三色视觉的一大功能或演化意义,可以用于群体间更方便的交流。
所以,容易脸红真的是我们天赋异禀!
参考文献
[1]. Kobayashi H, Tagami H. Distinct locational differences observable in biophysical functions of the facial skin: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poor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the stratum corneum of the perioral region. Int J Cosmet Sci. 2004 Apr;26(2):91-101. doi: 10.1111/j.0412-5463.2004.00208.x. PMID: 18494917.
[2]. Brajkovic, D., Ducharme, M.B. Facial cold-induced vasodilation and skin temperature during exposure to cold wind. Eur J Appl Physiol 96, 711–721 (2006). https://doi.org/10.1007/s00421-005-0115-3
[3]. Peng, Y., Shi, H., Qi, Xb. et al. The ADH1B Arg47His polymorphism in East Asian populations and expansion of rice domestication in history. BMC Evol Biol 10, 15 (2010). https://doi.org/10.1186/1471-2148-10-15
[4]. Chen CH, Kraemer BR, Mochly-Rosen D. ALDH2 variance in disease and populations. Dis Model Mech. 2022 Jun 1;15(6):dmm049601. doi: 10.1242/dmm.049601. Epub 2022 Jun 24. PMID: 35749303; PMCID: PMC9235878.
[5]. Stefaniak T. Erythrophobia--problems of diagnostics and treatment. Pol Przegl Chir. 2012;84(6):322-7. doi:10.2478/v10035-012-0054-8
[6]. Vriends N, Pfaltz MC, Novianti P, Hadiyono J. Taijin kyofusho and social anxiety and their clinical relevance in indonesia and Switzerland. Front Psychol. 2013 Feb 4;4:3. doi: 10.3389/fpsyg.2013.00003. PMID: 23382720; PMCID: PMC3563044.
[7]. DRUMMOND, P. D., & LANCE, J. W. (1987). FACIAL FLUSHING AND SWEATING MEDIATED BY THE 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Brain, 110(3), 793–803. doi:10.1093/brain/110.3.793
[8]. Soulet D, Jahoui A, Guabiraba R, Lansade L, Blache M-C, Piégu B, et al. Exploration of skin redness and immunoglobulin a as markers of the affective states of hens. Appl Anim Behav Sci. 2024;274:106268.
[9]. Nakajima K, Minami T, Nakauchi S. Interaction between facial expression and color. Sci Rep. 2017 Jan 24;7:41019. doi: 10.1038/srep41019. PMID: 28117349; PMCID: PMC5259783.
撰文 | 萧旭
部分图片 | 图虫创意
微信编辑 | 赵之遇
来源:博物